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會議本應是學者們發表觀點、交流研討、碰撞思想、開展爭鳴的場合。但是,當前有一些學術會議日漸成為表演的舞臺,學術“名角”趕場,會議安排“走過場”,場面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會議的內容卻越來越空,距離學術越來越遠。“走過場”的學術會議,占用了別人時間、浪費了財政經費、敗壞了學術風氣,這就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有濫用學術公器之嫌,有必要擺一擺事實、講一講道理。
“走過場”的學術會議,看似金玉其外,實則華而不實。有些單位辦會,是為了辦會而辦會,為了花錢而辦會,甚至為了利益交換而辦會,就是不為學術去辦會。有的學者參會,是為了開會而參會,為了賺錢而參會,為了露臉出名而參會,就是不為學術去參會。學術會議本應聚焦于交流學問、砥礪思想,如果處處回蕩著陳詞濫調,計較著座次排序,期待著游覽參觀,這樣“走過場”的學術會議,難道是學術會議應有的樣子嗎?“走過場”的學術會議,不利于學術傳承,無助于青年學者的成長成才。難怪我們的研究生們總結出一套在學術會議上“搶茶歇”“蹭吃喝”的攻略。大概是他們覺得會議實在乏善可陳,不如吃些點心換換口味!
學術會議“走過場”,問題很大,貽害不小。趕場的“名角”既是時間管理大師,也是名利經營大師。戲劇名角趕場,自己賺了鈔票,觀眾過了戲癮,兩全其美。但一些學術“名角”趕場,自己賺到了,聽會學者卻賠上了時間精力;一些單位為辦會而辦會,完成了任務,卻浪費了學術資源。當前,財政收支緊平衡已成常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都要帶頭過緊日子。學術會議的經費大多來源于財政資金,這些錢不能亂花。單位辦會、學者參會,不單是單位行為和個人行為,要時刻想著為什么辦會、參會,會議成果對學術發展有何意義,對國家和人民有何意義。
學術會議“走過場”,對學術本身的損害也是巨大的。一些學術會議動輒上百人甚至更多人參加,一些學術論壇有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學者參與。在這樣的重要場合,如果任由少數學者壟斷時間和話語,不給年輕學者發言機會,任由空話連篇、裝腔作勢,沒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和學術批評,必將敗壞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傷害學術傳承,遏制學術創新。“走過場”一旦化風成俗,成為“潛規則”,一定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
辦好學術會議并不難,除了科學合理的會議方案,更重要的是辦會者、參會者不忘學術初心,把公與私的關系擺正,把學術與名利的關系擺正。在內容上,學術會議要回歸學術,既不能辦成宣講會、報告會,更不能辦成表演會、社交會。在形式上,學術會議要百家爭鳴,有研討、有交流、有交鋒,要發揚學術民主,喚醒學術會議的生命力。在參會條件上,提倡以文入會,無論文不參會。在議程設置上,少安排非學術性發言,提倡無學術創新不發言,讓年輕學者多發言。落實到管理上,科研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管理責任,發揮好會前把關、會中督導、會后評估的監管職能。
會風是學風的重要方面,會風學風正派了,做學問的正道就會越走越寬廣。當前,在常態長效推進作風建設,持續加強學風和道德建設的背景下,學術環境不斷凈化,學術生態日趨清正。希望越來越多的學術會議聚焦探索前沿、交流思想、發展理論、啟迪創新,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