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海波
首發 | 芳華青年
【芳華青年】—— 聚焦時代脈搏,解碼青年未來! 民生觀察 | 財經透視 | 數字浪潮。以理性之思剖析社會萬象,用青年視角對話時代議題,這里既有柴米油鹽的煙火溫度,也有商海浮沉的洞見鋒芒。做您數字時代里「懂政策·明趨勢·有態度」的成長伙伴!
時間是最好的法官,總會給每個故事留下公正的注腳
時隔兩年,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隔空性騷擾案”當事人楊某媛再次回到公眾視野,在社交媒體連續發布三條動態,坦言“盡我所能回歸正常生活”。
可是,誰都知道,網絡的喧囂易起,生活的歸位難尋。有時候,大風起,回歸正常的生活也是一種奢侈。
沒想到,受兩年前的隔空性騷擾案楊某媛的影響,武大自從校長回復以后,處處小心,不敢發聲,躲在角落里等待領導處置。
楊某媛耐不住寂寞,倒先跳出來了!
這兩天,楊某媛的社交媒體,終于發布了新動態。首先是9月16號,楊某媛發了一條微博:
Do my best to get back to a normal life.
什么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盡我所能回歸正常生活,加油!而且還有一個肌肉的拳頭。
![]()
這條微博發完以后,緊接著又發了一條,這次切換成中文了,大家都看得懂,原話是這么寫的:
自習室樓下的撕心裂肺二胡又上線了,可惜我沒有了去年一起吐槽的朋友。
丟掉了的微信號好像也連帶著丟掉了意外結識的朋友。
有點可惜
![]()
很顯然,楊某媛的內心有很多話想說,但卻不知道該說什么;楊某媛有很多的故事想要講出來,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所有的故事,在今年夏天已經結網。
整個互聯網幫她織就了一張大網,只可惜,武大那只手,一直沒有按下,或許背后還有更多的考量吧?畢竟,還有很多人在等楊某媛的上訴,等待法院的二審,萬一能翻轉呢?武大是不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楊某媛是不是又能揚起高傲的頭顱,對著全網說一聲我贏了!但目前,她只能低頭了。
第一條微博是想向大家證明她的堅強,無所畏懼;但是第二條,脆弱的內心戲就暴漏了。
她承認,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不僅如此,大家看發文的IP,是在甘肅。網友說,楊某媛在香港和武漢之間,選擇了甘肅,也就是她的老家,目前不知道這個IP是真實的還是馬甲,倘若是真實的,那就有故事了。
為什么?
按照正常的開學程序,楊某媛是被保送進入到香港浸會大學,9月初應該到學校報道,但此時在甘肅發文,什么意思?難道是請教了?
有沒有可能是,如廣大網友心愿,因為隔空性騷擾案的影響,她沒有去成香港呢?
有網友反饋說,在B站有人給她評論說,你在甘肅讀博嗎?直接被她拉黑了。
所以猜測可能是因為沒博可讀破防了。
9月17號,楊某媛繼續發文,第三條推文出現,原文這么寫的:
自習室樓短時間內不會說這件事情相關,一方面是因為我不被允許,另一方面是我認為簡短瑣碎的討論沒有太大的意義,我不想打嘴仗。
恢復更新的原因很簡單,我在努力回歸正常生活,而我正常生活就是一個喜歡在互聯網上逼逼賴賴的人。
祝我,祝大家~生活快樂
![]()
這條微博就很有意思了,想說,但是呢又不被允許說,那到底是誰呢?是當地有關部門嗎?
是她的母校那個武漢的大學嗎?還是法院?或者說是導師?依照楊某媛撒潑的性格,張揚的個性,一般的人想讓她閉嘴很難。
況且這么長時間,這么多人的熱議,對的錯的,全都席卷而來,楊某媛心里肯定很苦。至少回復幾句,辯解幾句,也能排解心中的煩悶,但是不被允許,而且短時間內,簡單的瑣碎的討論沒有意義。
說明,這件事可能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背后事,或許責任不僅僅是楊某媛——至少楊某媛覺得自己是冤枉的。
因為一件兩年前的隔空性騷擾案,將她置于萬人唾棄的境地,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所以不委屈是假的。
![]()
只不過,對于楊某媛來說,我認為只能送她四個字:咎由自取。如果還要多幾個字,那就是自作自受。
畢竟,判決剛出來的時候,她不發那幾句陰陽別人的話,洋洋得意的諷刺,也不至于被網友批斗。
當然,情商好的道個歉,一切或許就過去了,哪會有后面這么多事呢?哪會有論文的問題呢?
![]()
因為逞一時之能,嘴上是爽快了,可是人生的軌跡就此改寫,實在是得不償失。
從她發出的這三條動態中,我們能看到,楊某媛的態度和語氣,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盛氣凌人,而且極端自信了,她也開始學會低調、平和地說話了。
但是她低調、平和說話的背后,其實還是暗藏著某種不服以及某種不滿的東西的。
只是她不敢再直白地說出來了而已,她學會了隱藏自己而已。人的本質沒有改變,也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也不覺得當年趾高氣揚的拉著學弟寫道歉信的不妥。
只能說,有的人骨子里的高傲,是沒辦法改變的。所以,如今的糟糕局面,早已經注定了。
![]()
一時的口舌之快,難抵人生的長遠之棋;網絡的聚光燈再亮,也照不透生活的本真。
當事人在第三條動態里說 “不被允許討論相關事情”“想回歸正常生活”,或許正是這場爭議最真實的注腳:互聯網的熱議會退潮,但個人選擇留下的印記卻會持續很久。
正如她自己所言,“簡短瑣碎的討論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對每個人而言,生活的重心從來不是網絡上的輸贏,而是腳下的路。
從引發爭議到渴望歸位,當事人的心態變化,也讓我們看到網絡時代的另一種真相:語言是有重量的,無論是曾經引發熱議的言論,還是網友的各類評價,都在無形中改寫著事件的走向。而司法的歸司法,生活的歸生活,或許才是對這類事件最理性的態度。
比起糾結于過往的對錯,更重要的是學會在喧囂中守住本心 —— 這既是對當事人的提醒,也是給每一個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的啟示。
作者:互聯網資深運營海波,百度運營師,阿里達摩院人工智能訓練師,長期提供廣告推廣策劃、網站建設、廣告軟文、文案、AI咨詢、公司自媒體內刊等的代寫作以及互聯網運營、推廣相關代運營。
公眾號:芳華青年。聲明:圖片源于網絡,僅做分享使用,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做分享交流,無任何商業目的和行為,如有不妥聯系刪除。
AI引導未來,有關AI ,有關DeepSeek,有關寫作等,有興趣探討的朋友歡迎加我私人微信學習交流:feihongya1(添加請備注說明)
生長時光:折疊晨昏的紙頁,長出理性的藤蔓。一本關于我與世界的生長手記,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