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暑期檔,當《聊齋·蘭若寺》中的古琴聲響起,開啟了“后哪吒國漫時代”,屬于國漫崛起的“動畫的夏天”來臨——我們看到中國動漫正站在一個奇妙的歷史節點上,而暑期檔四部動畫如同四座里程碑,鐫刻著中國動漫從模仿到超越、從蟄伏到騰飛的征程。
![]()
《聊齋·蘭若寺》延續著電影廠牌的精工傳統,《浪浪山小妖》承載著老廠的涅槃之火,《羅小黑戰紀2》見證著民間創作的破土而出,《非人哉:限時玩家》則標注著互聯網時代的破圈奇跡。這四部作品也恰如四把鑰匙,共同開啟了中國動漫產業近十年的成長密碼。
電影工業化模式
彩條屋與追光的產業升級之路
2013年,追光動畫在懷柔影視基地成立時,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做中國版的Pixar。那時《瘋狂原始人》正在中國狂攬近3億票房,迪士尼的公主們占據著孩子們的書包,中國動畫電影市場被進口片瓜分了近七成份額。三年后,追光創始人王微帶著從土豆網卸任的銳氣,用《小門神》打響第一槍——為還原片中的江南古鎮,創作人員的足跡遍布南潯、同里、周莊,歷時29個月完成,換來6000萬票房。
![]()
同樣2015年10月,在彩條屋影業成立的發布會上,光線傳媒CEO王長田也曾高調表示“我的夢想是擁有一個中國皮克斯集團,占據中國最好的動漫內容的半壁江山”。其首部動畫便是孵化當年被譽為“中國動漫希望”的短片《大魚海棠》,拿下5億多票房——而這部電影從短片到樣片,再到最后的長片一共花了12年,在電影發布會上,導演表示當時創作時,“中國已經超過30年沒有讓我們滿意的動畫電影了”。
![]()
后來的故事,大多觀眾都知曉了——《白蛇:緣起》用極致的畫面與唯美的傳說,在追光一路失意中,終于敲開了市場的閘門,這部成本8000萬的動畫最終收獲4.69億票房。2023年《長安三萬里》上映時,經歷十年沉淀的追光已經不必再仰望好萊塢。而彩條屋則一路靠著精品樹立了品牌知名度,從《哪吒之魔童降世》系列登頂起,它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動畫廠牌,而是代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巔峰。
![]()
可以說,追光與彩條屋的崛起,本質是電影工業化思維的勝利。它們將迪士尼、皮克斯的制片管理體系本土化,以高投入、長周期換取技術沉淀。一方面堅持用原創故事,積累廠牌認知度,打造全新動畫IP;另一方面扎根中國傳統文化敘事,通過想象力釋放呈現現代化表達,打造獨有的“東方美學+現代價值觀”。
上美影的涅槃
老字號與年輕血液的化學反應
《浪浪山小妖怪》中那個提著燈籠踽踽獨行的小妖怪,恰似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命運縮影——曾經創造《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輝煌的“國家隊”,在市場化浪潮中一度迷失,直到《中國奇譚》的成功,終于找準屬于它的正確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在中國動畫的百年長卷中,上美影的沉浮堪稱一部濃縮的產業史詩。從1960年代的全球驚艷,到2025年票房飄紅,這家老牌制片廠的興衰軌跡,折射出中國動畫從藝術探索到商業轉型的完整歷程。
![]()
上美影的黃金時代始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媽媽》,這部水墨動畫以齊白石的魚蝦為原型,讓世界驚嘆“中國畫能動起來”。隨后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將中國動畫推向巔峰,被國際譽為“中國學派”。然而,90年代的市場化浪潮中,好萊塢動畫、日本動漫席卷中國,上美影陷入創作困境,甚至一度向好萊塢“取經”,在1999年砸下重金拍攝了動畫巨制《寶蓮燈》,卻因技術落后、效果未達預期。第一次嘗試商業動畫失敗后,上美影人才流失嚴重,一度消失在大眾視野。
![]()
讓其“王者歸來”的是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這部動畫短片集以豆瓣8.7分的高口碑重現“中國學派”榮光,讓上美影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動畫的出路不在模仿,而在創新。《小妖怪的夏天》以“打工人”視角重構《西游記》,水墨畫風與職場寓言碰撞出強烈共鳴;《鵝鵝鵝》則用留白敘事演繹古典志怪,讓觀眾在虛實之間體味東方哲學。這些作品的成功證明,傳統美學與現代敘事的結合,才是中國動畫的獨特競爭力。
![]()
電影版《浪浪山小妖怪》成功延續了IP的核心價值:國風美學+當代痛感。影片以宣紙質感的水墨背景和敦煌壁畫般的瑰麗色彩,構建出一個極具東方意境的“浪浪山”世界;而小豬妖遭遇的職場困境——考編失利、上司刁難等情節,則巧妙映射了當下年輕人的現實焦慮。這種藝術表達與時代痛點的結合,在影片營銷中也得到延續——“還是沒有名字的”首映禮,恰恰呼應了片中“小人物也能閃耀”的主題內核。當觀眾為片中“打工人”的橋段會心一笑時,那個曾經視商業化為洪水猛獸的上美影,已經學會了輕松地在“藝術殿堂”與“大眾市場”之間走鋼絲。
“野生動畫”玩家成熟模式
從“為愛發電”到“自成江湖”
而在主流視野之外,一群“野生動畫人”正在改寫行業規則。2011年,導演木頭帶領僅有的三人團隊,在杭州出租屋里上傳《羅小黑戰紀》第一集時,成本3000元,成品五分鐘。更新頻率慢到粉絲調侃“有生之年系列”。但就是這樣一部“簡陋”的作品,在B站積累了7.5億播放量,彈幕里“催更”的留言從2012年刷到2020年,有人從初中生追到研究生,留言說“小黑的成長就是我的青春”——它證明了中國動畫最珍貴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
![]()
《羅小黑戰紀》的發展軌跡展現了中國動畫人的強大生命力。導演木頭最初僅靠一人一貓的微博連載積累粉絲,歷經12年斷更、眾籌劇場版、融創投資注入,最終形成涵蓋動畫、漫畫、衍生品的IP矩陣。尤其是其番劇播出時,正值“阿貍”“兔斯基”等表情包走紅網絡,羅小黑表情包順勢誕生,收獲了遠超預期的傳播效果。至今,“羅小黑”系列表情仍穩居微信日常使用TOP榜單。與《羅小黑戰紀》相似的還有《霧山五行》,《霧山五行》導演林魂堅持手繪風格,雖然制作周期長達7年,但獨特的潑墨打戲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
這類動畫團隊的珍貴之處在于原生創意。早期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作者性:《羅小黑戰記》的治愈系分鏡源于對手繪的執念,這也是為什么《羅小黑戰記》“年更”,以及電影版第二部歷時超五年才制作完成的緣由,同樣《霧山五行》導演林魂一人包攬編劇、分鏡、配音,甚至主題曲演唱。他們最初靠“用愛發電”存活,在社群經濟的反哺下逐漸規范化,并抓住時代機遇,擴升IP影響力,最終實現動畫產業化、體系化的蛻變。
![]()
而在其過程中,“野生動畫人”面臨的除了來自創作的“產能不足”“資源限制”等問題,更多的時候也要學會如何平衡創作自由與商業訴求,成功者如《刺客伍六七》通過國際化發行打開局面,失敗者如《星游記》則因版權糾紛沉寂多年。羅小黑IP的穩健擴張,證明了中國動畫人完全有能力,以令人驚嘆的生存智慧將“私人表達”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如今《羅小黑戰紀2》的優異口碑與不斷攀升的票房,正是對這份堅持的最好回報。
條漫→泡面番→大電影
互聯網時代的“破圈進化論”
十年前,動漫畫手一汪空氣在微博發布《非人哉》第一組四格漫畫時,只是想“給神仙們安排點現代煩惱”。她不會想到五年后,哪吒玩電競會成為讀者津津樂道的畫面,觀音大士會因為會帶孩子和高顏值屬性成為全民男神——就在這五年間,微博受眾呈矩陣擴張、微信公眾號興起,條漫四格成為這個時代最潮的動漫連載呈現,碎片化閱讀開始成為大眾的習慣。
![]()
不同于日美傳統的漫畫創作,條漫風格更傾向于早期四格漫畫的進階,互聯網基因賦予此類作品獨特的競爭優勢,其背后的創作邏輯也顛覆了常規的漫畫連載:人設先于劇情,段子重于劇情,數據指導創作,整體創作以適配手機閱讀為先,輕松拿捏Z世代的習慣與審美,也讓整個行業意識到,新一代的動漫讀者早已在短平快的閱讀和互動性的彈幕中完成了“基因突變”。
![]()
2018年《非人哉》泡面番上線,每集3分鐘的時長精準擊中了通勤族的碎片時間。當精衛填海填的是小區泳池,當敖烈喝奶茶醉倒在便利店,這些魔性設定讓“神仙打工”的梗火出圈——就像當年《貓和老鼠》用無厘頭的笑點征服全球觀眾,《非人哉》用互聯網時代的敘事邏輯,讓古老神話煥發新生。十年后,《非人哉》第一部大電影《非人哉:限時玩家》在暑期檔上映,終于完成了從漫畫到番劇,從番劇到電影的IP完整鏈條開發。
![]()
《非人哉》并非第一部完成“條漫→番劇→電影”三級跳的動畫,前有《十萬個冷笑話》搞怪經典角色人物,大電影票房破億;后有《快把我哥帶走》僅憑借一對爆笑兄妹的日常,迅速從條漫進階為真人大電影,拿下3.75億電影票房。而他們在升格為電影的時候,都面臨著如何保留原作“輕量感”而不顯單薄的挑戰——這或許解釋了為何《非人哉》選擇“限時游戲”這類高概念框架來填充大電影體量。
![]()
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孤注一擲讓眾多動漫從業者看到了行業的希望;站在2025年的十年節點回望,中國動漫的崛起故事里沒有天降奇跡,只有無數個“破壁時刻”的累積:是追光動畫在一次次票房魔咒中的堅持“再拍一部”;是上美影老畫師們面對年輕導演創意時的包容微笑,是木頭在出租屋里堅持更新的日日夜夜;也是地鐵上捧著手機為每一次條漫更新、泡面番上新點贊的國創動漫迷們……當國漫崛起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切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現實,不如現在就買張票,去看看今夏的屬于中國自己的動畫電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