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院》通過文化嘉賓與歷代先賢的古今“對話”,將哲學思辨融入熱點議題,以真實質樸的鏡頭,繪制了一幅別開生面的“書院文化地圖”。
![]()
9月24日,《中華書院》節目創作座談會在北京荔枝大廈舉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李忠志,江蘇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吳以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書記、臺長、集團董事長葛萊,江蘇省委宣傳部相關處室等領導及專家學者、節目主創團隊代表,以及各大央媒、行業公眾號的媒體記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華書院》節目的藝術價值,探索書院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傳承。會議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委員、副臺長任桐主持。
![]()
9月11日晚,由江蘇衛視、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紀實探訪節目《中華書院》高熱收官,節目通過文化嘉賓與歷代先賢的古今“對話”,將哲學思辨融入熱點議題,以真實質樸的鏡頭,繪制了一幅別開生面的“書院文化地圖”。節目入選總局2025年“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重點項目。截至本季節目收官,《中華書院》全網曝光量超3.5億,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1500萬次,互動量突破20萬次。
![]()
作為節目的出品方,葛萊在致辭中表示,江蘇廣電總臺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圍繞“書院”這一文化意象,打造了《中華書院》這檔全新文化紀實類探訪節目,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葛萊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提煉題材、用現代藝術手法精心創作、以大小屏融合互動擴大傳播三個方面分享了節目創制心得,希望通過《中華書院》節目的創作播出,為當下受眾提供一份獨特的文化旅行“探訪清單”,觸發更多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探索和傳承。
▍創新呈現,解鎖千年書院魅力
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的節目熱度不斷攀升,中華優秀文化正以大眾化的表達形式走進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心中。江蘇衛視深入挖掘書院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通過理念、技術、敘事、傳播等多維創新,最終打造了《中華書院》這樣一檔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廣泛影響力的精品文化節目,這是作為主流媒體的江蘇廣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兩個結合”根本要求的生動實踐和有力擔當。
![]()
座談會現場,節目主創團隊代表重點回顧了在節目錄制播出期間的體會。從《我在島嶼讀書》到《啟航!大運河》,再到《中華書院》,團隊已經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踐行筆力、腳力、眼力、腦力,在題材的專業知識里收獲對如何做節目的思考;同時,平衡好選題規律與藝術設計的關系,尊重題材本身的規律,內容設計符合真實邏輯,讓節目呈現出來達到輕松自然、渾然一體的美感,并代入式探討先賢如何思考那些關乎人生、社會、價值的根本問題,以及這些思考如何歷經討論與沉淀。
自開播以來,《中華書院》憑借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表達方式備受關注。節目選取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等多所著名書院作為探訪地,通過鏡頭帶領觀眾領略書院的建筑之美、歷史厚重,深入挖掘書院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表示,這是自己首次深度參與一檔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從《中華書院》可以感受到節目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這一重要命題。他對節目主創團隊成功破題“書院文化”這一難度較高的主題,并讓節目實現破圈傳播表示了充分肯定。
![]()
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表示,《中華書院》節目通過實地探訪一座座歷史悠久的書院,讓觀眾從新的角度感受書院的魅力,這檔節目不僅給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場景畫面,還通過充滿哲思的議題啟迪觀眾,通過大屏和小屏結合的傳播方式,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中華書院》節目在創作理念與技術應用上均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創新,力求以時代審美打開傳統文化,讓千年書院智慧煥發新的生機,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
![]()
著名詩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西川結合節目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傳播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表示通過節目拍攝加深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古代思想的探索。《中華書院》的創新呈現方式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認為其成功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文化類節目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
![]()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教授李春穎表示,節目通過多樣化的表達方式,結合傳媒和技術驅動,吸引了不同年齡段和喜好的觀眾共同參與到傳統文化的討論之中,體現了節目的魅力。節目以多樣化形式傳承出深刻的思想內容,并用對話的方式成功傳達了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課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度對話,挖掘書院當代價值
《中華書院》通過學者們的古今漫談,用古人智慧化解現代焦慮。例如,在白鹿洞書院,楊立華教授表示年輕人不應陷入“卷”與“躺”的二元對立;在船山書院,嘉賓們從王夫之的思想中讀懂了“敬畏”的重要性,為現代人提供了兼具文化厚度與現實溫度的思考。
與會專家認為,節目用古今對話的形式,不僅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了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社會發揮價值,為現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幫助人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這體現了節目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對當代社會的人文關懷,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
在北京市廣播影視協會視聽藝術評論家專委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看來,江蘇省廣電總臺延續“創新基因”,敢于觸碰“不敢想、不敢碰”的文化高山,以魄力與包容度支持文化“大家”在節目中“自在表達”,不惜耗時費成本打造精品,彰顯了主流媒體的時代責任與使命。他認為,《中華書院》以“耳目一新、回味無窮、流連忘返”的觀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標桿,核心源于理性與感性、 傳統與當下、 多傳媒藝術樣態三個方面的突破性結合。節目以傳媒形式激活傳統文化深刻思想,為當代人帶來人生、生命、社會、國際關系等維度的啟迪,同時為當代人提供思想滋養,引導觀眾重新理解傳統文化價值,兼具知識傳遞與精神引領作用。
![]()
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冷凇認為,江蘇衛視敢于打造觸碰思想題材的人文綜藝,對行業有啟發意義,《中華書院》在紀實性探訪的基礎形態上守正創新,打破了學者面對文物背稿式的段落輸出模式,通過“一邊走一邊看”的方式實現了節目形態的升級。在內容上突出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和呈現,讓觀眾在樂觀和悲觀之間找到達觀的態度,節目的整體氛圍和穿插的國風動漫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體驗。在他看來,節目以安靜、清靜的內容引導觀眾實現“情緒覺醒、認知覺醒、社會覺醒”,緩解了當代人的焦慮,為人工智能時代提供人文主義支撐。
![]()
北京大學副研究員、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呂帆表示,《中華書院》之所以讓人看完之后還想回味,其核心在于蘊含三“氣”——靜氣、底氣、浩然之氣,靜氣是其舒緩的表達風格使得節目充滿詩意;底氣源于“中華”IP的厚重與主創團隊以“高配”內容支撐節目,敢于用大鏡頭凸顯場景中“人小”的畫面,背后是對文化的自信;浩然之氣是呼應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通過討論文科價值、超功利性與審美,引導觀眾從競爭焦慮中回歸自我認同,傳遞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
![]()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牛夢笛認為,《中華書院》的成功,在于其在喧囂媒介環境中堅守精品創作,以“互動表達、技術賦能、用戶思維”打破文化類節目的困境,既實現了文化傳承,又提升了主流媒體的競爭力。節目打破單向灌輸模式,轉向互動性敘事,結合彈幕、多平臺傳播場域互動,提升了用戶粘性,以用戶思維挖掘受眾需求,成功連接書院的過去與當下,實現了從“說教”到“互動”的表達范式重構,用節目證明優質文化內容無需迎合低俗,只要找對傳播方式,就能兼具“深度”與“傳播力”,成為引領媒介素養、緩解社會焦慮的重要力量。
▍接續傳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中華書院》節目以“書院”這一綿延千年的文化教育載體為切入點,通過深入探訪與多維解讀,系統呈現了書院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動載體。
《中華書院》挖掘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的療愈效能,將書院所代表的精神家園意象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情感共鳴,通過打造“圍爐茶會”“心靈旅行”“哲友會”等多元場景,把現代議題置于千年智慧中重新審視,讓觀眾從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探尋破局思路。節目不僅呈現了書院的歷史風貌,還深入挖掘了各地書院在當代的活態利用,如湖南大學學子在岳麓書院研習深造,廣雅書院以廣雅中學的面貌傳承治學之道,展現了書院精神的延續和傳承。
節目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關注,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引發強烈反響,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了新一代的受眾。通過節目,更多人對書院文化產生興趣,甚至前往實地探訪,推動了地方文化旅游的發展,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傳播效能的雙重提升,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江蘇省網絡視聽協會會長吳以橋表示,廣播電視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作用,江蘇廣電總臺近年來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受到觀眾好評,打響了“江蘇文化傳播”的品牌。《中華書院》在內容選材上拒絕“知識堆砌”,精選“承載書院精神內核且能引發觀眾共鳴”的題材,通過學者互動講學、思想碰撞,賦予節目嚴謹學術基底與思辨精神,以通俗語言將學術內容轉化為“沉浸式心靈交流”,讓觀眾潛移默化獲得精神滋養。同時,節目在內容制作和技術運用上有眾多創新之處,利用現代技術讓歷史人物“活”起來,采用大屏和小屏相結合形成立體化傳播,立體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
![]()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李忠志在會議最后總結道,《中華書院》是一部契合時代情感的優質作品,其制作播出彰顯了江蘇廣電人的文化擔當。他認為近年來,江蘇省廣電局、江蘇廣電總臺在文化類節目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陸續推出《中國智慧中國行》《文耀中華》《淬心》《我在島嶼讀書》等優質文化節目與理論節目,并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江蘇廣電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種能力。《中華書院》節目在“雙創”上成果顯著,一方面以書院為載體,讓有情懷的人與古人建立“生命對接”,還原書院因“探討學術、家國情懷”而有的魅力,體現出形態創新,另一方面,貼近當下,關注當代人的心理狀態,以文化引導但不迎合,運用通俗化、大眾化的手段,把經典與青年人之間建立起橋梁來,形成了有營養、有溫度的流量與聲量,實現了傳播的創新。
座談會氣氛熱烈,任桐副臺長總結道,兩個半小時的研討有學術層面的解碼,有政策方向的精準探究,也有對文化傳播實踐的深度思考。《中華書院》節目的創作不是終點,是推動書院文化創新傳播的起點,江蘇衛視將繼續深耕傳統文化,為觀眾帶來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文化類精品I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