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各地景區的游客們捂緊錢包,人均消費連續三年悄然下滑。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中秋假日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從出行來看,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約24.32億人次,創歷史同期新高;日均3.04億人次,同比增長6.2%。這一增速高于2024年同期2.3個百分點,但低于2025年“五一”假期1.7個百分點。
![]()
根據測算,2025年國慶假期人均每日總消費113.9元,同比下滑13%,相當于2019年同期的95.9%。今年國慶中秋8天人均消費911元,比去年少5元,比2023年少1元,連續三年下降,這一數字甚至比2025年上半年人均旅游消費958.9元還要低。國慶8天出游人次確實創下新高增長15%,但是出行消費總額卻只增長了3.2%、而人均消費同比減少了10.5%。
即便消費集中的假期前幾天10月1-4日,重點監測企業的零售/餐飲收入同比僅增3.3% ,也低于“五一”假期(1-5日)的6.3%和9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4%。
這些數據說明,當前旅游市場 “人旺財不旺” 的狀態,也讓人忍不住追問:8.88 億游客到底為什么不愿多花錢?
![]()
首先是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這些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讓日常開支增多,就業不確定性讓大家捂緊口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大家開始更謹慎地花錢,非必要不消費。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普通人更愿意把錢存起來應對風險,而不是花在高價旅游,能省則省。
其次是消費者群體和觀念悄然轉變。以前旅游是觀光模式,不管花多少錢,只要去過、拍過照就滿足;現在,年輕群體更注重性價比的休閑度假,兩年前流行的 “特種兵旅游”, 用短時間、少預算錢逛更多的景點。
再就是, 智能終端改變了消費習慣,大家會用手機查攻略、比價、訂低價票,自由行、自駕游的比例越來越高,縣域旅游、小眾目的地越來越受青睞。更重要的是,情緒價值取代了物質享受,現在旅游不是買奢侈品、不住豪華酒店,而是為了放松心情,周邊游、短途游因為能快速緩解壓力,成了很多年輕人人的選擇,這些旅游方式本身消費就低。
還有,旅游行業觀念老,沒有跟上年輕人需求。很多地方還是老一套的 “門票 + 紀念品商店” 模式,體驗不佳,卻要收高價門票;而年輕人真正需求的 “深度體驗產品”,比如定制化研學、沉浸式文化體驗,卻很少有景區能做好。這種供需錯配,讓游客只能選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另外,行業里的價格戰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讓消費意愿變低。甚至,有的酒店為了搶客源,壓低價格卻降低服務質量;有的景區甚至出現 “強制消費”“宰客” 的情況,這些都讓游客不敢輕易花錢,形成了 “低價低質” 的惡性循環。
游客的消費選擇,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宏觀經濟、自身行為模式和行業供給等共同影響的結果,這些層面的變化,才是 “不愿花錢” 的根本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