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掃地機器人到對標布加迪、庫里南(參數丨圖片)的超級電動車,追覓汽車的跨界造車之路堪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最大膽的冒險。9月25日,追覓汽車首款超奢旗艦SUV官圖發布,神似勞斯萊斯庫里南的設計與3.7米車內空間、24度后輪轉向等亮眼參數迅速引發關注。這距離追覓8月28日官宣造車還不足一個月,追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追覓汽車亮相的第二款車型。9月24日,追覓汽車宣布將在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大會上展出第二款產品,形成“性能純電轎跑+超奢旗艦SUV”產品矩陣,兩款產品均計劃于2027年上市。作為以智能清潔設備起家的品牌,追覓一反常規地選擇從超豪華市場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其底氣來源于已有的一定技術積累和全球化布局。01 逆向超豪戰略
當其他造車新勢力紛紛從中端市場切入之時,追覓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直接對標全球頂級超豪華品牌。追覓的首款純電產品直接瞄準布加迪威龍,宣稱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而剛剛發布的SUV則對標勞斯萊斯庫里南,號稱擁有“百大全球首創技術,千余項顛覆式創新”。這種定位背后是追覓對市場的冷靜判斷。
追覓科技創始人俞浩表示,為造車夢已籌備超十年,選擇在淘汰賽中切入超豪華市場,是為避開中低端價格戰。
在追覓看來,超豪華電動汽車市場存在結構性空白。布加迪、賓利等傳統超豪華品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中步伐相對滯后,而特斯拉等電動品牌主要定位大眾市場,沒有充分滿足高端用戶對“極致豪華”與“專屬體驗”的需求。同時,中國車企出海目前仍以性價比和中端市場為主,尚未真正打入超豪華陣營。追覓借助這一錯位競爭的策略,希望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02 技術遷移的可行性
追覓造車并非從零開始。截至2025年5月,追覓科技已獲得全球授權專利3155件,累計申請專利6379件,覆蓋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及機器人傳感與控制等核心技術領域。
追覓最引以為傲的是20萬轉以上超高轉速馬達技術,這一技術在其掃地機器人產品中已經量產。相關電磁設計、熱管理策略與控制算法,為電動汽車尤其是高轉速、超高功率密度的超跑級電驅系統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
“追覓的20萬轉/分鐘智能數字電機,從研發精度和制造難度上說,屬于‘微觀極限產品’,在材料強度、動平衡、散熱、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遠超過普通汽車電機。” 一位行業技術專家分析道。但車規級與消費級技術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車規級要求極高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如零下40℃到125℃的穩定性、百萬次耐久測試等,這些都是追覓尚未公開驗證的。追覓還需克服的挑戰包括處理大電流、高負載、持續高性能等方面,以及可靠性和大規模生產的一致性。
03 全球布局的野心
追覓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同樣引人注目。據透露,追覓正在考察德國勃蘭登堡州毗鄰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的選址,新工廠規劃面積約為特斯拉柏林工廠的1.2倍。
這種“中國研發、德國制造、全球銷售”的模式,旨在借助德國汽車工業的工程技術積淀和歐盟市場準入便利,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端產品。追覓科技已有的全球渠道也成為其汽車業務出海的優勢。
目前,追覓業務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6000家線下門店。這一成熟的全球營銷網絡,將為追覓汽車的國際化推廣提供支持。但海外建廠也面臨挑戰。特斯拉的柏林工廠產能利用率只有40%,而上海超級工廠達到100%;上海工廠人均年產量是柏林的3倍左右。追覓能否在成本更高的歐洲實現高效生產,仍是一個未知數。
04 資金與風險管控
造車是場資金消耗戰。業內估算,造車需要200億-500億資金。小米汽車的首期研發投入就超過100億元,蔚來汽車累計融資超過1000億元,至今尚未實現穩定盈利。
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追覓采取了獨特的“左手代工+右手自研”資金策略。一方面通過代工(ODM)業務產生穩定現金流,另一方面依靠自研造車項目吸引投資。
![]()
9月12日,追覓汽車宣布完成首輪融資,此時距離其官宣造車僅過去兩周。這顯示出資本市場對追覓造車計劃的初步認可。但追覓汽車相關負責人強調,他們將注重產品定義的正確性和高效資金使用,控制風險,避免商業價值不成立的產品方案。
在造車之前,追覓已經組建了近千人的團隊,團隊成員既包含智能硬件業務的核心研發人員,也引入了傳統整車制造領域的資深專家,形成“智能+制造”雙基因驅動的組織架構。
05 前景與挑戰
追覓汽車面臨的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板塊可能僅剩10-12家成規模的車企。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淘汰賽還將繼續。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認為:“追覓的這套打法還是有機會的,就像其他行業也有一些公司不在國內做,但是借助全球資源殺出了一條血路。”但他也指出:“超豪華汽車品牌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和品牌建設,消費者對于超豪華汽車品牌的認可不僅僅在產品本身,更在于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和價值觀。”
從技術角度來看,追覓可能將其在智能硬件領域的AI視覺算法經驗遷移到電動車的電驅系統與智能駕駛系統。但車規級標準要求遠高于消費電子產品,追覓需要建立完整的汽車標準驗證體系。結語2027年,追覓的首款量產車型將正式亮相。
到那時,我們將看到追覓位于德國柏林附近的新工廠是否已經建成,其規劃面積是特斯拉柏林工廠的1.2倍。
兩年時間,追覓需要同時攻克技術遷移、供應鏈整合、品牌塑造等多重難關。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淘汰賽仍在繼續,瑞銀預測到2030年可能僅剩10-12家成規模的車企。追覓的“中國研發、德國制造、全球銷售”模式能否成功,還有待時間驗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全方位、多維度的高強度對抗,不僅是技術創新與迭代速度的比拼,更是體系能力、供應鏈整合、品牌定位與全球市場洞察的全面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