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說鄭板橋的題字全文是:“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難得糊涂” 四個字常被人掛在嘴邊,甚至很多人掛在墻上,似乎是當作了自己的處世哲學。
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周圍,不難發現,大部分的人并沒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人從小到大,不論遇到什么事,通常都是人云亦云,或者只是從實用和利己的角度出發。
細究之下,不難發現,許多人所謂的“糊涂”,不過是放棄獨立思考的借口罷了。
![]()
現實中,這些人面對社會中的種種思潮、觀念,只會隨波逐流。他們通常是把別人的觀點,特別是某些貌似“權威”或“流行”的觀點當作自己的觀點,把社會中存在的慣性視為天然的、需要遵守的法則,一輩子從未構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三觀,只不過是在一團團漿糊中自得其樂。
這很正常。
究其根本,或許是源于深藏在人性中的對于生存的恐懼,特別是對個體安全感的本能欲望。比如在群體中,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就會因為集體的存在而產生安全感。
回顧歷史,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總有少數人拒絕在潮流中沉淪。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往往是孤獨的逆行者。
蘇格拉底在雅典的街頭追問“何為正義”,并以生命為代價對抗群體的愚昧,體現了他對真理和正義的執著追求,以及對雅典法律的尊重和維護。他的這種精神和行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救救孩子!”
他在鐵屋里的那一聲“救救孩子”的吶喊,用鋒利的文字撕開麻木的偽裝。
![]()
思想家的偉大,不僅在于擁有獨立的靈魂,更在于他們能將個體的覺醒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他們不會在乎旁人的誤解和世俗的偏見,因為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獨立思考是一種覺醒,這種覺醒使得思想家們能夠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尊重知識但不迷信知識。
一個人首先應該是他自己,其次才是群體的一員,獨立的個人比較容易主宰自己行為,他的基本特征就是獨立思考。而群體缺乏這種能力,烏合之眾的特征就是不思考,容易被人帶節奏,甚至無意識的去作惡。
雖然,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時代的思想家,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放棄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特別是在邏輯思維或批判性思維基礎上的獨立思考,是一個人內心靈魂的覺醒。
也正因如此,人類社會的知識才有更新,科學才有進步,文明才有發展。
今天,獨立思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泛群體時代”,一個網絡時代,人人可說話的時代,盡管有些話不能公開地說。
可怕的是,從古至今,獨立思考者往往是少數派,劣質信息泛濫也就必然成為現實。
朝生夕死的網絡熱點,此起彼伏的網絡暴力,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不被碎片化的觀點牽著走;在眾說紛紜的路口保持清醒,敢于用理性的標尺衡量是非。
![]()
或許我們無法成為引領潮流的人,但至少可以努力成為不迷失方向的孤舟。
畢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獨立思考時,社會的潮流才能朝著更光明的方向奔涌。
難得糊涂,可以休矣。
至少不要把它當作放棄獨立思考的一個借口。
比如:
當你批評奶粉、嬰兒尿不濕漲價的時候,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批評過水、電、燃氣等等的不合理漲價?
當你因為過去的侵略戰爭義憤填膺的時候,思考一下自己對于當前正在發生的侵略戰爭是否有過憤怒 ?
當你看到那些交了數十年公糧卻只能每月領到一兩百塊養老金的老農民,你是否對那些思想、制度產生過懷疑?
上面幾個問題,如果回答都是否,那么,這種人不是“難得糊涂”,而是典型的“真的糊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