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魏城
最近幾個月,在許多發達國家,移民話題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媒體報道的熱點和政治議程的重點。
在英國,多地居民抗議政府將酒店用于安置難民申請者,現場常見英格蘭十字旗和英國米字旗,部分活動由極右翼團體推動;在澳大利亞,也出現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反移民游行,名為“為澳大利亞而行”的集會吸引了逾四萬人,抗議者將移民與住房危機、公共資源緊張掛鉤;甚至在并未大規模引入移民的日本,也出現了反移民集會,部分日本的反移民活動還獲得了美國富豪馬斯克等右翼人物的支持。
美國是相反方向的互動:以遣返非法移民的許諾再次入主白宮的特朗普,在美國全境大規模拘捕非法移民,引發了人權組織和社區的反拘捕示威;德國、愛爾蘭等國的示威則是雙向的:既有反移民示威,也有反反移民示威,凸顯移民議題在發達國家日益成為社會分裂的焦點。
“鮑里斯潮”
在所有這些國家中,英國可能最有代表性。過去幾十年來,移民問題在英國從一個相對邊緣的話題,逐漸成為政治、經濟生活的中心話題。
今年9月10日,英國天空新聞臺(Sky News)公布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移民和難民問題成為目前英國民眾關注的首要問題,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經濟問題。
天空新聞臺委托總部設在英國的民意調查公司輿觀(YouGov)進行的這次調查發現,在英國人最關心的幾個問題中,58%的受訪者選擇了移民和難民問題,51%的受訪者選擇了經濟問題,29%選擇了健康問題,22%選擇了犯罪問題。
調查還發現,70%的受訪者認為英國的移民人數太高了,18%認為移民人數適中,3%認為人數太低了;50%的受訪者認為移民對英國造成了消極影響,22%認為移民對英國的影響是積極的,另外22%認為移民對英國的影響正負相抵。
既然這是多數英國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執政的工黨顯然不能把民眾對移民問題的關注和焦慮,一概貶低為極右翼組織煽動起來的種族主義“排外運動”。
英國曾經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外流移民國。這個北大西洋的島國,雖然不是“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最早獲益者,但后來者居上,很快趕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大批英國外流移民來到北美大陸、大洋洲等殖民地定居,通過戰爭、驅趕和瘟疫,使當地原居民人數急劇減少,最終建立了以白人為主體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
然而,歷史似乎喜歡捉弄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外流移民國,如今卻要面對嚴峻的內流移民問題。
移民問題上一次成為英國民眾最關心的話題,還是在2016年英國退歐公投的時候。英國退歐背后的最大驅動因素,就是移民問題。歐盟內部的人口自由流動,導致大批東歐移民涌入英國,對英國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住房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壓力,當時的執政黨——保守黨內的退歐派通過煽動民眾對移民失控的恐懼,成功地扭轉了退歐陣營最初的弱勢,最終通過公投讓英國退出了歐盟,而以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為首的一批原來在保守黨內處于邊緣的政客,更是借助退歐的“東風”,成功在保守黨內奪權,約翰遜本人后來還成為保守黨黨魁和英國首相。
吊詭的是,退歐以后,約翰遜卻成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內流移民潮的始作俑者,這一波內流移民潮因此又被媒體稱為“鮑里斯潮”(Boriswave)。與退歐前不同的是,借助“鮑里斯潮”流入英國的移民,近80%都是非歐陸的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尼日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烏克蘭等國家。
美國當今最知名的右翼播客播主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今年8月27日播出了一期節目,題目很抓人眼球:“拯救英語世界是否為時已晚?”(Is it too late to save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談的話題就是:大規模非白人移民涌入西方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對這些國家的人口構成、社會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這期影響很大的節目中,卡爾森采訪了美國保守派評論家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Christopher Caldwell),考德威爾特別批評了約翰遜領導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出于經濟考慮,在退歐后向非歐洲移民開放國門,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移民潮,導致了英國的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談到“鮑里斯潮”的具體移民數字,考德威爾聲稱,英國在2021至2024年期間總共吸收了450萬移民,相當于英國全國人口的7%,其中80%是非歐洲移民。
不知考德威爾的450萬移民數字來源于哪里。更為官方的移民數字,當然是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長期國際移民估算數據,英國在截至2021年6月的一年中接收了約73.7萬長期移民,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中接受了約110萬移民,截至2023年6月的一年中的外來移民約為132萬人,截至2024年6月的一年中的外來移民則降至約94.8萬人,四年累計流入人數約為410.5萬人,其中非歐盟國家移民占比平均超過78%。
需要說明兩點:首先,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四年的移民數字是流入英國的移民,沒有減去流出英國的移民,所以不是凈移民人數,其次,這些數據是長期移民數據,即計劃在英國居住12個月以上的人口流入。
即使是上述的官方數字,410.5萬移民也是非常驚人的。為了說明其“驚人”的程度,不妨與國土面積是英國40倍、人口是英國近5倍的美國作個對比:2023年,132萬外來移民涌入了“非移民國家”英國,同一年,120萬外來移民來到了“移民國家”美國,注意,那一年還是對外來移民相對友好的民主黨執政。2021年、2022年、2024年,英國接受的外來移民人數也超過了同期的美國。
英國國內外的政治觀察家們對此事的解讀或許不同,但他們至少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導致保守黨在2024年大選時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鮑里斯潮”,許多英國選民因此至今不肯原諒保守黨,而導致極右翼政客奈杰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及其領導的英國改革黨(Reform UK Party)再度崛起、并在最近多次民調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也是“鮑里斯潮”。
“邀請式入侵”?
在英國,改革黨屬于極右政黨,黨魁法拉奇以反歐盟、反移民起家,工黨屬于中左政黨,保守黨屬于中右政黨,但保守黨內的退歐派屬于該黨內部的右翼,也高舉反移民大旗,在英國退歐之后掌握了黨內的領導權。問題在于,中右政黨內的右翼派系為什么要向非白人移民開放國門,主導了英國歷史上最大的內流移民潮?
一句話,經濟考量。
據退歐后的英國政府內部人士透露,盡管退歐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選民對移民規模失控的恐懼,但政府各部門卻有各自的考慮。“住房大臣需要建筑工人來完成住房目標。環境大臣需要季節性農場工人。衛生大臣需要醫生和護士。教育大臣需要教師和研究生。而商務大臣很可能接到了公司打來的電話,要求保護他們獲取海外人才的渠道。”
約翰遜在2019年底奪得首相職位之后,開始實行所謂的“澳大利亞式移民積分制”。但最終英國只是部分使用了積分制,而且并不完全遵循澳大利亞的模式。真正的辯論,再次發生在試圖保護各自地盤的政府部門之間。每個部門過去都曾經從歐盟自由獲取勞動力,但現在每位移民都需要簽證,關于“大門”應該開得多寬,各個政府部門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根據參加過辯論的政府各部門大臣的回憶,時任首相約翰遜傾向于保持大門敞開。
一位前內閣同事回憶說:“他對移民非常放任。他曾經是倫敦市長,一個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他喜歡這種文化融合。”
約翰遜的這種傾向得到了一些內閣大臣的警告的支撐:如果移民受到壓制,勞動力短缺將推高工資,從而引發通貨膨脹和更高的利率。
例如,時任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Matt Hancock)曾經對約翰遜說,如果從海外招聘員工變得太難,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的工資賬單可能會激增30億英鎊。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外來移民對英國經濟來說利多弊少,因為這些移民都是處于勞動年齡的青年人和壯年人,有助于促進生育率低、老齡化程度高的英國的經濟發展。
但美國保守派評論家考德威爾卻有不同的看法。
考德威爾說:“這些人也會變老,也會組建家庭,也會領取英國慷慨的、甚至過于慷慨的國家福利。”
在考德威爾看來,更重要的是,與歐洲移民不同,這些移民來自較貧窮的國家和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不僅不會促進英國的經濟發展,來自異質文化的過多移民反而會造成社會分裂和動蕩。
考德威爾在卡爾森這期訪談節目中的觀點,也呼應了他一貫的保守派觀點。他一直把西方當代的外來移民潮稱為是一種“邀請式入侵”(invasion by invitation),即西方國家不是被動接受外來移民,而是“主動推動”外來移民,他批評西方政府出于經濟或意識形態考慮,忽視了移民對社會結構的長期影響。
合法與非法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英國的移民數據和英國民眾對移民的態度,你會發現,情況并非那么簡單。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和英國內政部截至2024年底的最新數據,在2021至2024年間進入英國的410.5萬長期移民中,外國留學生及其家屬占比約為30%至35%,即總數在120萬至140萬人之間。
怎么?外國留學生及其家屬也被計入“移民”人數之中?他們多數人學成之后可能都會自愿或被迫返回自己的祖國,他們怎么是“移民”?
是的,只要外國留學生在英國的居住時間超過12個月,他們就會被計入英國的長期移民人數之中。而且,這并非是英國獨有的移民統計方法,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國在內的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把外國留學生統計在長期外來移民人數之中。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移民”這個詞更偏向于一個法律和身份上的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在移居國入籍或拿到綠卡(即沒有入籍但擁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人,學成歸國的留學生應該不屬于“移民”;但在英語國家中,“immigrant”這個往往被中國人翻譯成“移民”的詞,則更偏向于一個統計學和人口學上的概念,英國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統計標準通常將“immigrant”定義為“一個人在過去12個月內從其他國家遷入,并計劃在該國居住至少12個月”,這一定義適用于人口流動研究,包括留學生、工作簽證持有者、家庭團聚者、難民等,因此,留學生如果計劃在英國居住超過一年,也被統計為“immigrant”,盡管他們在法律上可能只是“temporary residents”(臨時居民)。
問題在于,許多英國人,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英國人,也不完全清楚統計局每年公布的immigrant人數究竟包括哪些人,更不清楚外國留學生在統計局公布的immigrant人數中占比居然高達三分之一,再加上右翼媒體的炒作和極右翼政客的渲染,每年公布immigrant人數時,都引發了許多不明真相的英國普通人的恐慌,再加上卡爾森、考德威爾這樣的美國右翼媒體人、馬斯克這樣的美國右翼大亨兼網紅的推波助瀾,難怪會出現群情激昂的反移民抗議活動。
此外,由于乘坐小皮筏子從法國偷渡到英國的非法移民經常在英國小報“上頭條”,大幅照片非常抓眼,觸目驚心,一些英國人便想當然地以為,在每年公布的數十萬、上百萬immigrant人數中,這些非法偷渡的“船民”占比一定很高,這更加劇了他們憤怒、無奈的“被入侵感”。
根據今年8月5日公布的輿觀(YouGov)民意調查數據,近一半的英國受訪者(47%)認為,在英國非法居留的移民數量多于合法移民,只有19%的受訪者認為合法移民數量“遠多于”非法移民。輿觀還發現,在那些認為應該遣返大量新移民的英國人中,有72%的人誤以為非法移民數量“遠多于”合法移民。
要提供一個精確的非法移民人數是極其困難的,因為“非法”的性質決定了這部分數據無法被官方或機構精確統計。所有關于非法移民數量的數字都是估算值。關于居住在英國的非法移民人數的估算在12萬至130萬之間。這個數字通常是存量(stock),而非每年新增的流量(flow)。反移民的英國改革黨的估算在這個區間的上端:120萬。即使按照改革黨的估算,英國非法移民的人數也遠遠低于合法移民。2021/2022年英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出生在國外的英國居民的總人數高達1070萬人。
至于那些乘坐小皮筏子跨越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偷渡到英國的“船民”,在英國所有移民中的比例,就更低了。
根據英國內政部公布的數據,近年來通過小船抵達英國的人數分別是:2020年,8466人;2021年,28526人;2022年,45755人;2023年,29437人;2024年(截至于8 月 10 日),已超過16000人。
然而,工黨政府如果以為非法移民在所有移民中的占比很小就掉以輕心,不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它就很有可能在下屆大選中被一直在民調中領先的改革黨擊敗,丟掉執政權,重蹈美國民主黨漠視選民對非法移民問題的關切而把白宮的鑰匙再次拱手讓給特朗普的覆轍,因為這些年來改革黨領袖法拉奇,就是靠著“船民入侵英國”這種簡單粗暴的口號,從一個屢選屢敗的民粹主義小丑,逐步變成今天頻頻在民調中領先的政治明星的。
上面談的是非法移民。那么,不久前曾經高達四年400多萬的合法移民呢?專家們認為,“鮑里斯浪潮”可能很快就要退潮。
約翰遜的繼任者、保守黨最后一任首相蘇納克已經修正了約翰遜過于寬松的簽證政策,后來的工黨首相斯塔默,更是承諾大幅減少移民人數。最近,工黨政府又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包括關閉社會護理簽證通道、縮短學生的畢業后工作期限、提高技術移民的門檻等。
英國移民律師伊恩·羅賓遜(Ian Robinson)說,現在外國人獲得英國工作簽證或英國企業擔保外國工人來英國已經變得困難得多了。
羅賓遜說:“工資更高了,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人們留下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了。”
一些移民專家認為,英國的凈移民人數可能會逐步接近每年約25萬的長期平均水平。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英國政府的移民咨詢委員會(Migration Advisory Committee)前主席艾倫·曼寧(Alan Manning)說:“正如凈移民人數急劇上升一樣,它也可以急劇下降。”
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的變化,意味著家屬將被拒之門外,隨著政府收緊移民政策,更多人的簽證將到期,必須離開。因為許多拿著工作簽證和學生簽證的人,雖然是統計學意義上的immigrant,但并不是可以合法長期居留在英國的“移民”。
看來,英國民眾對移民問題的關注和焦慮,雖然不能輕率地貶之為純屬極右翼組織煽動起來的種族主義“排外行動”,但也確實混有因種種因素而導致的誤解和夸大的成分。
大概,移民問題這種錯綜復雜的性質,也適用于其他西方國家吧。
(作者曾在英國多家知名媒體擔任資深記者、編輯。作者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本微信公眾號聯系方式:
郵箱:weimingliu6@qq.com
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作者簡介:
魏城,曾經在中西著名媒體從業30多年,做過報紙記者、編輯、翻譯、電臺主持人、網站記者、編輯、雜志執行總編輯等工作,出版過三本書,工作過的機構包括《中國青年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英國廣播公司、美國《財富》雜志中文版、英國《金融時報》等。2007年,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中國中產階級調查系列報道獲得了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 解釋報道類首獎。如今退而不休,作為自由撰稿人,為中國《財經》雜志撰寫“魏城看英倫”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