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新郎抱著被子睡廂房。張瓊華,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從此開始了長達68年的獨守空房生涯。
![]()
她等的那個男人,在外面先后與兩個女人生下11個孩子,自己卻終生無子。晚年時,郭沫若的女兒喊她一聲"媽媽",這個89歲的老人瞬間淚流滿面。
![]()
包辦婚姻的開端
1911年,19歲的郭沫若正在成都府中學堂讀書,一封家書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信中說,父母已經為他訂了婚。
女方叫張瓊華,是遠房叔母的親戚,媒婆描述她"生得模樣俊俏,也在讀書",最關鍵的是"天足",就是沒有纏足。這對接受了新思想的郭沫若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
郭沫若當時滿腦子都是甜蜜幻想。
![]()
1912年正月十五,20歲的郭沫若回到樂山沙灣老家,準備完成這樁婚事。喜堂內,紅燭高照,鼓樂喧天,按照傳統習俗,新郎要掀開新娘的蓋頭。
那一刻,郭沫若的心涼了半截。
"還未露面,只看到腳從花轎里伸出來,心便涼了半截......掀了蓋頭,只是看見那新娘的一雙露天的猩猩鼻孔。"郭沫若后來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這樣描述。
現實與期望的巨大落差,讓郭沫若瞬間憤怒,在他眼里,張瓊華面貌丑陋,身材矮小,總是佝僂著腰,要命的是,她確實纏了足。媒婆撒了謊。
新婚夜,憤怒的郭沫若抱著被子直接去了廂房,他拒絕與張瓊華圓房。
那一夜,張瓊華哭了整夜,從小接受封建思想洗禮的她,并沒有想到為自己抗爭。第二天清晨,她洗干凈臉,早早起床做家務。
![]()
郭沫若的母親苦口婆心地勸說兒子,搬出一大堆古人娶丑妻的典故,郭沫若完全不當回事。結婚第五天,他就以保衛團與保安團發生沖突為借口,匆忙離家。
這一走,就是幾十年。
![]()
第二章:漫長的等待與堅守
郭沫若離家后,張瓊華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她不知道,這一等就是一生。
起初,張瓊華還抱有希望。1914年到1921年間,郭沫若給家里寫了68封信,其中只有10封提到了張瓊華,而且每次都是寥寥數語,冷淡至極。
![]()
張瓊華也給郭沫若寫過信,現存的一封殘信顯示,她用顫抖的筆跡寫道:"堂上二老近來不比從年,日見精神疲倦......常思我夫在外不見覺已有數年,終不回家是何意也。"
信中,張瓊華還提到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妻將來定有好處,妻不解好處從何而出。"她想要一個孩子,想要一個完整的家。
這個愿望,永遠不會實現。
1916年8月,在東京圣路加醫院,郭沫若遇到了22歲的日本護士佐藤富子。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同居。
![]()
1918年,當郭家父母得知這個消息時,郭沫若已經與佐藤富子生下了第一個孩子。
1919年3月31日,郭沫若給張瓊華寫了唯一一封直接回信,這封信,實際上是對他們婚姻關系的正式解約。
從此,郭沫若在家書中不再稱張瓊華為"兒婦",改稱"玉英"或"玉卿"。
名分上的夫妻關系,實質上已經結束。
在郭沫若不在家的日子里,張瓊華默默承擔起了照顧公婆的責任,她成了郭家最盡職的兒媳。洗衣做飯,侍奉老人,樣樣都做得井井有條。
![]()
鄰里鄉親都說,郭家娶了個好媳婦。
只是這個媳婦,一輩子都等不到自己的丈夫。
![]()
默默承受的后半生
歲月如流水,張瓊華從二八少女熬成了滄桑老婦。她將郭沫若的照片貼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將他的文章、衣服、寄回家的信全部珍藏起來。
1939年,離開家鄉26年的郭沫若終于回來了,這一年,他已經47歲,張瓊華49歲。
![]()
見面時,郭沫若向張瓊華拱手長揖,表示感激與歉疚,除了寒暄,兩人已經無話可說,時間在他們之間筑起了一堵無形的墻。
郭沫若為張瓊華書寫了兩幅字《歸國雜吟之六》和《登衡山》,邊款都寫著"書付瓊華郭沫若"。他風趣地對張瓊華說:"你往后沒錢用,可以拿去賣幾個大洋。"
這是他能給她的,僅有的一點溫柔。
1939年12月,郭沫若辦完父親的喪事,要乘飛機返回重慶。張瓊華堅持從沙灣將他送到樂山城河邊的飛機起飛處,她靜靜地站在那里,目送著飛機遠去。
這是她與郭沫若的最后一別。
![]()
此時的郭沫若,已經與第二位夫人佐藤富子生下了5個孩子。回國后,他很快又與于立群同居,后來又生下6個孩子。算起來,郭沫若一共有11個孩子,張瓊華一個都沒有。
新中國成立后,土改運動讓張瓊華失去了收租的生活來源,她的經濟狀況一度非常困窘。
1951年起,郭沫若開始每月給她寄15元生活費,后來增加到30元。這份補助,一直持續到郭沫若去世。
1955年,張瓊華隨郭沫若的侄兒郭培謙一家遷居樂山城區,她住在婺嫣街的一間向陽房間里,窗明幾凈。雖然生活清貧,她總是把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
1963年,72歲的張瓊華決定去北京看郭沫若,她住在姨侄女家里,還聯系了郭沫若的秘書。
![]()
遺憾的是,郭沫若當時在外地,兩人沒能見面。秘書安排她在招待所住了幾天,陪她買了一些日常用品。
這是她此生離郭沫若最近的一次,卻依然沒能相見。
![]()
晚年的慰藉與離世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去世,消息傳到樂山,87歲的張瓊華哭了。她哭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這輩子再也等不到什么了。
郭沫若去世后,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決定繼續向張瓊華提供生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月100元,高于當時一般職工的月收入。這個決定,體現了國家對這位特殊老人的關懷。
![]()
1979年6月,郭沫若去世一周年,他的兩個女兒郭庶英和郭平英專程回到樂山,去看望張瓊華。
見面那一刻,兩個女兒熱情地拉著張瓊華的手,親切地喊她"張媽媽"。
那一聲"媽媽",讓張瓊華瞬間老淚縱橫,她拉著兩個女兒的手不肯撒手,仿佛要把這一生的母愛都傾注在這一刻。
終生沒有得到郭沫若認可的張瓊華,卻得到了他女兒們的認可和尊敬。郭庶英和郭平英后來經常照料張瓊華,幫她度過了一個安穩平和的晚年。
張瓊華的房間里,依然掛著郭沫若1938年前后的黑白照片。這張照片裝在一個不大的鏡框里,是她畢生最大的精神寄托。
![]()
她常常對來看望的親友說起郭沫若的近況,語氣中沒有怨恨,只有牽掛。有人問她為什么不離開郭家,她總是淡淡地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這是舊時代女子的執念,也是她對命運的妥協。
1980年6月,張瓊華在樂山安靜地離世,享年90歲。她走的時候很平靜,手里還握著郭沫若寫給她的那兩幅字。
68年的等待,終于結束了。
張瓊華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的婚姻悲劇。她是千千萬萬個包辦婚姻受害者中的一個,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叫"三從四德"。
她等的不僅僅是一個男人,更是一個時代對女性的承諾,可惜,這個承諾來得太晚。
![]()
當郭沫若在外面與佐藤富子、于立群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時,張瓊華在樂山的小屋里,守著一盞孤燈,守著一段空洞的婚姻,守著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她的堅守,是對舊制度的無聲控訴,她的悲劇,提醒我們珍惜今天女性擁有的自由選擇權。
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像張瓊華這樣的女性不在少數。她們被困在封建禮教的牢籠里,用一生的時間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春天。
今天,當我們享受著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的時候,應該記住張瓊華們的犧牲,,她們用自己的一生,為后來者鋪平了道路。
![]()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殘酷與溫情,總有人要為時代的進步付出代價,也總有人會因為這種代價而獲得自由。
張瓊華走了,帶著她68年的等待和遺憾,她的故事,應該被更多人記住。不是為了批判誰,而是為了提醒我們,自由從來都不是免費的。
參考資料:
《郭沫若與原配夫人張瓊華關系始末》- 中國作家協會(2022年8月24日)
《郭沫若與他的三位夫人》- 光明網書摘頻道(2009年11月1日)
《1979年郭沫若兩女兒回鄉,探望父親原配張瓊華》- 網易新聞(2024年8月3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