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重構了全球教育生態,歐盟作為教育數字化改革的先行者,其中小學信息教育課程大體呈現出從“會用數字工具”到“會用抽象、算法與編程等解決問題”再到“理解數據與模型、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并把握倫理邊界”的迭代升級。本文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時代歐盟中小學信息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成員國實踐與課程演變特征,呈現其整體發展脈絡,以期為我國中小學信息科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2022年,以ChatGPT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宣告了人工智能(AI)時代的全面到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能夠適應未來、創造未來,能夠負責任地與人工智能技術共存的下一代,成為全球教育決策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歐盟在應對這一挑戰中,展現了系統化的戰略思維和積極的行動策略。本文系統梳理了歐盟的頂層設計與成員國的具體實踐,分析其中小學信息教育的變革路徑與核心特征,以期為我國相關實踐提供啟示。
歐盟的頂層政策引領
為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系統性沖擊,歐盟發布了一系列戰略性文件,為各成員國的信息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宏觀方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爆發前夕通過的《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明確呼吁成員國將數據素養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知識納入基礎課程,為整個歐盟的信息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方向。2022年更新的《歐洲數字能力框架2.2版》在原有信息素養、安全、內容創制、問題解決等維度中,系統增加了與人工智能互動、數據和模型的示例,為各國將人工智能內化進課程目標提供了具體可參考的框架。同時,歐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與社會問題,《教育者在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和數據的道德準則》(2022年)、《人工智能法》(2024年)、《歐洲學校的生成性人工智能教育使用框架》(2025年)、《賦能學習者迎接AI時代:小學和中學教育AI素養框架草案》(2025年)等文件均強調了人工智能倫理的重要性,推動各國教育部在課程中加入負責任使用AI的要求。
綜合這些文件可以發現,歐盟信息教育的關注點從如何使用技術轉向了如何與技術共存,強調技術認知、倫理判斷與創新應用的融合,旨在培養能與人工智能共存、共事并對其保持警醒的未來公民。
成員國改革的共性與差異
在歐盟頂層設計的宏觀指導下,各成員國由于教育傳統、政治體制以及國家發展戰略等的不同,在信息教育課程的變革方向上既有目標一致性,也呈現了多元化的應對模式。歐盟各國雖然對信息教育課程的命名與課程形式差異較大,但整體呈現出從技術應用向更深層次的信息科學、人工智能以及算法倫理等轉變。本文將從課程目標、內容框架、課程樣態三個維度,對歐盟各國的變革實踐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1.目標外延
在人工智能時代之前,多數國家信息教育側重編程語言和技術技能的教學,課程目標聚焦算法、編程、抽象與問題求解。在人工智能時代,多數歐盟國家已開始將課程目標上升到AI時代公民能力培養的層面,強調學生對算法邏輯、數據意識、技術倫理等方面的理解與批判。
在歐盟各項指導框架的引領下,成員國在信息教育課程目標上展現出三個顯著的擴展方向:①數據與模型意識的前置。課程目標已不再是單純關注編程技能的掌握,轉而強調學生對數據生命周期、訓練數據的來源及其潛在偏差、模型適用范圍與限制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對“數據—算法—輸出”之間關系的深入理解。例如,荷蘭在其基礎教育數字素養核心目標草案中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關鍵領域目標,并與編程、數據、安全、社會影響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目標結構;立陶宛在2022年信息學通用綱要中將數據、人工智能與倫理納入學生必備能力的范疇。②倫理與責任的顯性化。部分國家將隱私、版權、可讀性及安全使用等目標從邊緣位置提升至核心地位,如西班牙在技術與數字化領域中將責任使用作為通識教育的必要要求,法國在其人工智能使用框架中規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課堂應用中的邊界。③人機協作的常態化。一些國家將人工智能視為學習與創造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強調其“輔助增強而非替代”的作用,要求學生能夠清晰闡述人工智能的使用目的、方法及適用程度。
這些國家信息教育課程目標外延的本質,并不是替代計算思維,而是基于原有目標進行的疊加與整合。新課程體系強調熟練使用工具(ICT技能)是基礎,將理解技術邏輯(計算思維)作為核心內容,關注學生對技術進行價值判斷和倫理思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能編程解決問題,也能基于數據與模型做出有邊界的判斷與選擇。
2.內容螺旋
盡管歐盟各國在信息教育課程的命名、內容及重點上存在差異,但在此次的課程內容拓展中,歐盟各國不約而同地將課程內容從表層應用推向了底層邏輯,從編程和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出發,逐步擴展至人工智能基本原理、數據理解以及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全民信息學聯盟2022年發布的學校信息學參考框架,確定了數據和信息、算法、編程、計算系統、網絡和通信、人機交互、設計與開發、數字創意、建模和仿真、隱私安全與保障以及責任與賦權11個核心主題領域,也為歐盟各成員國的信息教育課程內容制定提供了基礎。
系統梳理各國最近的信息教育相關信息可以發現,各國已更新或待更新的課程框架普遍強化了數據科學與數據素養、人工智能基礎與應用,以及數字倫理、安全性和社會影響等關鍵領域。此類課程內容的螺旋式遞進,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增加若干知識點,而是依據特定邏輯將數據、模型、倫理等要素循環遞進,先提出數據問題,隨后通過編程與數據可視化手段構建可驗證的原型,最終以倫理等方式開展討論,回歸至課堂實踐。在這一過程中,編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技能,而是作為連接數據與模型、技術與社會的橋梁。盡管核心模塊趨于一致,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國展現出顯著的多樣性。
例如,奧地利從2022-2023學年起在初中設立必修科目數字基礎素養,強調信息學原理優先于軟件操作;丹麥把模型理解與數字設計作為核心維度,支撐學生理解AI與數據驅動系統的工作機理與社會影響;法國在原有數據結構、網絡、編程、信息社會基礎之上,強化了數據與社會議題(隱私、平臺算法影響)的探究性任務;荷蘭2024年發布的數字素養新核心目標草稿在“數據、算法與計算、數字交流與內容設計、安全與倫理”中嵌入了AI相關知識與批判性使用示例,覆蓋小學至中學低段。
此外,課程內容在不同年級之間的遞進,不同國家的選擇也都有所側重,但信息教育的普及度正在穩步提升,特別是在初中及以上教育階段。大多數國家是在多個教育階段中覆蓋數據與信息、編程、隱私與安全主題。計算機系統、網絡和通信、人機交互、設計與開發、倫理道德與責任這些主題,則在不同國家覆蓋程度參差不齊,主要是在中學階段引入。課程內容亦呈現出年齡分層與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如波蘭小學階段學習算法順序與條件,初中學習問題建模與調試,高中則可選修AI基礎與社會影響。
總體來看,歐洲中小學信息教育的內容框架呈現廣度拓展與深度前移的雙向發展趨勢,這種螺旋式的發展模式將編程核心與“數據—模型—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有效避免了信息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技術或倫理的偏向。
3.樣態混合
在歐盟各國,信息教育的實施方式存在顯著差異,有的將其作為獨立的必修或選修科目,有的則將其內容零散地整合在數學、技術等其他學科中。為了適應上述新的目標與內容,各國對課程的組織樣態也進行了創新,形成了靈活多樣的課程結構。課程樣態的變革主要呈現出以下四種主流趨勢:①基礎性地位的凸顯。在部分國家,信息課程已被確立為獨立的必修課程,或由選修課程轉變為必修課程,信息教育被設立為與數學、物理、化學同等重要的基礎課程,貫穿小學至高中階段,以確保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深度。例如,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計劃從2025-2026學年開始,在5年級和6年級全面實施信息學必修課程。②核心模塊化。部分國家在教育體系的關鍵階段(如初中或高中起始年級),為學生設立了一個集中的必修模塊,旨在普及數字素養的基礎知識。例如,法國高中開設的科學與新技術(SNT)課程以及意大利的數字公民模塊,均體現了這一教育策略。③跨學科滲透。一些國家將信息教育的核心理念視為一種橫貫能力,廣泛融入各個學科領域。例如,荷蘭提出了包含計算思維在內的數字化與技術新學習領域,并將其整合進數學、科學、藝術等傳統學科的教學實踐中;丹麥則明確將技術理解融入多個學科,并為7至9年級學生設置了新的選修課程;荷蘭更是將人工智能納入數字素養的核心目標,并與其他學科進行協同教學。④生態混合。一些國家突破了傳統課堂邊界,借助國家級在線平臺、認證體系、社會化編程社區(如CoderDojo)等多元途徑,構建了一個校內外相互作用的學習生態系統。
變革的實踐路徑
1.層級上調型
在一些已經建立了特定信息教育課程體系的國家中,改革是通過硬性制度提升信息教育的地位,新增或升級為獨立必修學科,明確學段、課時數、起始學年等。例如,奧地利自2022-2023學年起,在其數字基礎教育課程中融入了數據科學、算法意識以及社會影響等主題,在初中階段將數字基礎素養設置為必修科目,系統覆蓋數據、算法、負責任使用等領域;盧森堡在2024-2025學年將數字學科的教育范圍擴展至所有高中學段,并在課程內容中明確納入人工智能相關知識;西班牙則將技術與數字化整合進中學課程體系,規定所有學生在三年的中學教育期間,至少需修讀一年的相關科目。
2.制度對齊型
部分國家通過制定教育場域AI使用框架、行動建議、教師指南等文件,規范課堂允許范圍、人類監督、數據治理等,在國家層面確立人工智能的應用或課程體系,進而引領信息教育課程的調整。例如,為適配《人工智能法》所確立的透明、人類監督與數據治理等底線,一些國家在課堂層面發布了AI使用規范指南。法國《教育場域AI使用框架》明確指出在教師組織下,從初中階段起可以有限制地使用生成式AI,并規定了數據保護的要求;德國在2024年發布的《學校教育中應用人工智能的行動建議》中明確指出,必須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數字教育資源和人工智能應用,同時強調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合規性。這些做法將政策文件轉化為課堂任務,與課程中的“數據—模型—倫理”內容形成呼應。
3.螺旋整合型
一些國家則是采取了螺旋整合的方案,在既有框架中漸進融入人工智能素養,把數據、模型、倫理等寫進核心目標或跨學科能力,或者以模塊、選修、試點等方式由點到面推進信息教育變革。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這些國家并未選擇單獨開設一門課程,或變化課程現有樣態,而是將人工智能素養融入到現有的信息學科體系中,如在課程目標層面,增加了負責任使用、風險評估與倫理考量。例如,愛爾蘭在2023年更新的計算機科學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真實數據的應用和倫理影響的重要性;荷蘭2024年發布的數字素養核心目標草稿,把人工智能、算法與數據素養寫入小學、初中數字素養必備目標。
上述三種策略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與資源配置條件下相互結合運用:通過層級上調普及基礎,利用螺旋整合拓寬知識覆蓋范圍,通過制度對齊來確保合規性,由此構建出一個目標具有外延性、內容呈現螺旋式發展、樣態呈現混合特征的共性格局。我國信息科技教育改革也并非單一路徑選擇,而是可以采取路徑共存、分階段推進、法治保障、師資隊伍建設先行的綜合性策略。
在變革中尋求平衡與未來
人工智能時代歐盟中小學信息教育課程的變革是政策驅動、技術支撐、社會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歐盟的變革智慧在于,通過宏觀框架設定了共同的素養目標,同時又允許成員國基于自身國情進行結構上的創新,從而形成一種多元卻又統一的信息教育課程改革格局。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并非簡單地為信息教育課程增加了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章節,而是從根本上重塑了其教育理念、內容、重點和價值導向。歐盟中小學信息教育課程的主旨不是替代,而是疊加與升維:在堅持計算思維與編程內核的基礎上,系統融入數據素養、人工智能基本原理與倫理,并以多樣化課程樣態適配不同學段與學生的需求。這一過程既兼顧了未來導向性,引導學生適應技術變革,同時在變革中保持了人文主義精神,核心邏輯在于,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具備計算思維、能夠理解和駕馭復雜信息系統并能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創造的公民。借鑒歐盟的實踐,我國信息教育需找到技術變革與教育本質之間的平衡。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科技教育必須是技術知識、思維能力與人文價值三者的深度融合。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人類核心素養,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同理心、倫理判斷和協作精神等,讓學生能夠與人工智能高效、智慧地協同工作。這要求我們的課程體系,必須同等地關注人性與技術,將倫理教育貫穿始終,為學生塑造負責任的技術觀。
本文作者:
李媛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彭山實驗小學校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17期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李媛.人工智能時代歐盟中小學信息教育課程變革述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17):13-16.
歡迎訂閱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