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雖然軸心國敗局已定,但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還有大量兵力:關內有70萬關東軍,關外有105萬日軍。
國民政府坐擁120個軍400萬人的戰力,無奈內部派閥林立,幾個戰區都不想損耗兵力,沒有反攻日本的打算,甚至還有了豫湘桂大潰敗這樣的慘劇。
如果國民政府無力反攻,日本又抽調關東軍增援本土,就會給計劃登陸日本的美國造成很大麻煩。
于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得不求助于斯大林,希望他出兵東北,牽制或者消滅日本關東軍。
這就是蘇聯1945年8月出兵東北的由來。
![]()
戰斗的結果是,駐守東北的60萬關東軍成了蘇聯紅軍的階下囚。而后,蘇聯出于某個目的,把60萬日軍戰俘運回了本國。
至于這些戰俘的結局,對中國人民的情感上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侵華先鋒關東軍
說起關東軍,不得不先提一下“關東州”,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烙有屈辱印記的專有名詞。
上溯到清末時期,北洋水師首先在旅順口建立了海軍基地。甲午戰爭之后,此地被日軍侵占。而后,俄國、德國和法國強迫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
野心勃勃的俄國趁勢把艦隊開進遼東軍港,侵占了旅順、大連一帶,在此地設立統治機構,稱為關東省,或者關東州。
為了侵吞東北,沙俄又修建了一條從旅順到哈爾濱的鐵路,即南滿鐵路。
日俄戰爭之后,俄國失敗,日本重新進駐我國東北,關東州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日本以保護南滿鐵路權益為借口,組織了一批自詡“滿鐵守備隊”的警備力量,又派出4萬人的兵團駐扎在關東州,統一歸屬關東總督指揮,命名為“關東軍”。
![]()
關東軍的本質就是一支為了侵吞我東北國土而誕生的侵略軍隊,是日本侵華作戰的急先鋒。之后的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炮制偽滿洲國,都出自關東軍的手筆。
在當時的日本掌權者看來,中國東北已然是屬于他們的“國土”,更是發動大規模侵華作戰的前沿陣地,因此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夯實關東軍。
最鼎盛時期,關東軍擁有百萬之眾,包括11個坦克旅團和2個航空軍,武器裝備都是最先進的,戰斗力也最為強悍。
另外,還有最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正是隸屬于關東軍,全稱為“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這支部隊罪行滔天,乃至滅絕人性,就無需贅述了。
由此可見,日本之所以在東北駐扎了戰力強悍的關東軍,就是為了把東三省直接變為日本的殖民地。這種赤裸裸奪我國土的狼子野心,怎能不令中國數十億同胞義憤填膺、同仇敵愾?
大國的戰略角力
日本身為島國,地處亞洲邊緣,背靠太平洋,再加上軍事實力是亞洲頂尖,侵華作戰的唯一隱憂就是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
英國早在日俄戰爭時期就是日本的盟友,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戰爭貸款。而日軍侵華作戰的石油、鋼鐵和半數軍事物資都是進口自美國。
![]()
與財大氣粗的日本做生意,更符合英美的國家利益,而相對貧窮的中國國民政府是完全可以犧牲掉的,哪怕被日本吞并了也無所謂。
英美更樂于見到的,便是日本侵吞中國之后,成為遏制蘇聯的一個有力工具,用這個身處地緣、對英美毫無威脅的東亞島國,把紅色蘇聯拖入戰爭的泥沼。
這個驅虎吞狼的戰略,在歐洲也同樣上演,當德國入侵波蘭、奧地利等國之后,英美不聞不問,期待德國繼續向東與蘇聯開戰。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一貫伎倆。
蔣介石跪拜多年的外國靠山,在抗戰初期反而是日本侵華的助推器,令當時的國民政府尷尬不已。
看穿了英美的引禍戰略,蘇聯對日本侵華就無法視而不見了。幫助中國維持抗日戰線,日本也就無暇北進蘇聯遠東地區。雖然主觀上是為了蘇聯的國家利益,但客觀上對我國的抗戰具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事實上,蘇聯也的確為中國抗戰提供了不少幫助,源源不斷的軍火供應,大批的軍事顧問,信用貸款以及空軍志愿隊的直接參戰。
![]()
最重要的是,蘇聯在偽滿、蒙古邊境部署重兵,既是自衛的姿態,也是對日本的威脅。在日本人眼中,蘇聯的重兵集團隨時可能直插偽滿腹地。這樣一來,日本關東軍主力都被牽扯在偽滿一帶布防。日本不敢再拉長戰線了。
阻止蘇聯的對華援助,解除紅軍的側翼威脅,成為日本軍部的頭等大事。隨著戰爭矛盾的加劇,蘇日兩國的直接沖突也終于到來,這就是悄然打響的諾門坎會戰。
被棒喝的關東軍
這是一場奇妙的戰役。蘇、日兩國都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
從名義上來說,日本的關東軍“代表”的是偽滿洲國,蘇聯朱可夫元帥指揮的是“蒙古國聯軍”。但參戰人員確實是以關東軍和蘇聯紅軍為主力,附帶一部分的偽滿軍和蒙古軍。
這次蘇、日的直接交火,耗時四個半月,雙方共投入20多萬兵力,飛機、重炮、坦克和裝甲車數以千計。精銳的關東軍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終于吃到了苦頭。
戰爭的最后結果,是日本退讓,蘇聯也無意擴大戰果,兩邊就此偃旗息鼓。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以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作為一個收尾。
關于此次戰役參戰雙方的人員、裝備的戰損情況,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最符合歷史的準確數字。可以確定的是:蘇聯耗費了比日本更多的武器彈藥和戰斗人員。
![]()
這次戰役表面上看是蘇聯一方的慘勝,但卻打掉了關東軍的囂張氣焰和日本妄想的“北進”蘇聯之戰略。蘇聯源源不斷的軍隊供給,令戰爭資源本就匱乏的日本軍部大為頭疼。
北進遠東,會成為漫長的消耗戰。日本不愿看到這樣的前景。另一方面,德國在歐洲的步步緊逼,也讓蘇聯如坐針氈。于是,蘇、日兩國締結了不再作戰的和平協議。
之后,日本調整戰略方向,開始南進東南亞。苦于兵力不足,駐屯東北的關東軍也逐漸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號稱“日軍之花”的精銳關東軍,一多半淪為了太平洋戰場的炮灰——這也是侵略者咎由自取的可恥下場。
美國動手,蘇聯出兵
本文開頭已經說過了蘇軍出兵東北的緣由。
不同于之前的諾門坎戰役,這一次,蘇聯大筆一揮,集結了150萬的兵力,對關東軍形成了碾壓之勢。
蘇聯紅軍這次來的部隊,是在歐洲戰場正面打垮了德國的精銳之師,武器裝備、作戰經驗、兵員素養都遠遠勝于日軍。
反觀此時的關東軍,幾乎已經是一個空殼子。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日本軍部迫于無奈,給關東軍補充了大量的退伍軍人、僑民、甚至老人和孩子。
![]()
表面上看,關東軍的兵力已經增加到70萬人,但實際戰斗力卻是嚴重縮水,既缺少飛機坦克重武器,兵員素質也一言難盡,想要對抗在歐洲戰場縱橫捭闔的蘇聯紅軍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蘇聯也有自己的算盤。與德國幾年間的慘烈戰爭,令這個身軀龐大的紅色國家損失了大量的人口、財力物力。出兵中國東北,如果撈不到什么油水,等于是虧本的買賣。
所以,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面對羅斯福要求他出兵中國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損害中國利益的條件,最直接的一條就是把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了。
面對戰力孱弱的關東軍,蘇聯紅軍遲遲逡巡不進,直到美國在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蘇軍終于對關東軍發起進攻。戰爭一開始就呈摧枯拉朽之勢,蘇軍轟炸機第一時間摧毀了日軍的各處重要基地,蘇軍坦克在日軍陣地里如入無人之境,地面部隊則用喀秋莎火箭炮實施火力覆蓋。在這種迅猛無儔的攻勢下,日軍的防守陣線眨眼之間就全部崩潰了。
![]()
最后的結果令人拍手稱快,除了一小部分日軍組織了不像樣的反擊之外,絕大部分日軍都是整建制的投降了。蘇軍總共俘虜了59萬4千的日軍。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戰俘要怎樣處置呢?
從日軍精英到極地苦力
根據日內瓦公約和波茨坦公告,在中國戰場上無條件投降的100多萬日軍戰俘,都被寬宏大量地遣返回國了。
中國人民對日本戰俘的以德報怨、仁至義盡,令很多戰俘都感激涕零,對他們參與侵略戰爭的行徑感到非常后悔。
蘇聯原本也計劃在東北建立戰俘營,先收容戰俘再逐步遣返。但是一周之后斯大林變卦了,命令把所有日本戰俘都運往蘇聯做勞動力。分析起來原因大概有三點:
一,美國拒絕蘇聯進入日本北海道,單獨占領了日本,令斯大林非常不悅。
二,日本做了美國的附屬,就成為美國威脅遠東的跳板,留下這60萬戰俘既是削弱日本的潛力,也可以作為外交場的一枚籌碼。
三,由于衛國戰爭損失太大,蘇聯的勞動力已經嚴重不足,這批日軍戰俘正好可以解決燃眉之急。
根據蘇聯方面的數據,59萬4千的戰俘中,蘇方把9萬名傷殘的、喪失勞動能力的、非日本人的戰俘交給了中國,其余50萬都裝上火車,身體強壯的30萬人運往了西伯利亞,其余的分散到中亞諸國和烏克蘭等地。
![]()
由于扣押戰俘的命令是臨時決定的,蘇聯完全沒有容納大量日本戰俘的準備。這些戰俘抵達目的地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親手修建戰俘營。
西伯利亞環境險惡,缺衣少食,再加上沒日沒夜的艱苦勞作,日軍戰俘在西伯利亞的生活極其殘酷,還有荷槍實彈的紅軍戰士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50萬關東軍戰俘在蘇聯的第一年,就有5萬余人凍死、餓死和病死。
其實倒也不是蘇聯方面要故意折磨這些戰俘。因為戰后初期,蘇聯的糧食產量已經不足戰前的一半,很多蘇聯老百姓都餓著肚子,處于饑荒之中,更不可能給戰俘提供什么人道主義援助了。
即使日軍戰俘每天只有6-7兩的黑面包,有些戰俘營周圍的當地居民還很羨慕戰俘們的糧食供給,因為他們的生活比戰俘還慘。
但是,在滿目瘡痍的戰后世界,日本戰俘的悲慘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們是侵略者的軍隊,是法西斯的幫兇,是蹂躪中華大地的作俑者,是非正義的一方。人道主義原本就不適合用在他們身上。假如這些侵略者一朝得勝,中國就慘遭亡國滅種之災。對這樣的戰俘何必要予以同情呢?
![]()
為了最高效地使用、榨取日本戰俘的勞動價值,蘇聯方面把戰俘分配到體力勞動最繁重的行業,用最少的食物消耗,來換取最多的成果收益。
蘇聯的戰俘管理機構還制定了一整套管理戰俘的績效考核制度,以便提高戰俘的生產積極性和勞動效率。
1946年,蘇聯外交部的副部長還建言道:從國民經濟的角度出發,希望盡可能延長利用日本戰俘在我國勞動的時間。
戰俘的玩命勞動給蘇聯的戰后恢復提供了很大幫助。據蘇聯有關部門推算,1946年蘇聯全國GDP的0.7%都源自戰俘的勞作。
僥幸逃生,令人不悅
五十萬關東軍戰俘中,有一少部分是幸運兒。
這些人沒去苦寒少食的西伯利亞,而是穿越歐陸,抵達了烏克蘭一帶的戰俘營。單從居住環境上講,這里就比西伯利亞要好得多了。
烏克蘭是蘇聯的重要糧倉,黑土地的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農業耕作。這些日軍戰俘在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農業生產。
![]()
在蘇聯的一些軍事記錄中,對日本戰俘多是表揚之詞。
相比其他的歐洲戰俘,日本戰俘的勞動表現相當好,他們順從、聽話、態度好,勞動也十分賣力。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軍沒有入侵蘇聯。除了鮮為人知的那次諾門坎會戰,蘇日兩國之間根本沒有直接沖突。
既然沒有戰爭傷害,蘇聯的老百姓自然也對日本人恨不起來。再加上他們勞動時的順從態度,使當地百姓對日軍戰俘的態度越來越友善,給他們提供的飲食和住宿條件也大為好轉。
另外,蘇聯在對德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年男性,也導致了戰后大批“戰爭寡婦”的誕生,蘇聯集體農莊的男女比例在戰后初期一度達到1比2.7。女多男少的窘境,再加上對日軍戰俘抱有友善態度,使得不少蘇聯女性和日軍戰俘建立了男女關系。
總之,這一批幸運的日軍戰俘,身心都保持了良好的狀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后來返回日本,他們也迅速投入了國家戰后重建之中。
這一時期,蘇聯利用日軍戰俘做勞工的行動,日本和美國肯定不能坐視不理。
日本國內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反蘇活動,許多日本人結伙圍攻蘇聯大使館。美國利用國際輿論和國際紅十字會大做文章,屢次施壓,要求蘇聯遣返日本戰俘。
在1946年底,蘇聯同意把戰俘送到出海港口,美國出運輸船,日本出錢。
![]()
但是蘇聯不甘心白白放走這些免費勞動力,屢屢拖延遣返,實在扛不住壓力,就遣返一批病弱的、喪失勞動力的人。
就這么一直拖延了十年,直到1956年底,整個遣返工作才全部完成。又和日本簽署了《日蘇聯合宣言》,兩國終于正式結束了戰爭狀態。
最終,有大約40萬戰俘回到了日本國內。
盤踞我國東北幾十年的關東軍嘗到了應有的報應。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懺悔。很多回國的戰俘只顧大肆渲染自己的悲慘經歷,卻忘記了在他們鐵蹄蹂躪下的中國人民的悲慘與痛苦。這些怙惡不悛、冥頑不靈的軍國主義分子實在令中國人民感到不悅。
“有三分之二的戰俘回到日本,看來蘇聯人還是不夠狠”。這大概是被侮辱被損害的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有句老話說得好,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
雖說這些戰俘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罪惡政策下的受害者和犧牲品,但一想到這些曾經在我國土地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竟然沒有為他們的罪惡行徑付出最高昂的代價,這著實是傷害了保受侵略者蹂躪與殘害的中國人民的感情。
沒經歷痛苦的人叫嚷著人道主義,卻又怎么對得起那些受屈辱、被奴役、付出鮮血與生命的國人呢。
回首悲傷的過去,展望美好的未來,我們身為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只希望地球村永遠能保持和平與安寧,不再有慘痛的硝煙與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