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羅永浩發微博吐槽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莜面村:“……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那么貴,實在是太惡心了。”直接把這個好久沒上熱搜的品牌又送上了熱門榜。
![]()
9月11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強硬回應,稱“按國家標準,西貝100%不是預制菜”,并公布了羅永浩消費明細:5人15道菜總價830元,意指西貝并沒有“那么貴”。同時賈國龍在接受采訪時連用三個一定,“一定會起訴羅永浩,一定一定會起訴他!”。
為了讓消費者體驗“值不值”,西貝宣布從9月12日起全國上線“羅永浩菜單”,并且承諾“不好吃不要錢”、開放后廚以供消費者監督。
博客COVER于9月12日晚,前往西貝蘇州吳江萬象匯店進行實地探訪,店長表示本次事件對到店客流影響較大,本應是人流高峰的周五,客流量只有周四的一半。我們看到,類似的中餐連鎖品牌費大廚、蘭湘子、山緩緩、小菜園都有人排隊。
外賣渠道營業額也下滑嚴重。店長反饋,排除上周節日影響后,外賣收入少了接近30%。反而是“羅永浩菜單”幾乎沒有客人下單,該事件給品牌帶來的似乎都是負面影響。
西貝全國門店都已經開放后廚參觀和“羅永浩菜單”的制作過程講解。在填寫信息、個人清潔、穿戴衛生器具后,廚師長會帶領到后廚解析各個菜品的制作過程。
![]()
比如羅永浩菜單中的草原嫩烤羊排,是由品牌在內蒙古的中央廚房洗凈處理好后,直接冷凍發到門店,門店從上午泡水解凍,先預烤,烤好后放到使用特制的高湯中燉煮一個多小時,等顧客下單再次烤制、調味、出餐。
![]()
西貝的特色產品黃米涼糕,也是由西貝的中央廚房將發酵好的糯米和黃米直接配送到門店,門店經過淘洗、蒸熟、調味、定型、切塊等工序,手工制作成涼糕出餐。
羅永浩菜單中的莜面魚魚,也是從面粉開始制作,門店的制作流程幾乎和路邊的小店沒有差異。將有機莜麥粉倒入廚師機/和面機攪拌,然后倒入壓面機壓制,再發酵蒸熟,倒入特制的湯底出餐。
![]()
西貝中央廚房的糯米和黃米、莜面魚魚所用的有機莜麥粉/圖源:博
員工接受博客COVER訪談時心情都有些低落,大部分員工覺得很冤,尤其是有孩子的員工,稱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在西貝吃兒童餐長大,認為食材和質量都是信得過的。
西貝和羅永浩的沖突不斷升級,本質是一部分消費者對“預制菜”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中餐,認為沒在后廚現炒,使用冷凍的調料或者湯包,就是預制菜。
那么,到底什么是國家規定的預制菜?西貝的中央廚房對于連鎖品牌必須存在嗎?這其中品牌方有著怎樣的取舍?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西貝到底是不是預制菜?
根據2024年3月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的文件[1]中指明:預制菜只包括經工業化預加工,加熱或者熟制后可使用的預包裝菜肴。凈菜類產品、主食類產品、中央廚房菜肴、即食食品和涼拌菜都不屬于預制菜。
根據此前人民網的報道,以及我們現場探訪,西貝主要采用的預加工工藝有以下三種:
- 簡單的主食類產品(饅頭、饃饃)由中央工廠配送成品到店,門店直接加熱即可。
- 特色產品(羊蝎子、蒙古牛大骨)由中央廚房預加工,包括預煮、調味等等,門店進行最后的加熱等工序。
- 炒菜類,由中央廚房配送清洗、分切好的凈菜,由門店廚師現場炒制。
![]()
不同產品預制流程示意
不難發現,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說的“按照國家標準,西貝100%不是預制菜”的確是事實。不管是主食類產品還是炒菜用的中央廚房凈菜,在國家標準中西貝都沒有用預制菜。
雖然羅永浩表達了很多網友對西貝這個品牌的一些看法:不好吃、貴——在小紅書上甚至有超過4萬篇筆記吐槽西貝又貴又不好吃——但是西貝的確沒有用預制菜,西貝只是采用了中央廚房預加工的工藝。
![]()
預制菜,以及中央廚房的預加工工藝,其實都是餐飲食品行業不斷工業化、技術不斷升級的成果(后文也會詳細展開)。預制菜給了很多預算不多、沒空下廚的消費者一個額外的選擇,或許預制菜色香味稍遜,但是也比方便食品可口一些。
好吃與不好吃,不是評斷預制菜的標準。但是消費者對西貝可能無法接受的是,偶爾到商場找家餐廳,一看菜單也不便宜,結果吃出了預制菜的口感。消費者心里自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落差。
既然有這么大的顧客流失的風險,作為國內頭部的連鎖餐廳,西貝為什么還要堅持使用中央廚房預加工食材?
中央廚房預加工是必要的嗎?
普通消費者很容易把中央廚房預加工和預制菜混淆,為什么西貝還要堅持使用預加工的工藝呢?
說到底,這是一個連鎖餐飲品牌在成本、效率、口味、消費者心理四個方面尋找平衡的藝術,所有品牌都在試圖尋找那一個平衡點。
1、標準化:控制成本下的品質統一
西貝是中式餐飲,不同于麥當勞等西餐快餐,菜品的制作過程如果標準化不夠,不同廚師的出品一定不一樣。不同門店之間的口味差異會對品牌整體形象有影響,消費者可能因為品質不一、出品不穩定轉而選擇其他品牌。
根據濟南時報的報道,西貝的傳統門店需配備大量廚師,僅手工莜面制作就需「三生三熟」六道工序。隨著一線城市廚師月薪突破1.2萬元,人力成本占比已逼近30%。
![]()
莜面制作過程示意
預加工的工藝將核心工序前置到中央廚房,門店僅需加熱或者簡單處理。在保證不同門店之間口味一致、品質一致的情況下,大幅減少了后廚面積占用,節省切配人員成本。這種「去廚師化」改造,極大的緩解了人力成本壓力。
2、運營效率:品牌擴張的加速器
運營效率是連鎖品牌的生命線,預加工工藝可以大幅縮短出餐時間,提高門店的翻臺率。
傳統中餐門店籌備周期需6-8個月,而預加工工藝使新開門店廚房設備投入減少40%,籌備時間縮短數月。預制菜可以極大地降低對熟練員工/廚師的依賴,提高門店的運營效率。
3、規模化:菜單降價利潤不降
西貝的中央廚房是中國最領先的規模化中央廚房之一,在全國各地有7大中央廚房,生產總面積25.8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賈國龍功夫菜超級中央廚房投資6億元,面積達193畝,產能是原有三大央廚總和的6倍。
![]()
西貝超級央廚
根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的調查,通過集中采購西北羊肉、武川莜麥等核心食材,采購成本降低15%-20%。以蒙古牛大骨為例,中央廚房批量處理使單份成本下降22元,而門店售價即使降低10%,品牌的毛利率仍然可以提升8 %。規模化意味著成本領先,即使在消費下行的趨勢中跟隨市場降價,品牌仍然可以保證利潤率。
當然,西貝采用預加工工藝也有特殊的市場環境和戰略選擇。
經過口罩特殊時期,外賣渠道一度成為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2023年西貝外賣營收突破20億、占比超過34%),預加工是外賣運營效率提升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外賣爆款“番茄莜面”,通過中央廚房預煮面塊、門店使用濃縮湯包快速加熱,運營效率獲得了翻倍提升。
![]()
西貝外賣爆款在小紅書廣受好評
4、平衡的藝術:成本、效率、口味和消費者心理
“消費者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但是也很難實現:想要好吃,想要便宜,想要隨時保持一致的品質。”聽漁品牌管理創始人李志海接受博客COVER訪談時說——他們在江蘇加盟和管理了數十個品牌。
“就拿早點行業來說,在連鎖品牌中,你在早上能買到的包子幾乎都是冷凍包子加熱的,除非包子鋪老板愿意多雇一個人從凌晨開始和面、醒面、做餡等等一系列工序,這在成本上根本是算不過來的,沒有老板愿意這么做。”晨包餐飲品牌合伙人張文杰進一步解釋道。
消費者想要好吃、現做還便宜,但是品牌和老板眼里想的都是成本控制不住了,效率跟不上了。
“就好像早點鋪子為什么都用九陽豆漿半成品而不是自己打豆漿?因為打豆漿在泡豆7個小時以后,制作流程還要2個小時”張文杰搖了搖頭,“不是品牌想用半成品或者預制菜,而是效率實在跟不上”。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西貝和羅永浩之爭,不是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而是餐飲品牌產業化、連鎖化必然經歷的過程。
預加工:餐飲行業的現代化之路
我們可以先將視角移到美國,看美國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餐飲行業的現代化進程如何和消費者需求相互博弈。
二戰期間戰爭催動居民對即食食品需求大漲,1940年代美國速凍食品、即食餐食快速擴張。
1950年代美國普及了家用冰箱,預制披薩等產品快速占領各種渠道,成為最受歡迎的預制食品之一,進入了美國家庭消費的場景。
1980年代開始,美國快餐業開始了標準化革命,以麥當勞為首的巨頭通過中央廚房實現食材標準化。
1990年代開始,以Sysco為首的食材供應鏈巨頭通過規模化整合,將“中央廚房+區域配送”模式復制到全球,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分銷商。
![]()
某品牌中央廚房一角
不難看出,預加工是餐飲產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中國由于獨特的飲食習慣和飲食體系,不能把美國快餐體系的經驗直接復制,但是由于連鎖品牌對標準化、規模化、效率的追求,各個品牌也都在結合自身特點、行業最新技術去推動餐飲行業的現代化進程,并且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去平衡消費者的需求。
這次羅永浩的質疑,其實給了西貝一個機會反思,品牌投入了精力和財力,使用現代科技推動了中餐的工業化進程,但是消費者從心理認知上、口味上沒怎么買賬。西貝自認為挖出了品牌的技術“護城河”,似乎在消費者心理沒有構建起對等的品牌高度。
為什么之前海底撈遇到類似的“鍋底預制菜”事件,消費者的反應就沒有那么大呢?
![]()
海底撈鍋底調味料
一是海底撈品類和西貝不同,火鍋的食材就算是預制菜,最后還是消費者“自己制作成品”的過程,消費者的反感沒有那么大。西貝畢竟是中餐,消費者更講究“鍋氣”。二是海底撈的特色服務、水果小菜都是獨特的記憶點,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記憶就沒有那么深刻。
預加工是所有連鎖品牌標準化、規模化的未來,怎么處理好消費者對預加工的情緒、怎么搞清楚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是所有品牌繞不過去的一環。
消費者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們翻一翻羅永浩微博下面的評論,其實真的糾結“預制菜與否”的網友反而沒那么多,消費者更關注的還是好不好吃——菜品的口感到底怎么樣。
![]()
羅永浩微博的評論
這次事件的本質是:消費者的集體潛意識里在反抗“預制菜時代”丟失的那一份鍋氣,消費者想要吃到現制現炒的那一抹“煙火氣”,而不是在某個工業園里轟鳴的攪拌機倒出的冷冰冰的預處理食材。
鍋氣是有溫暖人心的力量的,它是工業化時代的特殊品,在這個萬物都可“量產”的時代里,它是“不可量產物”。
為什么消費者對外賣大戰拍手稱快?因為外賣早就已經分不清預制菜還是現炒菜,如果外賣還貴心理真的無法接受。高德地圖最新上線的重磅功能掃街榜中有一個榜單叫“煙火小店”,也看得出來大眾對于現炒菜品的追求。
被連鎖餐廳預加工統一味蕾的上班族,也想在空余時間走出去嘗一嘗真實小炒的口味。
![]()
大眾點評發布的2025年“必吃榜”中也有類似的趨勢——“煙火氣”“本地特色”“鮮烹現制”成為關鍵詞;煙火小店占比近80%,十年以上的老店占比超40%,近六成為城市特色商戶。消費者現在更喜歡吃小店了。
![]()
或許這也是費大廚等湘菜品牌近兩年快速崛起的原因,在千篇一律的商場品牌中抓住了消費者對現炒“鍋氣”的追求。費大廚堅持不做外賣,稱原因是辣椒炒肉外賣會冷、變色、丟魂。其對鍋氣的“軸”轉化為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喜愛。
![]()
說到底,好吃才是硬道理。西貝采用的預加工工藝的確不屬于預制菜,但是讓顧客吃的心服口服才是品牌長青的根本。應對這次危機,可能不僅僅是推出“羅永浩菜單”那么簡單,賈國龍要想想辦法了。
參考資料:
[1]指由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這六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2]紅餐產業研究院:《西貝發力美食市集,賈國龍能打贏預制菜翻身仗嗎?》
[3]商學院雜志:《案例|“賈國龍”預制菜陷關店!打破西貝“正餐基因”,賈國龍“重錘破墻”的預制菜能否賭出未來?》
[4]人民日報海外版:《餐廳吃到“預制菜”,消費者咋看?》
[5]賽迪顧問:《主要國家預制菜產業發展經驗借鑒——以美國和日本為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