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龍這波操作,是徹底認輸了嗎?
近日,記者搜索發現,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多個社交媒體賬號內容被清空。視頻號、小紅書賬號“西貝老賈愛請客”,已清空所有內容,無作品展示。
抖音平臺其賬號目前僅保留一條公開視頻作品,是與其他博主的共創內容,發布于2024年9月30日,視頻作品涉及西貝餐飲成長史。
![]()
對于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突然清空賬號這波操作,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西貝近期接連翻車的輿論風波。賈國龍此舉也被網友解讀為與爭議事件切割。
在預制菜風波后,近日,西貝多篇“溫情公關文”引發熱議。
9月23日,西貝公眾號發布文章《7歲的毛毛:我以為我再也吃不到西貝了》,因情節煽情,該文章被不少網友質疑“煽情炒作”,隨后又刪除了該篇文章。
![]()
當時,客服人員回應稱,發布文章的公眾號是企業的內部服務號,主要是給企業內部的伙伴閱讀。此后又稱“為避免顧客和員工遭受網暴”而進行了刪除。
除了“7歲毛毛吃西貝”,西貝相關文章中還提到“大哥進店不吃飯,先儲值1000塊錢支持西貝”“小伙子兩個人點600多塊錢的菜,說‘我跟西貝同生死’”等情感故事。
![]()
之后,又有網友扒出一則西貝官方發布的視頻《我給大爺一碗湯,大爺要送我北京一套房》,引發許多人吐槽。
![]()
這則視頻中,西貝北京六里橋旗艦店店長劉某霞講述,有一次一位來自內蒙古的顧客提出要一碗羊肉湯、一碗涼湯,但只付一碗的錢,她接待后與對方相識,從2002年至2004年多次服務這位顧客。后來這位顧客說自己要去養老院,想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套一室一廳房子給她。劉某霞在視頻中講述,她拒絕了大爺的好意,后來也沒再聯系。
![]()
該視頻引發網友的吐槽,許多人難以置信,此外,按劉某霞所述她2004年才17歲,那么2002年她15歲就在西貝門店工作了,網友戲稱為“童工”。
上述視頻最早發布于西貝官方認證的微信公眾號“西貝品味早讀”,該賬號的自我介紹是“西貝員工的交流平臺,展示西貝風貌的窗口”。
據極目新聞9月26日報道,西貝客服人員確認,《我給大爺一碗湯,大爺要送我北京一套房》視頻首發于“西貝品味早讀”公眾號,“真人真事,是之前發布的,不是近期的。至于劉某霞是不是15歲就在西貝上班,該客服人員表示不清楚。
另外,西貝北京六里橋旗艦店工作人員表示,劉某霞是該店前任店長,今年3月起不在該店了,其他情況不了解。
對此,網友吐槽稱“連小說都不敢這么寫”“又捅了自己一刀子”。
![]()
9月中旬,一位餐飲公司老板向記者表示,近期他所在的多個匯聚全國頂尖餐飲品牌創始人的群里,幾乎都清一色地支持西貝創始人賈國龍,這一現象背后,是餐飲從業者對預制工業化的普遍認同。
另一位餐飲人士表示,現階段爭論預制菜的定義并無實際意義,賈國龍引發爭議的核心問題,在于菜品售價偏高卻態度強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型餐飲集團中,老板容易被內部“神化”,這種現象在行業內并非個例。
值得一提的是,9月24日,羅永浩還轉發了一條“俞敏洪談西貝風波”的新聞,并引用其中俞敏洪所稱的“西貝其實正經來說,也不能算有什么特別的特殊的問題”作為評論內容。
![]()
其實,整個事件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只是“有沒有用預制菜”這么簡單。講真,預制菜這東西,早就滲透到各路餐廳、外賣、甚至家里廚房。很多人嘴上嫌棄,心里卻早就習慣。
可消費者能接受預制菜,并不意味著能接受“高價+不透明”。西貝這次真正翻車的,不是工藝,而是態度。
你細看這波公關操作,簡直是“教科書式反面教材”。最開始明明可以大大方方承認“我們用了一定比例的預制食材,是為了保證品質和效率”,再補一句“但核心菜品絕對新鮮,歡迎大家監督”。
這樣說,哪怕有人不滿意,大部分人也不會覺得被騙。可西貝的回應卻變成了“我們絕不預制”,后廚開放探訪兩天就“限流”,網友進去一看,滿眼的冷凍包裝,臺面上擺得明明白白。你說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更別提后面那幾篇“溫情故事”了。不管是“7歲毛毛哭著要吃西貝”,還是“一碗湯換一套房”,怎么看都像是劇本殺。網友吐槽得也不冤,畢竟誰都不是三歲小孩,時代變了,消費者的共情點也變了。
你說要打情懷牌,最起碼得真誠點,別讓人覺得“你哭你的,我吃我的,一點關系都沒有”。溫情營銷不是不能做,但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用來掩蓋產品上的短板。
說到底,餐飲行業最怕的,從來不是產品工藝變化,而是讓消費者覺得你“不透明”。預制菜不是原罪,信息不對稱和“高價低質”才是。你敢明碼標價、敢公開溯源、敢讓顧客看清楚每一道工序,大家自然不會太苛刻。可一旦用戶發現你在遮遮掩掩,哪怕產品沒啥大毛病,信任也就碎了一地。
賈國龍清空賬號這事,其實是很多企業主都會做的“緊急公關動作”——少說多錯,不說不錯。
![]()
可惜互聯網不是十年前,信息傳播和輿論形成的速度,遠遠快過刪帖和隱身的速度。你今天消失一陣,明天就有新瓜頂上來,網友早把你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凈。想靠“隱身”過關,根本行不通。
仔細想想,西貝這波操作最扎心的地方其實在于:品牌用力講故事,卻忘了故事里最重要的“真實感”。
有多少消費者是因為一碗“羊肉湯”而感動?還不是因為大家想吃到實打實的好東西。如果你的產品真有底氣,哪怕用點預制、用點工業化,也不會被全網聲討。可惜這次西貝沒抓住重點,反而把自己送進了流量絞肉機。
其實這幾年,餐飲行業日子都不好過。成本高、人難招、客流量又被外賣和新茶飲分走大半。很多品牌都在試水預制菜、中央廚房、半成品配送。行業里的老板們,私下都挺認同這種模式。畢竟,效率才是活下去的本事。
但面對消費者,大家總喜歡端著,一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姿態。問題是,用戶可沒那么好糊弄,信息一旦透明,誰用什么工藝、食材成本多少,分分鐘就能扒出來。
有人說,西貝這次算是給所有餐飲品牌敲了警鐘。不是說不能用工業手段做餐飲,而是不能把消費者當外行。你敢公開流程,敢承認短板,敢把心里話說出來,反而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諒解。你越試圖美化、掩蓋、講故事,掉坑的概率就越大。
更有意思的是,餐飲品牌有時候太依賴創始人IP。老板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品牌調性。賈國龍之前在朋友圈還挺受餐飲圈追捧,這次連累到整個行業都出來“聲援”。但普通消費者可不關心這些,誰在臺前誰在幕后,大家只盯著碗里的那一口。只要吃得值、花得明白,誰做老板其實沒那么重要。
最后,西貝這波風波到底能不能過去?其實也不算難,關鍵看品牌怎么調整。要么就把話說清楚,把工藝、成本、定價、原料全攤出來;要么就踏踏實實升級產品,別高價低配。至于那些“溫情故事”,還是少寫點,省得哪天又被拿出來群嘲。
回頭看,這一波“預制菜大討論”,也給所有品牌一個提醒:別把用戶當傻子,別把輿論當洪水猛獸。只要你敢站出來面對問題,哪怕一時被罵,最后也能贏回尊重。畢竟,好的品牌靠的是底氣和實在,而不是套路和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