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特朗普政府以降低關稅為杠桿,成功撬動日韓兩大造船國對美造船業的重大投資承諾。7月22日,美國率先與日本達成協議,同意將對日關稅稅率降至15%。作為交換,日本承諾高達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其中包含造船業。緊接著,7月31日,美國與韓國達成類似協定,韓國承諾投入1500億美元支持美國造船業,涵蓋新建船廠、技術轉移及海軍艦艇維護等領域,以換取美國將韓國汽車、卡車等關稅稅率降至15%。
一、美以“關稅杠桿”撬動日韓投資造船業,意在破解產業與安全困局
如此密集且模式化的操作,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多重戰略考量的疊加。一方面,經濟利益驅動。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美國在全球商業造船市場的占有率已萎縮至0.11%。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船企攬獲了全球高達75%的新船訂單。面對如此懸殊的產業格局,美國近期與日本、韓國達成的貿易協定,核心策略之一便是“借雞生蛋”,即通過協議條款迫使日韓兩國投資美國本土船廠并向其轉移先進技術,借助外力快速提升美國本土造船能力。與此同時,美國還計劃輔以國內政策工具,如依據“301調查”和《美國船舶法案》征收高額靠港費等,為本土造船業提供直接的財政“輸血”和政策保護。另一方面,國家安全焦慮。從軍事戰略角度看,雖然無人機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不斷重塑現代戰爭形態,但強大的造船工業依然是衡量一國軍事實力的核心依據,這一點在以海洋為主要戰略環境的印太地區尤為關鍵。美國戰略界將我造船業崛起視為重大挑戰,2025年發布的報告甚至將我國造船業定義為“經濟與國家安全雙重威脅”。此次拉攏日韓合作,實質是構建一個針對我國的“船舶制造聯盟”,核心目標在于整合盟友的工業與戰略資源,共同提升印太地區海上力量投射能力,以對沖我國將造船產能快速轉化為海軍優勢的壓倒性能力。
二、美聯合日韓欲重構全球造船業格局
在“大國戰略競爭”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將關稅威脅作為關鍵籌碼,推動與日韓貿易談判,迫使其接受“投資換關稅”協議,目的不僅在于重振美國衰落的造船業,更欲改變全球造船業競爭格局,以此在戰略層面與我國開展競爭。
產業方面:引導高端產能回流,推動全球造船業格局演變。通過揮舞“關稅大棒”,美國精準施壓日韓這兩個擁有先進民用造船技術的國家,迫使其將部分高端產能直接導向美國本土。此策略早有鋪墊,2024年12月,在美國政府支持下,韓國韓華海洋集團(Hanwha Ocean)快速完成美國費城船廠(Philly Shipyard)的收購程序。2025年,韓華海洋宣布將提升費城船廠在高技術船舶領域的競爭力,使其LNG運輸船年產能提升至10艘。美國推動日韓企業進行此類本土化投資,核心目的是吸引高端造船能力落地。這些舉措若能順利實施,將逐步改變全球造船產能的分布,并為美國未來降低在關鍵船舶制造領域的對外依賴奠定基礎。
技術方面:借力趕超,改變技術創新競爭態勢。日韓在綠色船舶、智能船舶、高端郵輪建造、精密焊接與模塊化建造工藝等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成熟的工程化經驗,這些領域普遍被視為美國造船業亟需突破的關鍵短板。美國不僅吸引日韓資本注入,更可能促成技術合作與轉移。例如,韓華海洋收購費城船廠,為韓國向美國轉移LNG船薄膜型圍護系統、低溫材料、高度自動化焊接等核心技術與先進工藝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平臺。此類潛在的技術外溢,將有力支撐美國造船業加速突破相關技術瓶頸,顯著提升在先進船舶設計、核心系統集成以及高附加值船型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改變技術追隨者的定位,進而改變未來船舶技術能力版圖。
規則方面:構建排他性框架,改寫競爭規則。美國“投資換關稅”模式實質是將貿易政策“武器化”和“政治化”,目的是確立一套新的、服務于美國“產業復興”和“大國競爭”目標的全球造船業競爭規則框架,從而將多邊框架下的相對公平競爭,扭曲為基于地緣政治站隊、符合美國單邊利益的“俱樂部規則”。
三、對我造船業影響
美通過“關稅杠桿”撬動日韓造船投資,對我影響不容小覷。短期來看,直接影響新船訂單承接。2025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出臺對華海事、物流及造船業“301調查”結果,并擬于10月起對在中國建造或運營的船舶征收高額港口附加費。此舉已在全球航運市場引發實質性擔憂和規避行為,導致我國船廠新訂單銳減。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新船訂單量同比下滑31%,其中散貨船訂單同比劇減130單,創1993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可以預見,隨著美國附加費政策的正式實施及與日韓造船合作的深化,將持續擠壓我國船企的國際市場份額。未來,希臘、卡塔爾等國或迫于美國壓力,或出于規避額外成本、確保與西方貿易關系順暢等考慮,在新船訂單上更傾向于日韓,甚至考慮在美國船廠下單。長期來看,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美國與日韓在造船領域的深度合作,雖有本土產業鏈不完善、勞動力成本高昂等不確定因素,但其具有打造排華產業技術聯盟的戰略意圖,如形成相關聯盟,可限制對華出口船舶工業軟件、船用燃氣輪機、自動化焊接設備、特種材料等關鍵設備與技術。我國正處于提升船舶產業附加值、實現技術自主可控的攻堅階段,高技術船舶的突破性發展高度依賴上述核心設備與技術。未來,美日韓的技術遏制,不僅直接阻礙我國高技術船舶研建能力的提升,更可能從根本上削弱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能,遲滯我國造船業由“大”向“強”轉型之路。
四、對策建議
面對美聯合盟友對我造船業的打壓圍堵之勢,我宜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路徑,從戰略、產業、國際合作層面統籌推進,全面提升造船業核心競爭力,破解美西方威脅與挑戰。
戰略層面,統籌規劃對美策略。一是重視關注美“301調查”和《美國船舶法案》,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我國船企和航運企業及時調整對美進出口戰略,包括開展供應鏈布局優化、運輸路徑調整及合同風險規避等,切實減少潛在損失。二是組織行業機構及智庫研判美西方可能采取的進一步打壓手段,并針對不同情景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應對方案,一旦特定場景觸發,立即啟動應對,確保快速反應。三是健全“法律工具箱”,推動國內反制裁、反長臂管轄的相關法律從“防御型”向“反擊型”轉變,注重規則設計和司法實踐,加強法律應對。
產業層面,補短板抓創新。筑牢自主可控根基,集中優勢資源,持續攻關“卡脖子”技術,通過整合產學研力量、政策扶持等手段,力爭在核心元器件、工業軟件、船用發動機等領域實現實質性突破,徹底扭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引領產業未來方向,加強前沿技術研究與概念創新,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在造船業的深度應用,支持智能船舶、無人航運、綠色動力等新興方向的研發與應用,搶占未來船舶技術制高點。構建產業協同生態,聚力打造世界級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中心,加速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企業,帶動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共贏的產業新格局。
國際合作層面,構建反圍堵網絡。深耕“一帶一路”伙伴關系,強化與中東、拉美、東南亞等區域國家的港口建設與航運合作,提供性價比高、適配性強且具備全生命周期服務的船舶產品與配套服務,鞏固新興市場基本盤。拓展歐洲技術合作新空間,在綠色船舶、智能航運等美日韓尚未形成完全技術主導的前沿領域,積極與歐盟開展聯合研發和示范項目,通過共建實驗室、共享試驗平臺等,推動實現關鍵技術多元化供給,開辟技術突圍“第二戰線”。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更加主動參與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機構的規則制定,推動中國技術方案融入國際標準。同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或參與國際聯盟,在船舶能效、數字化船級、航運環保等領域踐行“中國倡議”。
作者簡介
武志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四室
研究方向:海洋和核領域形勢跟蹤及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研究
編輯丨鄭實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隸屬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于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