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民間對諸葛亮的傳說比關羽多,關羽卻成了神,到處都是關公廟,眾人祭拜,諸葛亮卻成不了神呢?
其實這個事情是人間政治的結果,跟關羽和諸葛亮誰厲害沒有直接關系。
同為三國時期的人物,關公在民間不斷被神化,最終成為神祗。而武侯歷經祭祀,變成了忠臣和文人偶像,卻最終也沒能封神。
![]()
自晉朝以來,關羽和諸葛亮都得到民間的祭祀和紀念,并漸漸將其化為信仰。
但一開始關羽得到的名頭并不好,因為荊楚大地的人們其實很不喜歡關羽的統治,所以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關羽被人看作一種冤魂厲鬼,是“關妖”。
陳朝時,一個名叫智顓的僧人創立了天臺宗,這位“天臺大師”對佛教影響甚大,其融合的觀念讓佛教在中國得到了新的發展,也受到了隋煬帝的關注。
![]()
隋煬帝賜智顓以“智者”之名,智顓和尚臉也挺大,直接就把關羽的神位請進和尚廟,對其搞了個“受五戒”儀式。
也就是說,智顓和尚覺得關公與佛有緣,便把關公神位拉到佛門中去了。
這個“受五戒”儀式簡單理解,就是個信眾皈依佛門的頂級儀式,這位信眾要經歷請圣、懺悔、受三歸、發愿、勸囑等儀式。
比如早年電影《少林寺》結尾,李連杰飾演的小和尚在寶殿上的問答,老僧問:“盡形壽,不淫欲,汝今能持否?”就是其中求戒的一小段。
(注:標準的問答是:不邪淫,是優婆塞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求戒者答‘能持’)
![]()
智顓是這樣解釋的:有天念經入定,遇到關公的神魂騎著赤兔馬過來要頭,于是他念經點化了這個無頭騎士,關羽欣然答應皈依佛門,做珈藍護法。
關羽一個三國時代的人,怎樣能在隋朝受五戒,這個就不必過多糾結了,總之你與我佛有緣就行,最終解釋權歸智顓和尚所有。
就這樣,關羽受了佛門五戒,被封為護教珈藍。
沒錯,這個珈藍就是《西游記》中,與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起,隱隱跟在唐僧后面的那幫“一十八位護教珈藍”。
這十八珈藍指的是佛教中護衛珈藍園的打手,為: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嘆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嘆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觀。
廣義地說,十八珈藍就是佛教寺院的護法神,但關羽究竟是哪尊珈藍,好像也沒有誰講明。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搞裹了條,亦將珈藍認為是單獨的一尊神。
通俗地說,古代佛教認為寺廟有十八守護神罩場子,誰要是敢在此地鬧事,就會招來珈藍的處罰,招現世報也不足為奇。
總之,從這個護教珈藍的佛教神位開始,關公開始走向了更高的神路。
別的宗教見關羽被佛教越吹越神,便也開始拉扯這位香火很旺的神靈。反正關公一不剃頭發,二不放刀子,三不脫鎧甲,隨便怎么祭祀都沒錯。
所以到了唐朝時期,老李家為了文武并舉,以國家法令形式大搞“武廟”祭祀的時候,也把關羽這個網紅將軍塞了進去封神。
這武廟今天了解的人可能不多,話說文廟祭祀的是孔子,武廟祭祀的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因為是照著文廟依葫蘆畫瓢搞出來的東西,武廟也學著別人搞什么亞圣、十哲,配祀從祀這類。只不過換成了歷代的將軍。
武廟的全稱是“武成王廟”,這武成王是唐高宗給姜子牙封的王,關羽僅僅是跟在其中做了個“從祀”。
![]()
換句話說,姜子牙才是“武圣人”,這是對應孔子“文圣”的;張良也是武亞圣,對應儒家孟子。
武廟有64從祀,所以關羽只是六十四分之一。
而且這64從祀上面還有配祀“十哲”。
十哲分別是:孫武、田穰苴、吳起、諸葛亮、李靖、李勣、韓信、樂毅、白起、張良。
哪個在華夏歷史上不是文韜武略的帥才?哪個不是種花家的大軍事家?
畢竟關羽在真正的歷史上只是蜀漢的將軍罷了,不說跟寫《孫子兵法》、《司馬法》、《吳子兵法》的這些大牛比,他那個“威震華夏”與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比起來如何?
但盡管水分巨大,關羽的神位還是混入了基層組織,成為了官方認證的被祭祀的武廟將軍,這代表著關公正式成為華夏軍魂的一部分。
順帶說說武廟64從祀都是誰:
分別是春秋戰國的:李牧、廉頗、趙奢、王翦、孫臏、范蠡、管仲、田單。
漢初的:彭越、周勃、周亞夫、曹參。
武帝時的: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
光武時的:鄧禹、吳漢、馮異、耿弇、賈復、寇恂、馬援
漢末的:段颎、皇甫嵩
三國的:關羽、張飛、周瑜、陸遜、呂蒙、張遼、鄧艾。
晉南北朝的:羊祜、謝玄、陸抗、斛律光、王猛、慕容恪、檀道濟、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王僧辯、慕容紹宗、宇文憲、于謹、韋孝寬、王濬、杜預、陶侃。
隋唐的:郭子儀、尉遲恭、裴行儉、蘇定方、韓擒虎、王孝杰、張齊丘、史萬歲、楊素、賀若弼、李孝恭、郭元振、王晙、張仁亶
后來宋朝的時候武廟又進行了調整,弄掉了檀道濟等污點太大的人物,去掉了“十哲”,采用了1主祀(姜子牙)+1配祀(張良)+10殿上配享+62兩廡配享的格局。
這時候關羽依然沒有“殿上配享”,殿上配享的還是諸葛亮、孫武等人,只是換掉了白起、韓信,張良換成了郭子儀,又用范蠡換下了吳起。
![]()
今天關帝廟被搞成了武廟
當姜太公和一眾大軍事家在殿上享受香火的時候,關公只能在旁邊的西廡與張遼等人一同幫姜太公鎮場面。
不過問題不大,在武廟盛行的時候,道教也早早學著佛教將關羽納入了其神話體系。
道教怎么吹Bullshit的呢?他們寫了本叫《廣見錄》的書,里面直接生造了一段關羽的神話。
這段神話大意是這么搞的:
關羽不是山西運城解州人嗎?解州不是有個上古鹽池嗎?這鹽池是紅色的,所以人稱“蚩尤血”。
話說大中祥符年間,蚩尤突然破除了封印,鹽池干了。
鹽池干了就沒法煉鹽,山西將會丟掉好大一塊GDP,因此宋真宗趙恒派了專員下去調查。
結果真宗遇到了城隍,城隍說:歹勢啦!蚩尤出來作亂啦!
于是第30代天師張繼先道士下山,請神作法,召來關公神魂。
只見那關公也不含糊,說了句:“就你叫蚩尤啊?”掏出大寶劍上去就劈,解決了蚩尤,于是海清河晏,鹽池恢復。
![]()
宋真宗大感關公之神威,便為其建廟立祠,奉為“崇寧真君”。
其后除了《廣見錄》,道教又編了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再次重申了這段故事。
接著關羽在道教中越升越高,儼然在某些傳說中成為了“四大護法”。
這個四大護法之說非常凌亂,一般指的是天蓬、天猷、翊圣、佑圣等四真君,但又有岳飛、趙公明、溫瓊、康席等四帥之說,再就是華光大帝、關圣帝君、趙公明、溫元帥這四位。
因為宋徽宗很迷信道教,也很信任張繼先,相信解州鹽池是關羽解決的,因此關羽得到了宋徽宗的另眼看待,為其連封了幾次王,從“崇寧真君”,變成了“昭烈武安王”,直封到“義勇武安王”。
再往后就沒機會封了,因為道士們葬送了東京,北宋滅亡了。
南宋也滅亡以后,武廟陷入了式微,蒙元統治者對以漢族將軍為主體的武廟祭祀半分興趣都沒有,再加上統治需求,他們對武廟進行了限制,曰:“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也就是說,諸葛亮此時還在體制內,但關羽是真的沒戲唱了。
幾十年后蒙元垮臺,朱元璋又開始搞“歷代帝王廟”。
![]()
這個帝王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朱明的“正統”統治,所以從堯舜禹湯到姬發劉邦唐宗宋祖甚至忽必烈都有收納,為的就是個皆大歡喜。
帝王廟整出來了,朱元璋就開始對武廟下手。他以“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應該配祀武王,怎能令封武成王”為由,徹底廢除了自唐以來的武廟制度,把姜太公的神像抬進了帝王廟,放到周武王下面。
就這樣,武廟消失了。武圣姜子牙的祭祀神位也消失了。
但不復存在的武廟,卻彌散出了不少祭祀習俗,人們開始以單獨的祠堂進行紀念,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
到了清朝以后,關羽突然又開始被熱炒。
![]()
當時許多漢人不服滿清統治,紛紛到岳飛的岳王廟去進獻香火,以寄托自己的心思和情懷,儼然將岳飛廟化為了曾經的那個武廟。
滿清統治者開始還沒注意,當岳飛祭祀已經火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他們就必須鎮壓這股會引發不穩定的苗頭。
直接推翻岳王廟很難,那只有找個順心者替換。
誰順心呢?那當然是關公廟。
關公廟自古就已經存在,并且在明時關公文化開始暴發,各種相關的祭文、小說、胡說滿天飛,亦成為后金的祭祀和加封對象。
![]()
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成功塑造了一個義薄云天,有著紅臉大胡子臥蠶眉的關羽形象。
著有《萬歷武功錄》的明代理學大家瞿九思是關公造神的急先鋒,他碼了個《關將軍幽贊錄》,把關羽吹成“火帝”,火帝所以臉紅,說關羽的關是南天門之關,羽是朱雀之羽的意思。
而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的31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文更是鬼扯不斷,說關羽是項羽轉生的,因為古代就這倆萬人敵。
![]()
更過分的,說關羽是“朱衣神”,是玉皇大帝的頭號手下,曾托生伍子胥,連文昌星君和武曲星君都是他的手下,托生東漢末年是為了解決天下大亂。
明萬歷朝時,關公已經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遠天尊關圣帝君”,也正是此時關帝廟開始興起,這尊武廟中的小配祀變成了大帝,擁有了單獨的廟宇。
萬歷皇帝特別喜歡關羽文化中的“忠義”,小手一揮,關羽就成了“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一本正經的崇禎皇帝也不能免俗,封其為“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這就真的是當神仙供了。
后來依靠“一本三國平天下”的滿清,自然也是對關公信仰不斷,接連加封。
![]()
順治時期,為了強化關公信仰,清帝直接把關羽敕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從此關公廟變成了“關帝廟”,也揭開了一場不斷神化關羽的連軸戲。
康熙年間,康熙尊關公為“夫子”,將其地位拉到了與“孔夫子”同一層面上。
雍正年間,關羽接連被封為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雍正還將岳飛給移出廟宇,以關帝廟為武廟,并入祀典,大肆推動漢人信奉關羽,將岳飛對民族的忠義,化為關羽的個人忠義。
![]()
關羽的祭祀在這一時期也被推到了“中祀”的程度上,中祀是僅次于祭天大祀的國家儀式,清代中祀對象為日、月、先農、先蠶、前代帝王、文昌、太歲,皇帝需沐浴齋戒,焚香叩首。
乾隆年間,這個喜歡蓋戳子裝文化的十全老人,居然還給關羽封了個“山西關夫子”的封號,坐實了康熙賦予的尊號。
![]()
這個“關夫子”亦成為清代對關公的一種普遍稱呼,連《紅樓夢》都不能免俗。
“山東孔夫子,山西關夫子”,一文一武兩圣人,這就徹底凝固了皇權儒統中的關羽圣人地位。
![]()
道光年間再次給關羽封帝,稱其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
光緒皇帝也湊了個熱鬧,封關羽位“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
至此“關帝”和“關圣”的概念算是完全沉淀了下來,在人們心中,關公是大帝,是圣人,是一尊大神。清朝修了三十多萬座關帝廟,關公的香火遠比什么城隍、土地、觀音、佛祖道祖要興旺。
![]()
總之,關羽成了神,而且神位橫跨佛、道、儒,就連袁世凱建立中華帝國時,都把關羽重封了一遍。
只不過袁世凱為了重新拉回岳飛信仰,搞了個“關岳合祀”項目,建造關岳廟,一邊站關公,一邊站岳飛。祭祀時陸軍總長主持,儀式極為繁復莊重。
隨著民國的衰頹和滅亡,關帝的祭祀在內地式微,但卻繼續在港澳臺綿延,甚至流傳到了海外,連南美國家的黑幫都開始拜關公。
實際上,隨著幾百年祭拜關公的熱潮迭起,民間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公信仰,推波助瀾將關羽推上了更高的神壇。
在民間的推演中,關羽變成了“武財神”,成了“事業三大件”之一,與白菜(百財)、金蟾、招財貓等放在一起。
![]()
與之接近的票號、錢莊和會計,也將關公當祖師爺,據說這是因為關羽降曹后,被曹操優待,但“羽盡封其所賜”,他為此發明了會計們的記賬本。而關羽信義無雙,這又是金融者們的職業道德準繩。
還有過去理發的,他們認為關二爺修得一手好胡須,又善于割人頭,便將其當成了tony老祖。
有養蠶的,認為關公是“臥蠶眉”,所以能保佑蠶蟲興旺。
有鹽販子,認為關公家鄉就是大鹽田,又有斬蚩尤活鹽池的傳說,所以他是鹽業祖師。
有賣布的,認為關羽早年干的就是賣布的行當,所以他是布業祖師爺。
最搞笑的是做豆腐的,說關羽當年殺人后逃跑,身無盤纏,進了家磨豆坊做工,由此成為祖師爺。
沒有破四舊的臺灣省在1993年還在給關羽封神,他們這回直接把關老爺封成了“上帝”。
![]()
對,你沒看錯,關公是“第十八代上帝”,尊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他已經當玉皇大帝了。
實際上,諸葛亮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受到的尊崇比關羽要高。而且歷代都喜歡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孔明當作文臣模范和表率,尤其是他的前后《出師表》和《誡子書》,已經屬于古典時代的必讀教材。
如康熙帝所云:“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晉朝司馬家更是對諸葛亮推崇備至,幾乎將其夸成花兒,甚至追封其為“武興王”。
五代的前蜀也繼續對諸葛亮的推崇,封其為“安國王”,希望諸葛亮能保佑己身,護國周全。
也許,正因為諸葛亮長久以來被當作“人”來看待,人們也更愿意將其當做人來看,所以才編造不出關于他的太多神話。
![]()
然而諸葛亮也不是沒有被神化,今天看到的很多諸葛亮,其實也是被美化過、篡改過的形象,他在《演義》這類文學中變得“多智近妖”,又高大完美。
既然成了個完人,那么又何必成神呢?
朱元璋就秉持了這種觀念,他不太喜歡對諸葛亮加注的一堆封號,所以僅留下了“忠武侯”的封號,拆除了武侯祠。其后朱元璋廢除了姜子牙的武廟,再次挪走武侯神位,興建歷代帝王廟,諸葛亮被移到了從祀名臣的行列中。
很明顯,朱元璋更希望諸葛亮當個“名臣”,而非成王成圣,變得比他服侍的劉備、劉禪還要高大上。
![]()
所以后來對于諸葛亮的祭祀,要么是帝王廟中的從祀,要么就是作為著名文臣,當祭孔的從祀。
清朝統治者亦如此,他們雖然重修了武侯祠,但將這個武侯祠與劉備的漢昭烈廟合在了一起。(另一說是明獻王朱椿所作)
劉備是主,孔明是臣,但人們就是更愿意祭拜孔明,活生生把掛著劉備招牌的昭烈廟拜成了武侯祠,這也是沒誰了。
![]()
換個角度看,盡管孔明和關羽都被歷史所“修飾”了,但比起神得沒邊兒的關上帝,還是更貼近凡人的武侯顯得更可愛。
實際上一切神靈崇拜都源于人內心的需求,關帝那無數個“祖師爺”身份就是如此。關羽同時被釋儒道加民間所傳信,被割裂成了無數張對應需求化的面孔。而諸葛亮太純粹,有著鮮明的儒家身份,所以他更容易被打造成忠臣、能臣、干臣的模板,反倒“神”不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