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一天,人間一年”,在2025年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游戲專場活動上,混元大模型技術專家林志鴻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過去兩年多的AI大模型的發展浪潮中,游戲+AI發展勢頭迅猛,相信不少廠商和開發者都在時刻關注或者已身入局。
在這一波技術浪潮中,我們觀察到騰訊云已憑借其自研的“混元大模型”、CodeBuddy代碼助手、混元3D Studio平臺以及對游戲全生命周期的深度理解,正逐步構建起一個覆蓋“創作—開發—發行—增長”的AI賦能生態。
![]()
騰訊云副總裁許華彬在會上正式發布《2025年騰訊游戲云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手冊》,我們可以看到騰訊游戲云已構建起覆蓋全球部署、邊緣加速、語音通信、安全防護與出海合規的一體化技術底座;依托騰訊自研混元大模型能力,以及騰訊游戲多年積累的AI實踐經驗,覆蓋游戲創意構思、美術創作、研發測試、發行上線、到運營增長的全流程技術支撐體系已全面構建。
![]()
根據騰訊云最新披露,騰訊云已成為95%以上出海頭部游戲公司的首選云廠商。許華彬表示,騰訊云始終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讓游戲研發與運營變得更加簡單順暢。
可以說,依托AI,騰訊云已是深刻嵌入游戲產業每一個環節的“基礎設施”,本文將基于2025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游戲專場中的系列演講與訪談,結合行業趨勢、技術演進與企業實踐,試圖了解騰訊游戲云是如何依托AI來打破游戲開發的瓶頸,推動游戲產業進入“智能創作”新紀元。
一、AI+游戲:從輔助工具到核心生產力的躍遷
過去兩年,AI在游戲行業的角色發生了極大轉變,應用也在加速深化。正如混元大模型技術專家林志鴻所言:“AI已經從過去的外包、輔助工具,變成了今天每個游戲美術團隊里必備的創作工具。”這一判斷背后,是AI能力從“可用”到“可靠”再到“高效”的質變。
(1)大模型的商業化拐點已至
林志鴻指出,當前大模型的發展已進入商業化拐點。AI已具備在真實業務場景中穩定輸出高質量結果的能力。尤其在多模態生成領域如文本、圖像、3D模型、音頻的生成,已經達到了可商用的水平。
以騰訊自研的混元3D 3.0模型為例,其聚焦游戲美術創作和游戲內容創作兩個維度,目前已經在超過15個游戲場景落地應用,涵蓋包括游戲的概念設計、美術資產創作、游戲研效、運營等多個模塊,同時推出了多個游戲行業的大模型和游戲的產品AI化工具。
![]()
在美術創作這個領域,混元游戲視覺創作平臺和混元3D引擎創作平臺分別解決2D創作環節產出更高質量的原畫和3D生產環節產出更高品質的模型這兩大痛點。
![]()
除了美術創作能力外,混元接下來也會帶來內容創作、語音相關的創作能力。以《無畏契約手游》為例,混元AI在前期測試階段上線了AI放號官、AI點評官的能力,通過與用戶多輪對話,識別高質量的玩家,AI通過點評用戶注冊呢稱,并推薦適合玩家的英雄角色,帶動了10萬+UGC的傳播。
![]()
(2)AI正在重構游戲開發流程
冰川網絡副總經理、孵化中心負責人曾保忠在會上的分享中提出了AI改變游戲開發的三大核心價值:提升效率、激發創意、拓展邊界。這三大范式,正在重新定義游戲創作的流程與邏輯。
1)替代重復環節,釋放創作潛能
曾保忠指出,傳統的游戲開發中存在大量重復、枯燥的環節。例如,從角色原畫到三視圖,再到建模、蒙皮、綁骨骼、調動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反復操作。這些工作高度機械化,消耗大量人力與時間。現在混元大模型可以把這種枯燥的工作直接通過模型的能力去解決。
這不僅意味著成本的降低,更意味著美術人員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美學決策與創意把控中,而非陷入繁瑣的技術執行。
2)AI作為“創意引擎”,實現無限窮舉
AI的第二大價值,在于其強大的窮舉能力。傳統創意流程依賴“頭腦風暴”,受限于人類的認知邊界與時間成本。例如,策劃提出“基于‘末日生存’主題,一天內生成50個玩法草案”,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完成。
![]()
但AI可以在幾分鐘內生成源源不斷的創意方案,涵蓋不同玩法機制、敘事結構、角色設定等。這種情況下,開發者可以先通過AI進行“廣撒網”式探索,再從中篩選優質創意進行精雕細琢。
冰川網絡將這一過程稱為“前期AI初創,后期人工精雕”,并已將其納入內部創新孵化的方法論。通過AI生成大量原型,再結合CPI、LTV等數據進行雙重篩選,利用Agent流水線自動迭代,形成“生成—過濾—優化—驗證”的閉環,最終通過真實的數據反饋,不斷提升創意質量和商業的表現。
3)拓展創新邊界,創造“意想不到”的體驗
AI不僅能模仿人類創作,更能通過海量數據訓練與隨機性機制,產生人類未曾設想的創意組合。AI的“隨機性”與“跨領域融合”能力,使其能夠打破傳統游戲設計的思維定式。例如,將“肉鴿玩法”與“社交模擬”結合,或將“解謎機制”嵌入“開放世界探索”,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元素,在AI的驅動下可能碰撞出全新的游戲體驗。
二、AI重塑游戲制作流程與人才需求
我們看到,AI在不斷介入游戲開發的過程中,游戲開發的組織結構與人才模型也在重構。林志鴻指出,AI不會淘汰崗位,但會突顯那些善用AI工具的人才。譬如美術團隊正逐漸分化出“AIGC美術”這一新角色,這一崗位需要更高的“審美決策力”。可以說,美術崗位的核心能力不再局限于手繪或建模技能,“AI確實在加速創作,但把一個好的有品質的美學作品擺在用戶面前,還是人來決定的。”
具體來說,AI生成速度快,但質量有參差,如何篩選、調整、優化生成內容,取決于美術人員的審美判斷。同時,市面上AI工具眾多,需要選擇適合項目的模型,并將其整合為高效工作流。再者,AI易產生“同質化”內容,美術需通過提示詞(prompt)設計、參數調整等方式,確保產出符合項目調性。
![]()
而到了策劃這一環節,今天的AI已經在偏向于敘事和文本冒險的品類游戲可以有較好的賦能,AI可通過生成劇情分支、對話選項、任務設計等,加速內容創作。在運營環節,AI可用于玩家行為分析、個性化推薦、動態難度調整等,提升留存與付費轉化。在營銷環節,AI可自動生成廣告素材、進行A/B測試、優化投放策略,實現“精準創意—高效投放”的閉環。
騰訊云互聯網技術總經理陳亮分享了一個生動案例:策劃人員過去需“求”程序員實現新角色邏輯測試,排期常被卡點。如今,通過AI代碼生成工具如Codebuddy,策劃可直接對話式生成測試代碼,自主驗證角色在新劇情中的交互邏輯。AI代碼這種看起來一個純程序員用的工具,未來會泛化到更多游戲產業鏈的不同角色,這種“跨界”能力正給傳統研發流程帶來壓力與機遇。
三、趨勢:擁抱游戲+AI,選擇更懂開發場景的騰訊游戲云
對于冰川網絡而言,它是買量驅動的商業模式,曾保忠將“滿足好玩、吸量和能商業化”這三個前提概論進游戲設計盒子,提煉和拆解相關的定義,最后組成創意生成器,結合AI技術形成工作流,目前已經在項目孵化中做了一些嘗試。
![]()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AI+游戲的融合將更加深入像冰川網絡這樣積極擁抱AI+游戲的廠商,我們甚至能看到AI原生游戲,UGC+AI的混合模式的玩家共創生態等等。曾保忠指出,騰訊云通過多年的積累,300多款產品共同組成的這個產品矩陣,能幫助他們從創新孵化到研發、運營、發行的全生命周期,達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
其實不止開發環節,到了游戲營銷這一階段,對于依賴買量驅動增長的小游戲和中重度手游而言,廣告素材的洞察力和投放策略精準度,決定著每一筆營銷投入的轉化效益。盡管歸因技術已能追蹤點擊與轉化,但“為什么轉化”仍是盲區。
騰訊云游戲行業專家架構師楊源海表示,騰訊云通過AI驅動的素材分析與創意優化,對海量素材進行深度解析,回答“什么標簽最吸量”、“什么鏡頭最吸引用戶”兩大核心問題,不僅可以提升廣告點擊率與留存率,更為游戲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帶來實質性收益提升。
![]()
正如Omdia機構研究總監Dom Tait所言,選擇哪家云服務提供商已成為游戲公司的關鍵戰略決策。“如今的云平臺提供的遠不止基礎服務器基礎設施,其服務已擴展到包括游戲開發和實時運營的專用工具,許多供應商專門針對游戲行業的需求定制解決方案。隨著云服務提供商日益將游戲視為關鍵增長領域,開發者應積極關注這一不斷變化的格局,確保為項目選用最相關、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結語:技術之上,是“品味”的勝利
曾保忠在演講尾聲引用了喬布斯的一句話:“Ultimately,it comes down to taste(最終,這取決于品味)”,無論技術怎么進步,創意、審美與獨特視角,始終是游戲打動玩家的核心,這是AI取代不了的。
![]()
AI是工具,是引擎,是加速器,但它無法替代人類的情感與洞察,展望未來,AI在游戲創新孵化當中一定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不管開發者愿不愿意,智能時代都已經來了,擁抱變化、引領潮流,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下一代游戲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