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秉君(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
日本正在向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基地部署 8架飛機。此前 ,一名日本航空自衛隊飛行員在7月15日于日本巖國海軍陸戰隊基地進行起飛程序模擬訓練。(Lance Cpl. Tyler Bassett)
據美國防新聞網站 9月 17日報道, 日本正在向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基地部署 8 架飛機,包括 4 架F-15戰斗機,以空前的任務支持北約。
該 報道 稱, 這是歷史上日本戰斗機首次部署到加拿大和歐洲 。 今 年9月,日本航空自衛隊啟動 “ 大西洋鷹 “ 行動,向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鵝灣、英國康寧斯比及德國拉赫等北約基地部署8架軍機,包括4架F-15戰斗機、2架加油機及2架加油吊艙,隨行人員達180人。這 一動向 標志著這個二戰后長期奉行 “ 專守防衛 ” 政策的國家,在軍事戰略上邁出突破性一步。
日本航空自衛隊在聲明中強調,此舉基于 “ 歐洲大西洋與印太地區安全相互關聯 ” 的認知,而北約秘書長呂特則在9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直言,北約正面臨 “ 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安全挑戰 ” ,暗示日本的部署是對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軍演及中國北極活動的 “ 集體回應 ” 。
從歷史維度看, 日本此次行動是其近年來深度嵌入北約體系的關鍵一步。 2025年4月,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東京與呂特會晤時公開表示, “ 歡迎北約介入印度-太平洋地區,這對日本的安全利益至關重要 ” ,并承諾 “ 深化與北約的防務工業合作 ” 。這一表態與年初日本在布魯塞爾設立駐北約大使館形成戰略呼應, 標志著日本從 “ 全球伙伴 ” 向 “ 實質參與者 ” 的角色轉變。 日本航空自衛隊披露的路線圖顯示,軍機從本土出發后,首站落地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隨后進入加拿大北極圈附近的鵝灣基地,最終進駐歐洲核心區的英國與德國基地。 這種跨洲際軍事部署,徹底打破了日本戰后 “ 本土防衛 ” 的地理限制,其政治象征意義遠超軍事行動本身 。
日本此次部署的 戰略意圖是 借北約框架突破戰后束縛 , 其 核心在于通過軍事存在換取北約對其 “ 正常國家化 ” 的認可。 石破茂政府自2024年上臺以來,推動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并解禁 “ 反擊能力 ” ,而北約的背書為其突破和平憲法提供了合法性。正如呂特在4月訪日期間所言,日本是北約在印太地區的 “ 關鍵價值伙伴 ” ,雙方將在 “ 情報共享、裝備互操作及聯合軍演 ” 等領域深化合作。這種合作不僅體現在戰術層面——例如日本F-15J戰斗機與北約 “ 臺風 ” 戰機的協同訓練——更涉及戰略層面的綁定:日本計劃通過參與北約 “ 全球空戰計劃 ” (GCAP),獲取第六代戰機研發技術,繞過《武器出口三原則》實現軍工產業鏈全球化。
日本的軍事冒險也得到部分歐洲國家的默許。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在8月29日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的會談中確認,日本戰機將進駐英國康寧斯比基地,并參與北約 “ 空中警戒 ” 任務。希利稱, 此舉 “ 彰顯了英日對自由開放印太的共同承諾 ” , 實則是英國借助日本力量維持其在亞太的軍事存在。 德國總理默茨雖未直接表態,但德國國防部在9月1日的聲明中透露,日本與德國已就 “ 后勤保障 體系對接 ” 達成協議,允許雙方軍隊在演習期間互相提供燃料與彈藥——這一協議通常僅適用于北約成員國, 凸顯德日軍事合作的 “ 準同盟 ” 性質 。
日本的部署行動與北約當前的戰略焦慮形成共振 , 現實動因則以應對所謂“中俄雙重威脅” 。2025年夏季以來,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啟動 “ 西部-2025 ” 聯合軍演,投入兵力超過10萬人,北約隨即在波蘭、立陶宛增兵至4萬人,并啟動 “ 增強前沿存在 ” 計劃。北約秘書長呂特在9月13日的緊急會議上警告,俄羅斯無人機侵入波蘭領空是 “ 對北約領土完整的直接挑戰 ” ,宣布啟動 “ 東部哨兵 ” 行動,派遣F-16戰機增援波蘭。在此背景下,日本以 “ 協防盟友 ” 名義介入歐洲安全,既響應了北約對 “ 全球南方 ” 伙伴的軍事動員需求,也為自身爭取到參與高端軍事協作的入場券。
與此同時,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科考活動被西方炒作成 “ 軍事擴張 ” 。加拿大總理卡尼在4月21日的聲明中稱,中國是 “ 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的最大威脅 ” ,并宣布向琉球部署CP-140反潛機。日本借機將自身定位為 “ 北極安全守護者 ” ,其戰機進駐加拿大鵝灣基地的行動,被《朝日新聞》解讀為 “ 應對中國北極野心的預防性部署 ” 。盡管中國外交部多次澄清科考活動的和平性質, 但日本與北約仍通過聯合聲明將中國塑造為 “ 印太公敵 ” ,為軍事擴張制造輿論借口。
日本的激進軍事政策面臨國內外雙重阻力 。 在國際層面, 歐洲內部對北約 “ 亞太化 ” 存在明顯分歧。 德國總理默茨在7月北約峰會上公開反對將中國議題寫入聯合聲明,強調 “ 歐洲不應被卷入印太沖突 ” ,反映出德國工業界對中國市場的依賴——2024年德國對華貿易額達2300億歐元,寶馬、大眾等企業在華投資超過500億歐元。法國總統馬克龍則更直接批評北約 “ 過度依賴美國 ” ,拒絕日本參與歐盟 “ 永久結構性合作 ” (PESCO)項目,凸顯歐洲對日本軍事存在的警惕。
在國內層面, 凸顯其 戰略野心與民意基礎的撕裂 的矛盾 。日本民眾對軍事擴張的支持度低迷。《朝日新聞》9月民調顯示,58%的受訪者反對向海外部署戰斗機,認為 “ 可能卷入不必要的沖突 ” ;僅有29%的民眾支持擴大與北約合作。盡管石破茂內閣支持率在9月因 “ 同情效應 ” 回升至35.4%,但自民黨在7月參議院選舉中的慘敗已暴露其政策合法性危機。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與軍事擴張形成共振——2025年新版教科書中, “ 侵略戰爭 ” 被淡化為 “ 戰時局勢 ” , 靖國神社參拜人數創歷史新高,這種 對歷史的集體失憶為軍國主義復活埋下隱患。
日本的部署行動將 加劇大國對抗與區域分裂。 俄羅斯已明確回應,將在千島群島部署S-500防空系統,并加強太平洋艦隊巡航頻次。俄總統助理帕特魯舍夫警告,日本與北約的軍事合作 “ 正在將亞洲推向新冷戰 ” 。中國則通過 “ 風暴-2025 ” 核安保演練等行動展示反制能力,福建福清核基地的實戰化演練直指 “ 外部勢力對關鍵設施的潛在襲擊 ” ,釋放出捍衛核心利益的強烈信號。
對于日本而言,此次突破或許能短期提升其國際地位,但長期來看無異于 “ 飲鴆止渴 ” 。正如德國《明鏡》周刊所言, 日本正在 “ 用軍事存在換取大國幻覺 ” , 卻忽視了自身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歷史定位與地區安全責任。 當F-15J戰機掠過歐洲上空時,其所承載的不僅是日本的戰略野心,更是對全球安全秩序的嚴峻考驗——歷史早已證明, 試圖通過軍事同盟實現霸權的行為,最終必將自食其果。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特殊節點, 日本向北約基地部署戰斗機的舉動,無疑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 國際社會必須 高度 警惕:這個曾因 二戰 戰 敗 而奉行 “ 專守防衛 ” 政策 的國家, 正 在軍事戰略上尋求突破,并意欲 以不容忽視的方式重返 和重構其在 全球 的軍事存在。 當軍國主義陰魂與霸權思維交織,人類或將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