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諸宏明在《健康報》發布文章《以改革創新實現強基惠民》,系統梳理了我國基層醫療在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優化人才隊伍、深化家庭醫生服務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并指出基層醫療在老齡化、疾病防治復雜化等領域面對的挑戰,為基層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
以下是文章全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8月2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把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回顧過去幾年的工作,基層衛生健康工作有許多成績值得肯定,但也面臨著多重挑戰,需要堅定信心馳而不息地加以深化。
![]()
重點工作持續推進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推進。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2188個縣(市、區)開展了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了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開。人員、服務、技術、管理“四個下沉”持續深入推進。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員下沉。按照政策要求,每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至少要有一名牽頭醫院主治醫師職稱的人員常年服務。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得到落實,2024年,縣域影像、心電、檢驗等資源共享中心以及中心藥房累計提供服務近1.9億次,更多群眾享受到“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的便利。
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不斷優化。2023年,我國啟動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村醫走上工作崗位,改善了村醫隊伍整體學歷結構。2023年,全國共有鄉村醫生110.8萬人,其中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約50.8萬人,占比為45.8%。從2012年至2023年的十余年間,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從0.81人增長至3.99人。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不斷促進服務模式轉變。通過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我國基層衛生服務模式不斷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202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2009年的15元提升至99元,新增了慢阻肺病患者規范健康服務等。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推進。我國持續推行“六個拓展”,即服務主體由全科醫生向專科醫生拓展,服務機構由基層向二、三級醫院拓展,服務供給由公立向民營機構拓展,簽約方式由團隊向個人拓展,服務周期由固定1年向靈活周期拓展,疾病管理由慢性病向慢性病和傳染病共管拓展。同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內涵與激勵機制不斷深化。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制定印發《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感受度若干措施》,大力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有感”;不低于70%的簽約服務費用于簽約醫生的薪酬分配,激勵家庭醫生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全人群、重點人群簽約率持續提升。
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打造出典型經驗。2021年8月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后在12個省(區、市)遴選12個縣(市)開展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2024年和今年,在基層治理、服務體系、服務模式和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形成兩批次23條改革創新典型經驗。
高質量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未來,基層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將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202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3.1億,首次突破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2.0%,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加7000余萬,隨之而來的是人群疾病風險的增加。
二是人口流動活躍。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群進一步聚集,人口流入地面臨新居民就醫和異地就醫雙重壓力,大量新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有待充分保障。
三是疾病防治形勢復雜。我國面臨傳染病與慢性病的雙重壓力,傳染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慢性病負擔日益加重。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從2008年的14%上升至2023年的37%,慢性病疾病負擔與經濟負擔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影響。
四個方面建強基層網底
面臨上述新形勢和新挑戰,應從四個方面入手,持續創新改革,實現基層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
第一,全面推進醫療衛生強基工程。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2025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要圍繞“強基層、固基礎、保基本”謀劃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織牢建強基層網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福祉,要把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強基層的重點是要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固基礎就是要推動資源下沉,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保基本就是要優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頻次,保障服務質量。下一步,各地應抓住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的機遇,在“硬建設”和“軟提升”上不斷發力。
第二,進一步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促進“四個下沉”落地見效。一是完善和靈活用人制度。推動落實“縣聘鄉用、鄉聘村用”,在職稱晉升、能力提升等方面因地制宜,確保人員“下得去、做得好”。二是落實“兩個允許”政策。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動態縮小不同等級和不同類型醫療機構間人員收入差距。三是完善價格和收費政策。針對“分布式檢查、集中式診斷”等,建立牽頭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遠程服務的收費和利益分配機制,支持技術與服務下沉。四是落實縣域醫共體醫保資金政策。落實“總額預算、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政策,建立醫保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傾斜性政策,促進患者下沉。
第三,不斷發展壯大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一是多渠道擴充基層隊伍。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規模、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等。二是加強村醫隊伍建設。推進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推動優秀村醫納入事業編制管理;推動落實村醫崗位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和村衛生室運行補助等政策;多渠道解決在崗村醫養老保障。三是完善用人留人政策。全面推進“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政策等;按照“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原則,提高鄉鎮衛生院中高級崗位比例;落實“兩個允許”政策,使全科醫生與縣區級公立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四是按照“群眾需要什么,就重點加強什么”的原則,持續提升人員素質。繼續做好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轉崗培訓、繼續推進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加強基層人員傳染病、中醫藥、兒科診療等技能培訓。
第四,注重運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動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建設,讓基層百姓能便捷地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推進醫學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應用,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推動將新技術運用在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中,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在基層就醫。
醫客說
基層醫療是“健康中國”的基石,改革創新需“久久為功”
基層醫療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直接關系到億萬群眾的健康福祉。從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到家庭醫生服務升級,從人才隊伍優化到信息化賦能,我國基層醫療已邁出堅實步伐。但面對老齡化、人口流動、疾病防治復雜化的挑戰,仍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持續推動資源下沉、能力提升與模式創新。
正如諸宏明主任所言:“強基惠民,關鍵在‘基’,核心在‘實’。”唯有以“釘釘子精神”落實每一項政策,以“繡花功夫”解決每一個痛點,才能讓基層醫療真正成為“群眾家門口的醫院”,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健康報、醫學界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