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整理了逄淑才先生收藏的部分老照片,這些照片源自上世紀70、80年代,這個年代也恰好是許多老青島人念念不忘的歲月。讓你不覺然間,就會隨著照片又回到那些舊日時光里。
那些經歷過的、熟悉的、看到過或是聽說過的、陌生的、改變的、消失的......在回望的那一刻,總會有那么一些場景,會讓我們感動或是激動,難過或是難忘。
![]()
1970年的匯泉廣場。1952年,匯泉跑馬場改為人民廣場,60年代曾被一度改名為東方紅廣場,并在廣場建成主席臺一座(1982年拆除),是當時青島市群眾性政治集會的主要廣場(市區北部分會場設在滄口廣場),后更名為匯泉廣場直至如今。
![]()
1972年,青島火車站前,歡迎西哈努克親王訪問青島時的場景。1972年8月13日,西哈努克偕夫人莫尼克一行29人,在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徐向前及中國駐柬大使康矛召等人的陪同下,由濟南乘專列抵達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訪問、休假。
![]()
70年代的棧橋上,看看燈柱上的時代標語。
![]()
70年代初中山公園大門前,兒童嬉水群雕還沒有修建。50年代,中山公園的正大門從岞山路延安一路交界改建到了現在位置,1972年再次改建后,成了照片中的樣子。
![]()
1976年9月18日,在匯泉廣場舉行的毛主席追悼大會,舉國同悲。
![]()
1978年,中山公園菊展。1977年恢復舉辦菊展后,一年一度直到現在,成為島城市民每到秋季的一種期盼與盛會。
![]()
1978年,青島市紅領巾衛生交通監督崗,少先隊員們在火車站廣場上進行宣傳活動。
![]()
70年代,青島國際海員俱樂部及周邊景象。當年的海員俱樂部領島城娛樂之先鋒,友誼商店是島城先富人群的購物天堂,海員劇場舞臺設備齊全、電影放映設備完善,大港客運站與國內多個港口有內海通航。這里曾經是島城西部最繁華熱鬧的地方。
![]()
70年代的四方海水浴場,1965年,位于湖島海濱的四方海水浴場(也叫第七海水浴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因四方區域內只有這一個海水浴場,所以夏天到這里下海娛樂、洗海澡的人非常多,是市民夏日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
1980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這是第二屆燈會,此后一年一度越辦越紅火,逐漸成為與春賞櫻、秋觀菊相媲美的又一大型游園活動,可以說青島人很少有沒逛過中山公園燈會的。
![]()
1980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大家仔細看一下照片中的兩座石獅子。60年代后期,天后宮的石獅子被移到了中山公園,安置在了不同的地方。燈會期間,被挪到了這里做了裝飾物。
![]()
80年代的貯水山公園大門。1956年,大廟山恢復綠地建成公園,定名為貯水山公園。1957年,在遼寧路入口建石質門垛。1986年7月更名貯水山兒童公園。2005年,遼寧路園門拆除。
![]()
80年代,青島朝城路小學的學生們在操場上做眼保健操。
![]()
1984年,第三個全民文明禮貌月,少先隊員走上街頭打掃衛生。
![]()
80年代初,小村莊大轉盤及周邊影像,那時還沒有四方利群,小村莊還是一大片平房。
![]()
80年代初,溫州路1號的四方旅社,1992年更名為四方大酒店。
![]()
80年代初,臺東一路與歷城路交界,臺東一路24號的臺東旅社。這里曾是東鎮有名的“明新池澡塘”,70年代改造為臺東旅社,全部接待外地旅客。其后又兩次改造,加蓋了兩層樓,改為臺東大酒店。
![]()
80年代,臺東一路和威海路交界。一排30路電車等待著綠燈通行,右側是臺東新華書店。
![]()
80年代,臺東一路和威海路交界,右側是已消失的人和路小學。
![]()
80年代的臺東三路。橫幅左側是臺東市場百貨商店大門入口,門洞左邊是臺東三路65號的青島服裝二廠第一門市部。服裝二廠在昆明路上,那里也有一家門市部。橫幅右側是百貨商店的食品部和家電部。
![]()
80年代的臺東一路遼寧路交界。左側一輛30路電車正從山口路拐出,電車左側是臺東郵局,右側第一棟平房是聚福樓大酒店山口路門市部,馬路對面是東鎮公交車站。
![]()
80年代的海泊橋。這里也是臺東區和四方區,威海路和人民路的交界位置。馬路上的自行車、公交車、小公共扎成堆,馬路異常擁擠。
![]()
80年代初的青島港客運站。右邊是海員劇場和海員俱樂部。1977年10月1日,新建的青島港客運站投入營運,開通青島至上海、廣州、大連等多條航線。此后數十年里,青島港客運站一直是旅客進出青島市的主要通道之一。
![]()
80年代,位于南海路8號的白浪花咖啡廳,1989年改名為白浪花活海鮮酒樓。這里是島城第一家引進并經營活海鮮的專業飯店,青島港上第一家有專用養殖池、經營自養活海鮮的飯店。1991年還與北京全聚德聯合,推出全聚德烤鴨。80年代中后期,白浪花舞廳同樣是紅極一時。
![]()
1985年的棧橋上。遠處的“灰大樓”、交際處等,均已成為了回憶。那時的中山路和棧橋就是相連的,那時候也沒有步行街,那時候中山路上還是綠樹成蔭......
![]()
80年代,棧橋廣場上的1號冷食攤。懷念那時候夏天街頭的冷食攤,一張大傘,一張長桌,冰糕、嶗山可樂、桔子汁、酸梅湯......,那是夏日里這座城市的標配。
![]()
80年代的太平路上。青島夏日里的最大特色,洗海澡去!騎著自行車的市民,住在海邊的優越感,可以穿著泳褲,帶著大保險圈,直奔海水浴場。
![]()
1983年,棧橋西側的第六海水浴場。六浴規模較小,沙灘臟亂,更衣室陳舊,來此游泳的多是周邊市民居多。直到1987年浴場大改造后,泳客才逐漸增多。
![]()
80年代的天后宮前。60年代中后期,天后宮廟會被禁止,正門院內成了市南區少年宮,西側門里是市南文化館(主要辦公在德縣路),東邊院子是青島廣告公司的木工車間,門前兩尊石獅子被運到了中山公園里。
![]()
80年代末,石老人全國青少年青島活動營地。當年同學聚會、單位團建,經常會選擇這里。營地里有漂亮的帳篷,香噴噴的燒烤,晚上還有篝火晚會,聚集著充滿活力的年輕人。
![]()
1988年,未開發前的石老人海水浴場。1985年石老人旅游開發區動工修建,1992年成為國家首批批準的旅游度假區。此后,石老人海水浴場、石老人觀光園等相繼進入開發建設。
![]()
80年代,春游嶗山,嶗山可樂、大饅頭。
讀者張利青留言:這張照片是我們25路第一屆團支部成員游嶗山的歡樂景頭,大饅頭就嶗山可樂快樂賽神仙。我那時也就是20歲,現如今成了60多歲的老太太了,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
80年代的中山公園,一位市民用推車推著老人和孩子前來賞櫻。藤編車載人載物都很方便,也曾是許多家庭的一大件。
![]()
80年代中山公園里的“大象滑梯”。這個大象形狀的石制滑梯,滑梯就是大象鼻子,因為距離很短,剛開始滑就到地面了,但受歡迎程度卻是很高,因為滑梯的進口是在大象的屁股上,我們都叫“拱大象腚眼”。
![]()
80年代,棧橋前的太平路上,交警正在現場教育一位自行車帶孩子的市民。
![]()
青島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先生
大青島的發展日新月異,城市巨大變遷的同時,也意味著許多曾經熟悉的建筑及景物的消失,隨之慢慢成為回憶。
讓我們將時針再次撥回到溫馨的70、80年代,每一張老照片的背后或許都有一個故事,都會牽動起一段難忘的回憶。喚起人們對過往時光的懷念,懷念那些年的靜好。
逄淑才先生收藏的島城各個時期的老照片,涵蓋了老青島的城市風光、人文風俗、家庭生活、市井百態以及行業風貌。收集梳理這些照片,就像拿著放大鏡在城市的歷史中漫步。這些老照片,也反映了那個時候老青島最普通的生活。
請繼續關注《70、80年代,重溫那些令你感動的青島記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