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標關注獵聘公眾號 探尋職場的另一種可能
前幾天刷抖音,一條熱評讓我愣了好久:“每天出公司門的那一刻,比發工資還開心;可第二天進電梯前,要深吸三口氣才敢按樓層。”
這條獲贊5.2 萬的留言,像根針戳中了無數職場人的痛點 ——我們和同事的緣分,好像總卡在 “不自在” 里。
有數據說,中國職場人每天和同事相處的時間平均是8.9 小時,比陪伴侶、陪孩子的時間加起來還多 1.8 倍。
說真的,把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光耗在辦公室里,和同事處得順不順心,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連晚上睡不睡得香都受影響。
![]()
“和同事相處,最忌諱的是什么?”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問了身邊5 位工齡超 10 年的職場前輩,從互聯網大廠到國企單位,答案挺有意思:
他們說:“別跟同事說太多家里事。” 我反問:“那他主動問我房貸多少、孩子在哪上學,怎么拒?”
他們說:“別站隊,誰的圈子都別進。” 我反問:“部門里就兩個小團體,吃飯都沒人帶我,怎么辦?”
他們說:“別隨便幫同事干活。” 我反問:“他說‘就五分鐘的事,你幫我弄下’,拒絕會不會太僵?”
職場里的同事關系,從來不是“好” 或 “不好” 這么簡單,更多是藏在細節里的 “分寸”。今天就聊聊那些容易踩雷的 “相處潛規則”,看看你中了幾條?
![]()
別掏心掏肺,同事≠朋友
《三十而已》里,鐘曉芹把同事當成“閨蜜”,吐槽領導偏心、吐槽客戶難纏,結果轉頭就被同事添油加醋傳到了領導耳朵里 —— 這段劇情播出時,彈幕里全是 “想起了當年的自己”。
還有人在豆瓣“職場小組” 里發帖:“跟同事吐槽加班太多,她轉頭就截圖發了工作群,說我‘消極怠工’”,底下幾百條回復全是類似的血淚史。
![]()
同事之間,保持“工作級” 的溝通就夠了:對接任務說清楚需求,合作項目講明白分工,沒必要把生活里的糟心事、心里的小委屈全倒出來。
心理學里的“安全距離理論” 其實早就說透了:同事關系的最佳狀態是 “25℃常溫”—— 不冷到沒法協作,也不熱到失去邊界。
你要記得:職場是用來創造價值的,不是給你提供“情緒垃圾桶” 的。你跟同事說 “婆婆難相處”,人家表面點頭說 “太不容易了”,背后可能會跟別人笑 “她家事兒真多”;你跟同事說 “想跳槽”,說不定第二天領導就找你 “談心” 了。
![]()
別搞小圈子,“抱團” 只會更孤立
《理想之城》里,建筑公司的“成本部小團體” 和 “市場部小團體” 互相看不順眼:你搶我的項目資源,我卡你的報銷流程,最后鬧到總部派人來整頓,兩個圈子的核心成員全被調崗,反倒是平時不站隊的新人坐享了晉升機會。
現實里的職場小圈子,比劇里更隱蔽:可能是“每天一起喝奶茶的三人組”,可能是 “周末約著打麻將的老員工團”,表面上 “親如一家”,實際上藏著不少小心思。
![]()
你以為進了圈子就有“靠山”,其實是把自己放進了 “對立面”:圈外人會覺得你 “排外”,領導會覺得你 “心思不在工作上,專搞人際關系”。
更麻煩的是,只要你跟某個圈子綁在一起,圈子里人的敵人,自然就成了你的敵人;可圈子里人的朋友,未必會把你當朋友。
工作已經夠累了,沒必要在辦公室演“宮斗劇”——與其花時間琢磨 “跟誰一伙”,不如把精力放在 “把事做好” 上,畢竟靠譜的能力,才是最穩的 “靠山”。
![]()
別插手同事的工作,“好心” 可能變 “背鍋”
《平凡的榮耀》里,實習生孫弈秋看到同事的報表算錯了,沒打招呼就幫著改了,結果同事提交時沒檢查,被領導發現“數據邏輯不對”,同事轉頭就說 “是孫弈秋改亂了我的表”,最后孫弈秋寫了檢討才了事。
我之前在廣告公司待過,團隊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碰別人的電腦,不改別人的方案”。不是大家冷漠,是吃過太多 “好心辦壞事” 的虧。
![]()
有人幫同事改 PPT 版式,結果同事忘了改回原版本,客戶不滿意,責任全推給 “改版式的人”;有人幫同事核對文案錯別字,結果漏看了一個關鍵數據,最后背鍋的還是 “幫忙的人”。
職場里的每一份工作,都有明確的“責任人”—— 你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本分;插手別人的事,哪怕是 “善意指導”,也可能變成 “越界”。
如果同事真的需要幫忙,記得先問一句:“你需要我幫你看看嗎?”,得到明確同意再動手,而且要留下 “我只是提了建議,最終還是你定” 的證據,別讓自己成了 “背鍋俠”。
![]()
私下是朋友,上班就得是“同事”
《都挺好》里,蘇明玉和老同事柳青私下里是能一起喝酒吐槽的兄弟,但在公司里,蘇明玉從不因為私交放松要求:柳青的團隊沒完成業績,蘇明玉該扣獎金就扣獎金;柳青想走“后門” 拿項目,蘇明玉直接拒絕:“公事公辦,別拿朋友關系說事兒。”
我身邊也有過反面例子:朋友小林和發小合伙開了設計工作室,平時私下里“哥倆好”,上班時也沒個分寸 —— 發小經常遲到早退,小林不好意思說;發小報銷時多填了費用,小林不好意思拒,最后兩人因為 “到底誰在吃虧” 吵翻,工作室散了,朋友也做不成了。
![]()
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叫“關系認知錯位”:你把 “私人友情” 帶進了 “職場關系”,既模糊了工作的邊界,也透支了朋友的信任。
哪怕你和同事私下里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只要到了辦公室,就得拎清楚:談工作時,只講 “需求” 和 “結果”,別提 “咱們這么多年朋友”;遇到分歧時,只說 “工作邏輯”,別扯 “你是不是不把我當朋友”。守住 “公事歸公事,私事歸私事” 的線,友情和工作才能都保住。
![]()
職場同事社交的底層邏輯:守好邊界,才是雙贏
現在的Z 世代總說 “要整頓職場”,可真正聰明的職場人,不是 “打破規則”,而是 “看懂規則”——職場關系的本質,從來不是 “交朋友”,而是 “價值交換”:你有能力幫同事解決問題,同事也能幫你推進工作,這才是健康的相處模式。
最安全的同事關系,其實是“弱連接”:不用每天聊家常,不用周末約聚會,但需要協作時能高效配合,遇到問題時能理性溝通。
就像《長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悟出來的道理:“和光同塵,雨露均沾”—— 不刻意親近誰,不刻意疏遠誰,保持平和的距離,反而能走得更穩。
這不是“世故”,而是對人性的清醒認知:職場里沒有永遠的 “好朋友”,也沒有永遠的 “敵人”,只有永遠的 “工作關系”。
你不需要學會 “怎么討好同事”,只需要學會 “怎么在復雜關系里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越界、不掏心、不站隊,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丨獵霸編輯部
想從行業頂層視角讀懂 AI?硅谷傳奇投資人里德?霍夫曼的《AI 賦能》,絕對是智能時代的 “破局密鑰”。
不同于普通技術科普,霍夫曼以多年科技投資與創業經驗為基,跳出理論框架,聚焦 AI 落地的核心邏輯。書中用通俗語言拆解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關鍵技術,更結合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的實戰案例,清晰呈現零售降本、工廠提質、個人提效的具體路徑,方法論可直接復用。
同時,他還前瞻性剖析 AI 對職業、商業的重構,為職場人指明轉型方向,給管理者提供戰略參考。這本兼具硅谷視野與實用價值的書,能幫你精準抓住 AI 時代的機遇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