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屏幕亮起4票贊成、9票反對的那一刻,一場被西方加速推進的制裁重啟,撕毀了伊核協議最后的外交體面。中俄在明知必敗的局面上執意亮牌,究竟在下怎樣一盤大棋?
央視新聞最新消息稱,近日,中俄聯合在聯大提出草案,主張將伊核協議延長6個月,以方便進一步對話,然而,由于4票贊成、9票反對,2票棄權,使得草案未獲得通過。
隨著該結果的出爐,針對伊朗的制裁,也在美國時間9月27日正式生效恢復。
對此,現場見證了這一幕的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先是表達了對中俄的感謝,隨后又痛斥美英法德將伊朗逼上絕路。
![]()
他直指以色列這個從未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核武國家”,在西方庇護下始終逍遙于國際監管之外。而伊朗的民用核計劃哪怕出現絲毫技術波動,立即會被渲染成“核威脅”。
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讓中東各國雖然敢怒不敢言,但怨恨的種子早已深埋。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當天也回應稱,即便制裁生效,也不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緊接著,伊朗召回了駐英法德三國的大使。
回溯事件脈絡,這場制裁風暴的加速器早在八月就被按下。
英法德三國以“伊朗違反核協議”為由,啟動了一項名為“快速恢復制裁”的緊急程序:30天內如果無法通過解除制裁決議,對伊朗的制裁就將恢復。
這種做法通俗點來講就是“用最后通牒取代對話”。
在表決現場,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將矛頭直指“極限施壓”政策的致命缺陷——當美國持續收緊制裁絞索,歐洲亦步亦趨跟風,伊朗除了硬扛到底還有何選擇?
![]()
這番論述恰恰點破了西方陣營的戰略矛盾:既要防止伊朗擁核,又不愿提供切實的安全保障,這種“只要安全不要妥協”的單邊思維,正在把中東推向更危險的邊緣。
不過,對于即將到來的制裁,伊朗譴責歸譴責,也并沒有很慌張,佩澤希齊揚更是直接表明“天不會塌”,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主要源于中俄早已為其鋪好了“后路”。
去年正式加入上合組織,今年獲準進入金磚機制,這兩步棋如今成了伊朗破局的關鍵。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金磚國家正在推進的本幣結算體系,恰好為伊朗繞過美元霸權鋪設了備用軌道。
而上海合作組織提供的安全合作框架,則讓這個長期被孤立的國家找到了新的地緣政治支點。
對于中國來說,從表面看,推動注定失敗的草案表決像是“無用功”,但深層次卻折射出北京在中東的戰略智慧。
![]()
作為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和在伊最大投資國,中國與德黑蘭簽訂的25年全面合作計劃正在進入實施關鍵期。
此時若放任伊朗被徹底封鎖,不僅能源供應可能生變,“一帶一路”在中東的樞紐節點也將面臨風險。
因此中方的堅持,既是在守護自身利益,也是在向全球南方國家展示:當西方揮舞制裁大棒時,總有力量愿意為對話保留“火種”。
而且,在表決前最后一刻,外交部發言人的吹風已經提前降低了外界預期,強調“繼續推動政治解決”才是核心目標。
這種“重過程輕結果”的形事策略,既避免了與西方正面沖突,又在國際道義場占據了制高點。
事實上,隨著沙特與伊朗在北京斡旋下實現和解,中國已然證明自己具備調和地區矛盾的能力。此次在安理會的外交行動,無異于向中東各國傳遞明確信號:誰在制造危機,誰在建設和平。
展望未來,制裁重啟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
歐洲或許自認為用制裁換取了安全,卻忽略了兩個致命變量:
其一是以色列對伊朗核進展的“紅色警戒線”正在前移,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軍事打擊;
![]()
其二是伊朗的核技術已在封鎖中悄然升級,最新數據顯示其濃縮鈾庫存足以制造多枚核裝置。這種“越壓越強”的悖論,正在讓外交解決的空間持續收窄。
而在這場博弈中,中國展現出的戰略耐心值得關注。
當西方沉迷于制裁的即時效果時,北京更擅長在長期博弈中積累優勢。通過金磚機制吸納伊朗、沙特等地區大國,在上合框架內構建安全對話,用本幣結算削弱美元霸權——這些看似緩慢的布局,正在悄然改寫中東的地緣規則。
正如專家所言:“當伊朗的石油通過人民幣結算流向亞洲,當伊朗的導彈技術在上合組織反恐演習中找到用武之地,聯合國的制裁令還能剩下多少實際效力?”
聯合國大廳的表決屏幕可以顯示票數,卻衡量不了時代變革的分量。這場關于伊朗制裁的外交戰,表面上是以中俄挫敗告終,實則揭開了國際秩序重構的序幕。
當西方還在用20世紀的制裁工具維系霸權時,中俄正在聯手破解困局。制裁重壓下的伊朗或許會經歷陣痛,但歷史的天平正在向那些愿意給和平多一次機會的力量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