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習慣一日三餐,很多人對于三餐中哪餐最重要爭論不休,但是卻不知道,大多數古人一天是只吃兩頓飯的。
![]()
那么,古人的每日餐食都是怎樣的?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晨昏兩食:先秦秦漢的樸素生活
在先秦和秦漢時期,普通平民的生活被歸納為簡單的六個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當時百姓的餐食也與勞作相匹配,那就是一日兩餐制。
每天的第一餐叫“朝食”或“饔”,時間大約在辰時(早上7點到9點之間),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天勞作之前。
![]()
第二餐叫“餔食”或“飧”,時間大約在申時(下午3點到5點之間),勞作結束,吃完飯就可以休息了。
事實上,第二餐往往只是把第一餐剩下的飯菜熱一熱再吃。
![]()
孔子曾經說過“不時不食”,這不僅僅是飲食禮儀,更是當時社會普遍兩餐制的寫照。
對平民而言,一天能吃上三頓飯,這就已經是奢望了。在漢朝,皇帝甚至可以一日四餐,對應四季;諸侯則一日三餐;而平民只能兩餐。飲食次數,已經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征。
![]()
三餐初現:權貴特權的悄然轉變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從戰國到漢朝,上層社會開始出現一日三餐的現象。
![]()
《戰國策》中記載士人“三食不得饜”,說明當時已經有了一天吃三頓飯的做法。
《莊子》里“三餐而反”的描述,也印證了這一點。
![]()
漢朝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淮南王劉安被貶時,朝廷特別下令“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道命令恰恰說明,當時一日三餐已被視為一種特權待遇。
![]()
到了唐朝,國力鼎盛,城市商業繁榮,士人階層中開始普遍出現午餐的概念。
![]()
白居易詩中寫到的“午餐何所有,魚肉一兩味”,賈島的“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時”,都生動記錄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飲食習慣。
![]()
不過,這一時期的午餐還常被稱為“點心”,更像是一頓加餐,還沒有形成嚴格的三餐制。
![]()
飲食革命:宋朝夜市與三餐定型
宋朝,才是一日三餐制度真正確立和普及的時期。
![]()
宋朝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尤其是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讓糧食產量顯著增加,這就為人們多吃一餐提供了物質基礎。
![]()
更關鍵的是,宋朝取消了實行千年的宵禁制度,城市里出現了通宵達旦的夜市。
![]()
《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汴京和臨安等大城市的夜晚,燈火通明,人流如織。
![]()
夜晚活動的增加,自然催生了百姓對晚餐的需求。人們不再“日入而息”,而是有了豐富的夜生活,一頓正式的晚餐成為必要。
![]()
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汴京夜市上各種美食: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薛家羊飯、梅家鵝鴨……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品,反映了當時晚餐的豐富程度。
![]()
從此時起,一日三餐才真正從特權階層走向尋常百姓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飲食習慣,并延續至今。
![]()
三餐之后的飲食差異
盡管從宋朝開始,一日三餐成為主流,但地區與階層差異依然存在。
![]()
元明清時期,農村或貧困地區仍常見一日兩餐,尤其是在戰亂、災荒年代更為普遍。
![]()
而皇室則保持一日四餐傳統,象征“四時四方”之尊。
![]()
這種差異直到近現代依然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一日兩餐的習慣。
![]()
改革開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日三餐才真正成為全民共識。
![]()
一餐一飯,皆是歷史
從一日兩餐到三餐的演變,不僅是中國飲食史的縮影,更是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鏡子。
![]()
它反映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城市文明的繁榮、商業活動的活躍,以及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
![]()
現在的我們,煩惱的是早午晚餐吃什么,關注的是夜宵的健康問題,中間可能還有下午茶和各種零食穿插。
![]()
在古人把每日餐食作為生存之需奔波忙碌時,我們的餐桌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以及更多的期許。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