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冰
李冰作為我國腫瘤事業的開拓者,還是傳奇將軍李克農的女兒,她的一生也可謂曲折和傳奇不斷。
不過,在她心頭始終難以忘懷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經過近10年的等待后,她終于再次見到了父親李克農。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弋磯山醫院高級護校讀書的李冰,突然被爺爺差人叫回了家。
一路上來人還不告訴她原委,弄得很神秘。
直到回家后,她才知道原來是父親李克農回來了!
李冰百感交集,女兒眼中的父親似乎顯得更瘦弱了。
而在父親眼里,當年的小丫頭,如今已經長成了亭亭玉立17歲的大姑娘。
![]()
李克農
父女兩個一時有說不完的話,然而父親太忙了,此時他身兼重任,只是順道回蕪湖老家看一眼,連吃頓團圓飯的時間都沒有。
臨別之際,李克農把一塊懷表送給了女兒,他告訴女兒,今后做護士,這塊表肯定用得上。
剛一重逢就又要分離,李冰的內心深處很不舍得父親。
但是她知道父親是做大事的人,要不當年他為何會義無反顧地走出家鄉去參加革命呢。
李冰出生于1920年,小時候的她,只知道父親李克農整天在外忙碌,但并不知道父親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小時候受到的的父愛是零碎的,宛如被撕碎的一張張不能拼接在一起的布條。
![]()
李克農一家在延安
待到后來,李克農遭到蕪湖當地國民政府反動派的通緝,父親和母親雙雙去了上海,她更是連見他們的機會都沒了。
幸得祖父李哲卿在政府里還是一個小職員,家里還有幾處可以出租的房產,這些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李冰從小學讀到了初中。
母親趙瑛隨父親出去的時間不長,她是以掩護者的身份去的上海。
待到她帶著年幼的兒子回到蕪湖,家里一下子又多了幾張口吃飯,日子就過得更加緊巴了。
她是小學教師,可那點微薄的薪水,根本難以供養十幾口的大家庭。
![]()
李克農在西安七賢莊紅軍聯絡處辦公室
更讓趙瑛難受的是,丈夫李克農在上海的身份暴露,組織上也安排他和其他同志去了江西的蘇區。
作為妻子,趙瑛無時不刻掛念丈夫,記掛著李克農的安危。
但孩子們還小,她不能將這種不安的情緒顯露出來。
因此,李冰還沒有去讀護校之前,在家里她很少見到母親談論父親。
1936年,李冰初中畢業了,接下來她要去做點什么,家里一時也沒了主意。
家里人一番討論后,認為女孩子學護理專業有前途。
就這樣,16歲的李冰考入了蕪湖弋磯山醫院高級護校。
![]()
李克農與葉劍英
這所學校是由美國基督教會在1888年創辦的,歷史也算悠久了。
重要的,這所護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費,這對于生活窘迫的李家來說,無疑是最好的。
不過,入校之前,每位學生還是要繳納50元的保證金。
面對這一筆數目不小的欠款,已經長成大姑娘的李冰猶豫了,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再繼續讀書。
母親趙瑛的行動打消了李冰心頭的顧慮,她是那種雷厲風行的新女性,思想上很開明,女兒既然有機會讀書,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
手上沒錢,她就當掉了自己的一些首飾衣物,湊夠了女兒入學的保證金。
![]()
李克農和夫人趙瑛
李冰順利入校了,學校是寄宿制的,因此平日多數時候她都是在學校度過的。
父親李克農不在家,母親一個人維持生計很艱難,因此李冰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只有將書讀好,才能在將來緩解母親的壓力。
1937年,見到父親的李冰內心很是激動,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瞬,可猶如在她的心底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動力。
父親這么多年出生入死都挺過來了,自己更應該加倍努力地學習才對。
然而,隨著日本侵華的步伐愈發加快,時局變得越來越動蕩。
李冰回到學校后,不但父親去了上海,母親趙瑛為了協助父親的工作,也去上海短暫待了幾個月。
![]()
李克農與家人在北京
當年的11月,上海淪陷,父母帶著年幼的弟弟撤離了。
李克農為國事只能留在南京,趙瑛則帶著孩子又回了老家。
這些情況,在護校讀書的李冰彼時都不清楚。
隨著南京也淪陷敵手,一江之隔的蕪湖也人心惶惶,很多人扶老攜幼舉家逃難。
在那期間,父親李克農又一次短暫回了一趟家。
那時候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由于看到兒子是坐著汽車來的,李哲卿希望李克農能給家里多少留一點錢。
然而李克農拒絕了父親的這個要求,自己身上攜帶的財物,一分一毫都是黨的。
![]()
李克農作報告
還是妻子趙瑛明事理,告訴丈夫家里沒啥困難,都能克服。
父子倆吃了一頓飯,李克農便又匆匆離去了。
身處護校的李冰,全然不知外面的情況。
趙瑛雖然擔心日本人馬上會侵占蕪湖,不過弋磯山的醫院和護校都是美國人的,因此日本人不會輕舉妄動。
再說,女兒還有兩年就能畢業,現在不能中斷學業。
就這樣,李冰繼續留在學校,她和家人則完全失去了聯系。
她不知道的是,隨著日軍占領南京,在父親李克農的安排下,母親趙瑛帶著全家輾轉到了武漢。
那里是后方,暫時是安全的,一家人短暫相聚在一起,唯獨少了二女兒李冰。
![]()
李克農(右)在中南海
不久,李克農又把大女兒李寧和兒子李治、李力三個送到了延安,只留小兒子李倫在身邊。
失去了和家里的聯系,李冰在學校舉目無親。
再加上戰爭開始,傷病人員不斷,醫院里也需要大量的護理人員。所以畢業之后,李冰就留在了弋磯山醫院。
她不知道,其后隨著武漢的失守,父母帶著弟弟先去了長沙,而后又撤離到了更遠的后方桂林。
只有李冰一個人還在老家蕪湖,幸好醫院相比于其他地方,在戰爭時期還算安全。
她從護士做起,面對任何工作都做的一絲不茍。
![]()
蕪湖弋磯山醫院
當她領到第一個月的薪水后,李冰難掩傷心和激動的心,她哭了。
自己終于可以掙錢養家了,可全家人如今杳無音信,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姐姐弟弟他們身處何方。
她只能把一筆筆的工資都攢起來,想著以后能給家里人做些什么。
思念父母的時候,她就會拿出父親送的那塊懷表,陳舊的表上,似乎還留著父親李克農的余溫。
她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如今雖然世事艱難且身處險境,唯有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不負家人的期待。
于是,李冰在業務上突飛猛進,很快就成為了手術室里的護士長。
然而在戰爭下,從來就沒有一片土地是安寧的。
![]()
周恩來夫婦與李克農夫婦及女兒李冰
隨著日本人在華東一帶建立起了傀儡統治,弋磯山醫院即便是美國人開辦的,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人的管理。
彼時,日軍不知從哪里得到的消息,聽說李克農的女兒就在醫院工作,兩次秘密派奸細到醫院打探李冰的情況。
李冰孤身一人,隨時都會遭遇麻煩和不測,醫院院長也讓勸李冰趕緊離開。
當地的黨組織派人,把李冰秘密轉移到了上海,而后又從上海去了香港。
在香港短暫停留了一段時間后,在本地黨組織的護送下,李冰和彭湃的兒子彭士祿等人,從九龍成功偷渡到了廣東淡水。
而后經過惠陽,終于又回到了內地,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從廣東來到了廣西桂林。
在桂林八路軍辦事處,她終于和家人團聚了。
![]()
李冰和中外學者交流
此時最小的弟弟李倫也長成了大小伙子,他不但在辦事處里當起了勤務兵,而且還在學習電報業務。
不過這份團聚的局面只持續了幾個月,隨著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撤銷,李冰和弟弟又得跟著父母轉移。
一家人先輾轉來到重慶,在這里,她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告訴她,過去你接受的是教會教育,因此條件上比較好,如今即將去延安,不能光憑著熱情和激情,一定要立下遠大的志向。
周恩來的這番話讓李冰感觸頗深,在以后的歲月里,每次遇到什么坎坷,這番話都能給李冰帶來無盡的力量,讓她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慶短暫停留,而后便一起奔赴延安。
![]()
李冰
一家人終于在延安團聚,剛到不久,毛澤東還請他們全家一起吃飯。
在延安,李冰雖然換上了工農裝,但依然遮蓋不住李冰身上獨特的氣質。
外戴的軍帽再配上一副眼鏡,一條長長的圍巾披在肩頭,讓李冰看起來別有一番風采。
彼時,大姐李寧在中國女子大學讀書,弟弟李治在抗日軍政大學,李力在軍委通信學校學習無線電發報。
李冰于是向父親提出,自己也想到抗大去學習。
![]()
吳桓興、李冰到林縣訪問食管癌患者
誰知父親李克農告訴她,在革命的隊伍中,一切行動聽組織的安排,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久,組織上希望她到中央醫院去當醫生,李冰卻有些著急,畢竟自己在蕪湖學的是護士,不是醫生。
前來跟她談話的陳云卻不遷就,告訴李冰,在這里很多同志從來沒有進過醫校,培訓幾個月也能勝任醫生的工作。
而你在正規的醫學院學了4年,而且還有兩年的實際工作經驗,怎么就不能勝任呢?
就這樣,李冰來到了延安的中央醫院。
彼時由于日本和國民政府方面的嚴重封鎖,醫院里不要說X光機,僅有的一臺破舊的顯微鏡就算醫院高端的儀器了。
![]()
李冰陪同外賓參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建設工地
聽診器、液壓表以及外科用的敷料,都是輪替使用。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還兼顧做產科醫生。
她跟金茂岳以及蘇聯來的醫生阿洛夫當過助手,還曾跟隨知名醫生周澤昭學習過一段時間。
這期間,她甚至還當過毛澤東的保健醫生。
雖然中央醫院的條件和設備很差,但李冰和其他醫務人員,還是想盡一切,努力地救治傷病人員。
解放戰爭開始后,隨著胡宗南北犯延安,毛澤東率領黨中央于1947年3月開始轉戰陜北。
中央醫院也一分為二,一部分是西北野戰軍第一后方醫院;另一部分是轉移到晉察冀邊區的平山中央醫院。
![]()
李冰與中美科技工作者在林縣食管癌高發現場了解工作
李冰作為唯一的一名女醫生,留在了西北野戰軍醫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冰先是到協和醫院進修了一段時間,而后到華北人民醫院擔任醫務主任,隨后又被提升為副院長。
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醫療衛生領域還很落后,尤其癌癥在全國到處肆虐。
為了打破這種被動的局面,中央決定籌建腫瘤專科醫院。
于是在1957年,李冰受命負責籌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其后還建立了腫瘤研究所。
李冰擔任醫院的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從此開啟了我國防治腫瘤事業的艱苦創業。
![]()
李冰同志訪問意大利時在歡迎會上講話
只是讓李冰意想不到的是,她所從事的腫瘤防治工作,在以后會運用到周恩來周總理的身上。
而這,也成為李冰一生中第二件難以忘懷的事情。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總理膀胱癌的病情一直在持續進展。
2月4日,在解放軍305醫院,李冰和其他醫務人員給周恩來進行了長達4個小時的膀胱癌切除手術。
手術過后,總理剛剛從麻醉中蘇醒過來,他就把李冰叫到了身邊。
總理用極其微弱的聲音詢問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錫礦工人的肺癌發病率很高?
李冰回答知道一些,總理則要求她,盡快到當地了解實際的情況。
![]()
李克農全家
走出病房,李冰忍不住偷偷哭泣,周總理自己的身體都已經十分羸弱,可他依然惦念著那些身患肺癌的礦工們
在總理的要求下,一個星期后,李冰率領醫療團隊奔赴云南個舊開展治療以及了解發病特點等相關工作。
事實上還在六十年代的時候,周恩來對于我國的腫瘤防治工作,向李冰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不要只知道西方國家的防治情況,要想根治腫瘤,就要先知道我國的發病和死亡情況。
于是,李冰帶領團隊,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腫瘤流行病學調查。
![]()
李冰(前排左三)
她帶領團隊,先從食管癌高發的河南林縣做起,對全縣15個公社進行了詳細調查,逐步掌握了全縣的發病資料。
其后李冰又發現,靠近太行山的縣,食管癌發病率普遍都高。
于是,她帶領團隊對晉冀豫三省18個縣進行食管癌調查,又進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發病機制。
周總理還稱贊李冰她們做的好,像類似的癌癥調查應該多做。
其后,李冰率領團隊舉一反三,又在不同區域對各類腫瘤疾病展開更廣泛的調查。
終于在1979年,編匯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調查研究》專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死亡地圖集》。
![]()
老年時期的李冰
周恩來生前一直記掛著國內癌癥的調查情況,然而地圖集出版了,他卻已經離開了。
正式出版發行的那一天,李冰肅立在周總理的遺像前。
她相信,集十幾年之功所做的這些,一定能夠告慰總理的在天之靈。
其后多年,縱然身體狀況在一點點下降,但李冰還是一直活躍在腫瘤防治事業的工作崗位上。
甚至在1982年,中央希望她能出任衛生部副部長,但是李冰堅辭不就。
在她看來,只有堅持在本職崗位,才能更好發揮業務和技能。
![]()
左一:李冰
所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她三番五次拒絕。
和父親李克農比起來,李冰的出彩人生,是用另一種語言和方式在詮釋的。
那就是一生學醫,一生活躍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崗位。
李冰用自己的堅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的崗位上留下了諸多精彩的華章。
★ 一、偉業初創(1957—1965) ★
這是中國第一家腫瘤醫院從創建到大格局形成的時期。因此,在學科與科室建立發展過程中,屬于奠基、首創、領先的工作,以及杰出的學科帶頭人等表述清楚,確定在中國當代抗癌史上的歷史地位。
開院時腫瘤外科、放射科、婦瘤科、病理科、細胞學室、檢驗科以及后來的腫瘤內科等主力科室分別介紹,其中放射科、內科是重點。
創建腫瘤研究所,擔負起全國腫瘤防治的歷史重任,研究所工作起點是林縣食管癌防治。
★ 二、崢嶸歲月(1966—1976)★
“文革”十年,醫院和研究所遭受巨大的破壞,但是已經形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經住了疾風暴雨的考驗。在萬馬齊喑的“文革”時期,一枝獨秀大放異彩: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河南林縣食管癌、江蘇啟東肝癌、云南個舊肺癌等地的癌癥現場研究成績斐然。周總理批示新址建院。
★ 三、蓄勢待發(1976—1983)★
“文革”結束,進入撥亂反正階段。院所大力開展整頓,恢復工作秩序,修訂規章制度。對青年醫師、護士等技術人員進行復訓,同時多個學科開始招收研究生;恢復考核和晉升制度;加強外語培訓,逐年派人出國學習,開闊眼界縮短距離。與此同時,開始了與發達國家的高級別互訪;腫瘤學會、腫瘤雜志相繼在院所建立和創刊。這一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圍,構成了蓄勢待發之勢。
★ 四、龍潭新貌(1983—2000)★
1983年龍潭湖的醫院門診、病房和研究所大樓落成,院所發展空間翻了幾番,翌年底開放病床超過500張,員工超過1500人。在臨床方面,正式成立頭頸、胸部、腹部、泌尿腫瘤外科和ICU等重要科室,被衛生部授予“三級甲等醫院”;在科研方面,建立起國家級分子腫瘤學重點實驗室。又在山西襄垣縣與河北磁縣建立子宮癌、食管癌研究現場。此階段科研成果甚豐,其中食管癌現場防治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五、乘風破浪(2000—2018)★
新世紀新風貌。院所在規模裝備上有較大發展,國家隊的地位進一步凸顯:腫瘤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細胞生物學、麻醉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的成員單位;建立起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建立癌發生及預防分子機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1年,國家癌癥中心獲得批復。新世紀以來,院所共取得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其中“食管癌規范化治療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赫捷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詹啟敏、林東昕當選工程院院士。2017年醫院實現新的跨越,住院綜合樓奠基開工。在南方,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正式運營,實現了“一院兩區”的格局。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歷史時期,醫院將牢記辦院宗旨,不忘初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