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桂香飄起時,全家圍坐分月餅賞月,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團圓記憶。
但老輩人總說 “月滿有規矩”,那些代代相傳的禁忌,并非迷信,而是藏在民俗里的生活智慧。
從周代 “秋夕祭月” 延續至今,
《燕京歲時記》《酌中志》等古籍都記載著相關講究,今天就聊聊“最忌諱”做的4件事。
![]()
第一:男性別主動參與拜月儀式。
《燕京歲時記》里寫得明白:“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
古人講究陰陽調和,月亮屬陰,由太陰星君和嫦娥掌管團圓事,男性陽氣重,怕沖撞了月神。
我在陜北調研時見過,村里祭月仍由女主人主持,擺月餅、敬桂花酒,男人們只在一旁幫忙遞東西。
不過這規矩并非歧視男性,老輩人常說 “怕糙老爺們碰壞供品”,
倒也實在 —— 過去供月的瓜果月餅要擺得齊整,干活粗手粗腳確實容易出岔子。
只有帝王可破例,《開元天寶遺事》就記載唐玄宗曾攜楊貴妃設 “拜月臺”,但民間始終恪守古禮。
![]()
第二:千萬別用手指月亮。
幾乎每個 70 后、80 后都被長輩唬過:“指月亮會被割耳朵!” 這說法不是空穴來風,道教典籍《鐵罐煉》里記載,后蜀有妃子對月衣衫不整,結果遭天雷懲罰。
古人把日月星稱為 “三光”,隨意指點是對神明不敬。
在江南地區,老人更會說 “指月會被嫦娥記恨”。
拋開說法看本質,這藏著兩層智慧:
一是安全,中秋夜黑,指月時容易腳下不穩摔跤;
二是禮儀,就像對長輩不能指指點點,對自然美景該有敬畏心。
現在城里孩子雖不信 “割耳朵”,但長輩仍會提醒 “好好賞月別亂指”,這禮儀算是傳下來了。
![]()
第三:團圓日絕對不能吵架。
老話說 “中秋忌口角,不忌吵到年”,這話在福建、臺灣一帶流傳甚廣,當地中秋夜全家圍坐 “拜月桌” 聽故事,爭執會被視作 “沖犯月神”。
魏晉文人過中秋講究 “傳杯洗盞,兒女喧嘩”,強調的是熱鬧而非吵鬧。我見過不少家庭,就因中秋飯桌上拌嘴,往后好幾年過節都不熱鬧。
其實古人早想明白了,一年就盼這晚月圓人圓,爭吵會讓團圓味變澀。
現在生活節奏快,家人難得相聚,更該忍一忍 —— 吃塊月餅喝杯茶,矛盾等節后再解決也不遲。
![]()
第四:月餅再難吃也別浪費。
蘇東坡寫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早在唐代,月餅就是祭月的供品,象征團圓完整。明代《酌中志》記載,中秋月餅要全家人分著吃,就算吃不完也不能扔。
現在月餅種類多了,有人嫌甜膩就隨手丟,這在老輩看來是 “得罪月亮”。從實用角度說,古人也發現月餅糖油含量高,浪費可惜還招老鼠。
實在不愛吃,象征性嘗一口,或者送給鄰居分著吃,既不浪費,又應了 “團圓分享” 的寓意。
![]()
這些禁忌隨時代變了模樣:
山西農村仍由女性祭月,但城里男性分月餅已成常態;
沒人再怕 “月亮割耳朵”,但長輩仍教孩子懂禮儀;
吵架的忌諱,成了家人相處的善意提醒;不浪費月餅,更是對糧食的尊重。
說到底,“4 不做” 的核心從不是束縛,而是古人對團圓的珍視:
拜月的規矩是敬自然,不指月亮是講禮儀,不吵架是護親情,不浪費是惜福氣。
老傳統不用句句照搬,但藏在里面的智慧,值得我們記在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