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美國及其盟友恢復對華積極圍堵打壓的戰略布局,臺海局勢的緊張態勢近年來持續升級,成為亞太地區最敏感的地緣政治熱點。
在網絡媒體上我們不時看到美國及其盟友派遣軍艦穿越臺灣海峽,這種帶有明顯挑釁性質的軍事行動不僅嚴重破壞地區穩定,更對中國的主權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根據公開報道,僅2024年上半年,美軍艦艇就曾多次以“航行自由”為名擅闖敏感水域,而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海軍力量也緊隨其后加入這一行列。
美國和歐洲這種集體性的戰略施壓行為,其本質是妄想通過制造既成事實來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共識。
從軍事角度看,這些穿越行動絕非簡單的無害通過,而是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每次穿越都伴隨著媒體高調報道,刻意制造中國被迫應對的被動局面。
![]()
美西方三天兩頭在臺灣海峽挑釁
其實美國和歐洲的高層打的如意算盤是:這種持續不斷的挑釁,將對中國國際形象造成雙重損害,既可以被包裝成“中國反應過度”的新聞素材,又通過反復強化美軍及其盟友的存在來削弱中國對臺海的實際控制權。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行動往往選擇在中國重大外交活動或軍事演習期間實施,其時機選擇顯然經過周密策劃,具有明顯的戰略威懾意圖。
例如這一次,就在中國舉行9.3閱兵之后3天的9月6日,加拿大海軍的“魁北克”號護衛艦、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號驅逐艦過航臺灣海峽并滋擾挑釁。
這樣惡心人的操作還起到了一個額外的效果,那就是在中國民間輿論中,對于美西方軍艦挑釁是“克制”還是“強硬”的民意撕裂。
面對這種系統性壓力,中國海軍的應對策略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從早期的克制應對轉向更積極主動的戰術反制。
![]()
來自福建號的壓迫感
“福建”艦的首次實戰化航行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據,此次“福建”號選擇穿越臺灣海峽中部的航路,與以往解放軍軍艦沿大陸海岸線謹慎航行的慣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航線選擇本身就是對“海峽中線”概念的實質性否定。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福建”艦的航行路線經過精心設計:既避開最敏感的澎湖水道,又保持在足以震懾對手的戰術位置。
其目的地三亞航母基地的停泊安排更具戰略深意:與已經駐扎在那里的“山東”艦形成雙航母戰斗群配置后,中國海軍可首次實現同時對臺海和南海兩大戰略方向的常態化控制。
解放軍海軍的這種部署調整直接回應了美軍及其盟友的挑釁模式——當對方試圖通過分散兵力制造多點壓力時,中國則以集中優勢兵力的方式建立區域拒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艦在航行前期的試航階段就已顯現出不同尋常的節奏:第八次試航結束后長達三個月的靜默期,恰逢中國海軍換裝專用加油船的關鍵節點。
![]()
下次就是17和18雙航母出動了
這種從民用保障向軍事化保障體系的轉變,暗示著該艦已從技術測試階段轉入戰備狀態。與“遼寧”艦、“山東”艦服役前的試航次數對比可發現,“福建”艦的測試周期明顯縮短,反映出中國在航母建造經驗上的快速積累。
與兩艘前輩航母相比,作戰能力的躍升使得“福建”艦今后的每一次航行都成為對美軍“航行自由”敘事的重新定義:解放軍海軍不再是被動應對的象征,而是主動塑造區域安全格局的實際力量。
除了軍事實力上的對比,從法理維度審視,臺灣海峽的航行權問題本質上是中美兩國對國際海洋法不同解釋的博弈。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11條關于“緊追權”的規定,當一國軍艦對違法船只實施追捕時,可跨越所謂“海峽中線”直至目標船被截獲——由于臺灣海峽兩岸12海里內均屬中國領海,這種追捕行動不存在法律障礙。
換句話說,解放軍艦機在臺海行使主權權利時,完全不受臺灣省單方面劃設的假想中線約束。
![]()
非法的“海峽中線”
現在臺灣省方面雖以“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29條為依據,聲稱對24海里限制水域擁有管轄權,但這種行政規定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僅針對大陸船舶實施攔截措施,卻對外國軍艦網開一面。
這種選擇性執法堪稱厚顏無恥之至,暴露出其所謂“防衛”的政治本質,既無法獲得國際法承認,更與“一個中國”的原則根本沖突。
回顧歷史,臺灣省于1998年公布的領海基線坐標(北緯26°30'至23°17'連線)從未得到大陸認可,這種單方面劃界行為在法理上自相矛盾——既否認中線以西水域的管轄權,又試圖對中線以東水域實施管轄。
而這種法律真空狀態恰恰為域外勢力介入提供了操作空間,美軍艦艇正是利用這種模糊地帶,以“無害通過”名義實施戰略挑釁。
中國海軍的應對策略因此包含雙重維度:在法理層面,持續強化對臺灣海峽整體水域的管轄權主張,在軍事層面則通過常態化巡航逐步壓縮所謂“中線”的生存空間。
![]()
停泊在三亞的“山東”號
“福建”艦的航行路線選擇正是這種立體化反制的具體體現,既是對《公約》第111條的實踐運用,也是對“兩岸同屬一中”原則的軍事宣示。
面對“福建”艦展現的體系化作戰能力,中美海軍實力對比呈現出結構性差距與局部優勢并存的復雜態勢。
不可否認,美國海軍現役11艘核動力航母形成的全球部署能力,確實在總噸位、作戰經驗和遠洋投送等方面保持明顯優勢。
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硬件數量上,更反映在航母戰斗群的完整度——美軍每個編隊標配的巡洋艦、驅逐艦數量,以及艦載機聯隊的實戰經驗,都經過長期積累形成體系優勢。
但“福建”艦的入列標志著中國海軍在特定區域的拒止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當雙航母戰斗群部署于臺海-南海區域時,配合岸基反艦導彈和預警機網絡,已能形成對美國海軍介入的有效威懾。
![]()
美國航母編隊
這種區域反介入能力使得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傳統優勢已基本上不復存在,盡管其全球投送能力仍占優,但在第一島鏈內的局部海域已難以維持絕對控制。
值得注意的還有,中國海軍的發展軌跡呈現鮮明的“非對稱趕超”特征:通過聚焦關鍵海域的體系化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對美國區域優勢的抵消能力。
“福建”艦配備的電磁彈射系統、新型艦載機等裝備,雖在單艦性能上仍存改進空間,但其與“山東”艦形成的協同效應,已能實現對臺海、南海爭議海域的常態化控制。
這種能力躍升使得美軍慣用的“航行自由”行動面臨更高風險,當中國海軍具備全程監控、快速反應和體系打擊能力后,單艦穿越的政治表演成本顯著增加。
當下,人民海軍已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繼德國、英國、美國、日本、蘇聯之后第六個總噸位超過200萬噸的海軍力量,而隨著美國海軍大批老艦陸續退役,新艦船又青黃不接,預計到2030年兩國海軍力量的對比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
人民海軍威武
就問一句:咱們花了這么多錢,造了這么多船,你說是為了什么?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