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季戶外跑步需警惕
身體發出的5個危險信號
“冷卻系統”崩潰:皮膚滾燙卻無汗
夏季戶外跑步時,外界環境溫度高且通常伴隨較大濕度,人體如同置身于“熱蒸籠”中。跑步中肌肉持續收縮會大量產熱,而高溫使輻射、對流散熱受阻,高濕又讓汗液難以蒸發,散熱效率大降。產熱多、散熱難,熱量在體內不斷積聚,進而導致身體核心溫度過高。
當身體核心溫度過高,出汗這個“冷卻系統”可能會崩潰,此時皮膚摸起來燙手,像煮熟的雞蛋一樣,警惕這是熱射病的“死亡信號”。此時應停止跑步,求助身邊的人幫助迅速降溫并就醫。
![]()
“發動機”超負荷:心跳亂套了
夏季戶外溫度常超過35℃,跑步時肌肉產熱激增,出汗量進一步加大(每小時可能流失1~2升汗液,相當于2~4瓶礦泉水)。
大量出汗會導致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漿濃度升高,血液變得黏稠,像糖漿一樣流動不暢,心臟泵血的效率會大幅下降。
這時會感覺心跳特別快、特別亂,或者眼前突然發黑、發暈,甚至站不穩。出現這種情況應停止跑步,到陰涼處休息并科學補充水分。
![]()
“零件”失控:肌肉疼痛、抽筋
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時,人體通過出汗進行體溫調節,但這一過程會導致大量電解質隨汗液流失,從而引發肌肉強直性痙攣。
若出現肌肉劇烈疼痛或持續性痙攣,應停下來慢慢拉伸、按摩,并補充電解質飲料。
![]()
大腦“宕機”:頭暈、惡心
高溫下,人體通過擴張體表血管增加血流量,以加速熱量散發。此時,大量血液流向體表,導致腦部血液供應相對減少。腦組織對氧氣和葡萄糖需求極高,血液供應減少會直接引發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短暫性黑矇或暈厥。
如果感覺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像喝醉了,說明身體已經接近熱衰竭的極限,必須停止運動,到陰涼處休息、降溫、補水。
![]()
能量“告罄”:疲憊、力不從心
跑步本身會產生大量熱量(每小時約600~1000千卡),高溫環境下,身體需額外消耗能量來加速散熱,導致總能量消耗增加10%~15%。
因此,同樣的速度和距離,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會感覺異常吃力、力不從心,比平時累得多。這種情況也意味著散熱消耗的能量已經接近了極限,身體這個“高壓鍋”快撐不住了。此時千萬不要硬撐,該減速減速,該縮短距離就縮短。
![]()
夏季進行戶外跑步
這5個誤區要避開
①不做好防曬
不防曬不僅會灼傷皮膚,更會加速脫水、升高體溫,增加中暑的風險,長期可致皮膚老化甚至皮膚癌。
正確做法
穿:選擇淺色、寬松、速干的運動服,戴寬檐帽或遮陽帽。
涂:跑前15~30分鐘,暴露皮膚均勻涂抹防嗮。另外,應避開11:00~16:00高溫時段,優選清晨或日落后的時間運動。
②不注意補水
大量出汗后極易脫水,嚴重時會造成電解質失調,直接威脅健康
正確做法
跑前2小時喝300~500ml、跑中每15~20分鐘少量補水、跑后也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③不控制強度和距離
夏季高溫,身體散熱困難,若進行超長距離或高強度的跑步訓練,會給身體帶來巨大負擔,容易導致中暑、脫水、疲勞性損傷等問題。
正確做法
建議降低配速,縮短距離,傾聽“身體的聲音”,不強求、不硬扛。
④立即沖涼洗澡
跑步后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突然受到冷水刺激,會使血管收縮過快,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還可能引發感冒、頭痛等不適癥狀。
正確做法
建議跑步后先在蔭涼處休息15~20分鐘,待身體稍微冷卻后再用溫水洗澡。
⑤立即吹空調或風扇
跑步后身體出汗較多,毛孔處于張開狀態,此時吹空調或風扇,冷風會直接進入毛孔,導致身體受涼,引起感冒、頭痛、肌肉酸痛等不適癥狀。
正確做法
建議跑步后先在蔭涼處休息,待汗液自然風干后再進入空調房或使用風扇。
![]()
跑步是為了健康和快樂
炎炎夏日,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讀懂身體的信號
科學調整訓練計劃和強度
才能更長久、更安心地享受奔跑的樂趣
來源:瓷都疾控
編輯:高 萍
校對:徐凡景
審核:洪鈺婷
終審:趙 喆
![]()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送你小花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