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中
為什么特別講述了劉志丹的故事?
文/楊之藏
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里,專門用一個章節“陜西蘇維埃:開創時期”,講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及其開創者劉志丹的故事。
![]()
他為什么要單獨講講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和劉志丹的故事呢?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領導人創建的重要革命基地,對中國革命進程具有深遠意義。它既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也是八路軍抗日的出發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在甘肅會寧和寧夏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縣)勝利會師,結束長征?。那個時候革命的主要力量幾乎全部集聚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可以說沒有這個中轉站,就沒有后面的革命了。
而且埃德加·斯諾進入陜北紅區進行采訪的具體時間是?1936年7月至10月,主要的采訪地點都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這個時候陸陸續續發生了東北抗聯組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結束、西安事變等大事。
劉志丹犧牲時是1936年4月14日。當時他率紅28軍東征時,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33歲。1936年6月,為紀念這位西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這期間,斯諾還在陜北,應當非常清楚這件事情。他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里寫道:“他犧牲了,犧牲在那些山區人民中間,這些人曾在他的領導下走上他所堅信的革命斗爭道路。他被安葬在瓦窯堡,蘇維埃將紅色中國的一個縣改名為志丹縣來紀念他。”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舉行劉志丹將軍移陵公祭典禮,毛澤東親自為劉志丹題詞“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
在這一篇章里,斯諾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西北肅反的事情。他在文中點名了這位來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代表,叫張慶孚,外號“張胖子”。他這樣寫道:
為證明劉志丹沒有遵守“黨的路線”,“張胖子”開始收集證據。他對劉志丹進行“審問”,責令劉志丹放棄所有職務。劉志丹并沒有質疑這位“張先生”有什么權力指責他,而是順從地放棄了所有實際指揮權,然后像阿喀琉斯一樣回到自己在保安的窯洞里生悶氣。 紅星照耀中國;[美]埃德加·斯諾 著;王濤 譯;長江出版傳媒、長江文藝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P168
但根據后來的各方資料顯示,斯諾在這個地方可能搞錯了。據后來受毛主席和黨中央委派到瓦窯堡去接管陜甘邊區保衛局工作的當事人王首道回憶:“當時,直接審理劉志丹案件的是戴季英。他當時任后方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陜甘邊區保衛局的局長。”抓捕的罪名主要是“富農路線”、“梢山主義”、“投降路線”,后來證明是冤假錯案。黨中央對戴季英給予最后警告處分,并撤銷了他的領導職務。()
習仲勛后來回憶西北肅反活動時說:“毛主席不到陜北,根據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沒有劉志丹和我們了。”“要不是毛主席說'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們已給劉志丹和我們挖好了活埋坑。”
![]()
而解除劉志丹職務時,張慶孚與朱理治、郭洪濤是中央代表組成員,算是戴季英的上司。張慶孚還擔任陜北軍委副主席(主席是劉志丹)。張是個學者,公開身份是大學里的教授。剛到陜甘邊根據地時,因為他戴著一副眼鏡,穿著一套西裝,體重超過兩百斤,連帶著的驢子都馱不動他。一爬坡就喘得厲害,從形象上看就不像在艱苦環境中久呆的人,被懷疑是特務,因其形象被叫做“張胖子”了。后來或許因為他懷疑朱理治是間諜,所以在陜北肅反行動中,第一個被抓起來的。甚至在1942年的西北高干會上,他發言時還是堅持認為朱是特務。()
這樣結合起來看,斯諾或許是受到大家潛意識的影響,又或者是宣傳口工作人員的影響,造成了這樣一個誤會。但奇怪的是,這個誤會一直延續到我閱讀的這個版本(2020年7月出版的),既沒有腳注,也沒有特別的說明。
如果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去仔細核查歷史資料,很可能我們對于“張胖子”會一直帶著嚴重的偏見。
《紅星照耀中國》;[美]埃德加·斯諾 著 王濤 譯;長江出版傳媒、長江文藝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42.00元
![]()
![]()
掃碼加好友
學習新技能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
互動游戲
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果有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在本頁面下方留言:想要共讀《一個人的西部》。然后在微信讀書APP里加“楊之藏”為好友。我將購買贈送電子書,用于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