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期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是對此前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議的有力補充。它們將中國式發展觀、安全觀、文明觀、治理觀與聯合國議程相結合,積極推動多邊合作機制的發展。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越來越多地獲得國際認同,推動全球治理從制度性修補邁向范式重構。中國“和合善治”理念與聯合國“共同家園”愿景的深度耦合,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國方案,也提升了聯合國的包容性與時代適應性。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劉鐵娃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
翟崑
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岳圣淞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80載風雨兼程,聯合國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全球治理機構,在維護國際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今世界正經歷深刻復雜的變化,多重危機疊加,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相互交織,成為制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安理會決策機制時有僵局,發展援助資金落實率偏低,新興科技治理缺乏有效國際協調。這些現象折射出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在代表性、有效性和包容性等方面亟待完善。
深入分析聯合國框架的運行現狀,可發現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一方面,議程設置與時代脫節,傳統治理議程仍以政治安全與經濟發展為主導,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倫理等新興全球性議題反應相對滯后。另一方面,資源動員能力不足,成員國拖欠會費現象頻發,全球人道主義援助資金缺口持續擴大,嚴重制約了聯合國的行動能力。
面對全球治理困境,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國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等公共產品,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
圖片來源:東方IC
在發展領域,中國倡導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據統計,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實施了200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中國企業與沙特方面合作將石油財富轉化為新能源產業投資,共同建設綠色能源基地。中國與阿聯酋共建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為跨境支付和金融合作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23年評估顯示,中國方案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總體實施進度提升12%,清潔能源普及率增幅高達18%。
在安全領域,中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致力于通過對話協商化解爭端。中國成功斡旋伊朗與沙特復交,為中東地區和平穩定作出重要貢獻;在緬甸局勢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各方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分歧。這些創新實踐促使“發展安全關聯指數”被納入聯合國沖突預警系統,為預防沖突提供了新思路。
在文明交流領域,中國鼓勵文明對話互鑒,推動聯合國官方語言使用更趨多元。目前,聯合國中文文件占比十年間從7%躍升至21%,37個全球文明倡議對話平臺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搭建了橋梁。
在全球治理領域,中國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強調應尊重各國主權與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權利,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和行動導向。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機制,促進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改革,增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例如,中國在G20、APEC等多邊平臺上推動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倡導建立更加包容和平衡的全球治理結構。中國還通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等機制,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體系。這些舉措不僅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為破解全球治理碎片化、機制重疊化等問題提供了實踐路徑。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這些實踐不僅體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也折射出東方哲學中對“和而不同”的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一些中國學者提出的“和合善治”理念,強調在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和諧共處,通過對話協作實現良政善治。這一理念將人類社會視為生命共同體,在主權原則與全球責任之間尋求辯證統一,通過預防性外交化解結構性矛盾。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強調人類共同利益,兼顧主權原則與全球責任,注重通過預防性外交和長期合作來化解根本矛盾。
在這一理念啟發下,國際學界也開始探討更加包容、靈活的治理框架。歐盟的規范輸出、東盟的危機管理、非盟的發展融資等區域治理模式可形成優勢互補。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學者們建議創建“技術-倫理-制度”三位一體的治理架構,平衡創新激勵與風險管控。同時,推行結果普惠導向,既強調程序正義的第三方債務評估,更注重綠色技術轉讓等發展成果共享。
為推動聯合國更好適應21世紀需要,改革可從三方面推進:首先是增強治理架構的代表性與包容性,通過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議程設置中的權重,試點議題主導國輪值機制,破解代表性危機。其次是創新規則設計,建立彈性參與機制,允許各國根據能力與發展階段差異承擔相應責任。例如,近年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采用創新治理結構,既保持國際標準,又更加靈活務實;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擴員進程穩步推進,為國際金融治理注入新活力。第三是善用數字技術提升資源動員與配置效率,依托區塊鏈智能合約、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構建全球治理資源動態匹配系統,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長遠來看,全球治理應朝著構建人類共同家園的方向努力,建設一個更加和平、安全、繁榮、開放、美麗的世界。要建設和平家園,就要增強沖突預防能力,突破否決權桎梏,使維和行動更加及時有效。要建設安全家園,就要完善跨國生物安全預警系統,提升非傳統安全威脅應對能力。要建設繁榮家園,就要創新全球融資工具,將發展權從理念轉化為現實。要建設開放家園,就要深化數字時代文明對話,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為國際共識。要建設美麗家園,就要推動建立氣候損益補償機制,實現生態正義。
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獲得國際認同,全球治理正在從制度性修補邁向范式重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特殊價值在于,它既傳承“以和為貴”的文明基因,又創新“系統治理”的實踐路徑;既堅持多邊主義核心原則,又尊重文明多樣性現實。面對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應共同倡導在全球層面凝聚價值共識,在區域層面構建利益共同體,在國家層面履行各自責任。
站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我們需要建立更加包容、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這不僅關乎國際秩序演進,更是在塑造一種更加包容、可持續的文明形態——在多樣性中尋求團結,在變革中培育韌性,在合作中開創未來。中國將繼續與各國一道,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人類共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英文版標題為 "In a fix"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杜娟 欒瑞英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