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禮記·月令》《詩經(jīng)·豳風·七月》《論語·學而》《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天地間總有一股肅殺之氣悄然而至。這一天,不是什么迷信的日子,而是千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寒衣節(jié)。
寒衣節(ji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與清明、中元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jié)。只是這個"鬼"字,并非什么可怕的東西,說的是對逝去親人的追思。十月初一,天氣漸寒,活人要添衣御寒,逝去的人也需要"寒衣"過冬。
《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始裘。"意思是說,到了十月,連天子都要穿上皮裘了。民間百姓更是如此,這時候不光自己要添衣保暖,還要想著那些已經(jīng)離開的親人。可這樣一個充滿孝道和感恩的節(jié)日,為何又有那么多講究?那"1不去,2不吃,3事不能做",到底是什么道理?
這些禁忌,不是無端生出來的,都有著深刻的緣由。想要明白其中道理,還得從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說起。
![]()
說起寒衣節(jié)的由來,民間流傳最廣的,當屬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朝時,有個叫范喜良的書生,為了躲避徭役,逃到了孟家花園。正巧被孟老爺?shù)呐畠好辖匆姟C辖姺断擦家槐砣瞬牛钟胁艑W,便與他私定終身。可好景不長,兩人成親還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官兵抓去修長城了。
一晃就是一年多過去。眼看著秋去冬來,孟姜女日夜牽掛著丈夫,心想他在長城那邊,天寒地凍的,身上那件單薄的衣服怎么能御寒?于是,孟姜女親手縫制了一件棉衣,決定千里迢迢送到長城去。
這一路走來,孟姜女吃盡了苦頭。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雙腳都磨出了血泡。好不容易到了長城腳下,打聽到的消息卻如晴天霹靂——范喜良早已因為過度勞累,死在了工地上,尸骨被埋在了長城墻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撲到長城墻根下,放聲大哭。這一哭,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她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竟然把長城哭倒了一大段,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抱著丈夫的遺骨,痛不欲生。她把自己千辛萬苦帶來的寒衣,披在了丈夫已經(jīng)冰冷的身上,然后投海自盡,追隨丈夫而去。
后人為了紀念孟姜女這份至誠至孝的情懷,就把農(nóng)歷十月初一定為寒衣節(jié)。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為逝去的親人送上寒衣,表達哀思。
這個故事雖然凄美,可寒衣節(jié)的真正源頭,還要往前追溯。
《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到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衣服了。到了十月,天氣更冷,不光活人需要厚衣御寒,祭祀祖先時,也要焚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也能過個暖和的冬天。
儒家講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學而》中,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遠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于淳厚了。寒衣節(jié),正是這種孝道精神的延續(xù)。
不光儒家重視,道家也有類似的說法。《道德經(jīng)》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生死輪轉,自有定數(shù)。人活在世上,要懂得敬畏天地,尊重生命,對逝去的親人保持敬畏和追思之心。
佛家更是講究因果輪回。《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記載,地藏菩薩曾發(fā)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憐憫一切眾生,特別是那些在地獄中受苦的亡魂。每逢祭祀之日,陽間的子孫為先人做功德、燒紙錢,都能讓亡者得到利益,減輕業(yè)報。
寒衣節(jié)這一天,老百姓要做的事情很多。天還沒亮,就要起來準備祭品。有的在家門口燒紙,有的要到墳地去祭拜。按照傳統(tǒng),祭祀時要準備五色紙,剪成衣服的樣子,還要準備一些冥幣。燒的時候,要一邊燒一邊念叨,告訴先人:"天冷了,給您送衣服來了,您在那邊要穿暖和些。"
這些看似簡單的儀式,背后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這不光是對逝者的懷念,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孝道的傳承。
![]()
可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節(jié)日,為什么又有那么多禁忌呢?
老人們常說,寒衣節(jié)這天,有"1不去,2不吃,3事不能做"的講究。這"1不去",說的是什么地方不能去?
答案是:不去陰氣重的地方。
什么叫陰氣重?比如墳地、荒郊野外、廢棄的老宅子、醫(yī)院太平間這些地方。寒衣節(jié)這一天,陰陽交界,陰氣最盛。《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人的陽氣很重要,要好好保護。特別是老人、小孩、身體虛弱的人,陽氣本就不足,這一天要是去了陰氣重的地方,容易受到影響,回來后可能會生病。
當然,掃墓祭祖的除外。祭祖是孝道,是應該做的。可去了之后,要盡快回來,不要在墓地久待。回家之后,要在門口跨過火盆,或者用艾草熏一熏身子,這是為了除掉身上沾染的陰氣。
老一輩人講究,寒衣節(jié)這天,天黑之前必須回家。太陽一落山,陰氣就起來了。這個時候在外面逗留,對身體不好。特別是走在野外,看見什么飄忽不定的東西,千萬不要回頭,也不要隨便答應別人的呼喚。
這些講究聽起來好像很玄乎,其實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生活經(jīng)驗。十月初一,秋冬交替,天氣驟變,早晚溫差大。墳地、野外這些地方,往往空曠潮濕,風大陰冷。身體弱的人去了,確實容易感冒生病。古人不懂現(xiàn)代醫(yī)學,就用"陰氣"來解釋,要大家注意保護身體。
再說這"2不吃"。
第一樣不吃的,是別人家祭祀過的食物。
寒衣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祭品。有的蒸饅頭,有的做米飯,有的燉肉,擺在供臺上供奉先人。祭祀完了,這些食物按理說是可以吃的,叫"吃福"。可有個講究,只能吃自己家祭祀過的,不能吃別人家的。
為什么?因為每家祭祀的對象不同,每家的先人不一樣。你吃了別人家祭祀過的東西,等于是搶了別人家先人的福氣,對自己家的先人不敬,對別人家的先人也不敬。
《禮記·曲禮》中說:"凡祭,必有禮。"祭祀是很嚴肅的事情,不能隨便。每家都有每家的規(guī)矩,每家都有每家的先人。你尊重別人家的祭祀,別人家的先人也會保佑你。要是不懂規(guī)矩,亂來一氣,就是對先人的不敬。
第二樣不吃的,是路邊的食物。
這個講究更要注意。寒衣節(jié)這天,民間有個習俗,叫做"燒包袱"。人們把紙錢、紙衣服裝在一個紙包里,上面寫上先人的名字,然后在路邊燒掉。燒的時候,往往會在旁邊擺上一些供品,比如水果、點心之類的。
這些供品,是給逝者的,不是給活人吃的。要是路過看見了,千萬不能拿來吃。道家講"陰陽相隔",陽間的食物給陰間的人吃,陰間的食物陽間的人不能碰。這不光是尊重逝者,也是保護自己。
《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是說,福禍沒有固定的門路,都是人自己招來的。你做了不該做的事,自然會有不好的結果。寒衣節(jié)這天,路邊的食物不能碰,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是對陰陽秩序的敬畏。
老人們還說,要是不小心吃了這些東西,回家后一定要在門口跨火盆,還要喝一碗姜湯,驅(qū)驅(qū)寒氣。身體要是不舒服,要趕緊去找醫(yī)生,不能拖著。
這兩樣"不吃",看起來是在講忌諱,其實是在講規(guī)矩,講的是對天地、對祖先、對他人的尊重。
說完了"1不去"和"2不吃",接下來這"3事不能做",更是關鍵。
![]()
可這"3事不能做",到底是哪三件事?
老人們常說,這三件事要是做了,不光對自己不好,對家人也不好,對祖先更是大不敬。可到底是什么事這么嚴重?
其實,這三件事里,頭兩件還好說,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可第三件事,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還經(jīng)常犯。要是不懂,做了錯事,后悔都來不及。
寒衣節(jié)這一天,陰陽交界,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日子之一。古人觀察天象,總結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這一天有很多講究。這些講究流傳至今,都是有道理的。
佛家講因果,道家講陰陽,儒家講禮法。這三件不能做的事,正好對應著這三個方面。第一件事關系到個人的德行修為,第二件事關系到家庭的和睦安康,第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