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有小伙伴向我咨詢從電商平臺獲取微信、支付寶賬單并進行對賬和結算的問題。其中幾張賬單和資金結算路徑把他給搞糊涂。其實,這些是“間連模式”導致的復雜場景。雖然業內都了解這種情況,但用語言解釋起來比較困難。下面我將通過幾張圖來為大家拆解下吧。
01 有趣的一筆賬單 1、同時出現銀聯/網聯
我們先看下面這張訂單,這是線下商家掃碼槍掃我的微信付款碼,最終扣款來自我的招行銀行卡。神奇的是微信賬單上同時出現了“銀聯、網聯”兩家清算機構;看下我銀行卡賬單顯示最后扣款的是“網聯”。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圖1:微信和銀行的賬單
2、彎彎繞繞掃碼支付
其實上面這個掃碼支付的單據上前后串了五個機構,并且最終資金通過這些機構的賬戶清算到商家在銀聯商務開的賬戶上,見下圖;
![]()
付款碼支付流程(細節已簡化)
下面我們詳細拆解下具體的處理過程;
1)聯機交易:我掃碼下單后,銀商通過銀聯通知微信扣款。如果我的微信賬戶余額不足,微信會通過網聯從我的招商銀行卡中扣款,從而完成這筆支付交易。
2)跨行清算:每天到了清算場次,網聯和銀聯會分別進軋差清算,然后扣減微信賬戶額度,增加銀商的賬戶額度。
3)資金結算:最終通過人民銀行的清算賬戶完成資金轉移,這樣商家就能收到這筆錢了。
3、穿花繞指APP支付
你可能會問,在其他APP中使用微信支付會跳轉到微信APP,這種算直聯微信了嗎?
這個問題就很有技術含量了,先說結論“同樣是間連”,只是這里面增加了一個收銀臺信息“預支付ID”,不過這個過程要復雜些了。
首先,他們由于資金清算邏輯相同,復雜的是聯機交易,看下圖注意紅線。
![]()
微信APP支付(注意其中紅線)
1)返回收銀臺信息:消費者下單后,銀聯會將訂單信息傳給微信。微信不會立即扣款,而是返回一個“預支付ID”,這個ID相當于該訂單的唯一識別號,可以用來調用微信APP收銀臺。
2)商家調用收銀臺:預支付ID會一路返回到商家,商家通過微信的SDK可以拉起本地的微信APP,并向用戶展示微信的收銀臺(此時用戶已經跳轉到微信的APP內了)
3)用戶完成支付:用戶在微信支付后,通過網聯從銀行卡扣款,最后返回商家APP。
是不是設計得非常巧妙?其實這么繞來繞去的都是信息流上的串聯,資金清算還是間聯模式。
間聯的狗血內幕 以上都是理想情況,實際間聯場景下由于微信/支付寶沒有向支付機構提供APP支付,所以很多都用小程序來替代,這里的博弈狗血劇就多了,這里就不展開了。02 、其他模式介紹
說了間連模式我們再來看下商戶側的企業、商家、四方機構還有哪些對接模式呢?
1.三種對接模式
其實商戶側的商家是最自由的,他可以與任何擁有收單資質的機構合作開展收單業務。常見就是直聯和間聯三種模式分別應對不同場景。
![]()
二種對接模式
1)直聯模式:商戶大都是優先與微信、支付寶直接合作,開通商戶賬戶即可進行收單結算。但這兩家通常不提供個性化服務,并且費率、合規標準都是統一。
2)三方間連:中小型商戶一般都是和收單機構合作,他們形式靈活、愿意做個性化、技術服務能力強,商戶合作起來比較省心一些。缺點就是沒有太多的金融服務。
3)銀行間連:中大型商戶有自己的開發團隊,并且與銀行有進一步的金融合作一般會找收單銀行對接;缺點就是你得有強大的技術團隊解決個性實現。
2.持牌電商收單模式
當然,有些公司用戶規模很大,希望“既要收單付款、又要能做客戶錢包、還要金融增值”這種其實就要持牌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電商平臺要收購牌照的原因。
這類公司背后一般都會有收購的支付機構,通過他給C端開錢包、B端開商戶,資金可以在體系內流轉,并且還會開展金融增值服務。詳細的流程見下圖,這里就不詳述了。
![]()
持牌電商收單模式
最后,你還遇到過哪些模式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交流支付業務,加我個人微信入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