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朋友發朋友圈,說自己給父母買了臺智能按摩椅,還寫了一句“愿爸媽健康長壽”。點贊的人一堆,評論全在夸她孝順。
可我知道,她已經連續三年沒回老家過年了,平時也很少給父母打電話,連視頻都是父母發過來,她看見了也經常回一句“媽我正忙,下次聊”。看著她發的那條朋友圈,我腦子里就冒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孝順,真的是孝順嗎?
在我們這代人身上,正在悄悄流行一種很隱蔽、甚至帶點“高級偽裝”的“偽孝順”:它不大吼大叫、不冷嘲熱諷,不會像老電影里那樣撕破臉,但它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消耗父母的心。尤其是這3種“新型不孝”正悄悄蔓延,比啃老還傷父母心。
![]()
一、“只寄錢,不見人”
很多人覺得,只要按時給爸媽打錢,就是孝順的標配。工資到賬的那天,先轉賬回家,數字看起來挺暖心,可是父母真正渴望的,不是銀行卡上那幾個冰冷的數字。
我見過一個小伙子,每月給家里打三千塊,還告訴別人“我對父母沒得說”。可他一年回家一次,還是為了參加親戚婚禮順便回去吃頓飯。電話?更是稀罕得跟彗星出現差不多,三分鐘以內結束。
可你知道嗎?你不在的那些日子,父母會端著飯碗,一邊看著電視,一邊默默盯著門口,好像你隨時會推門進來;
你生日那天,他們會偷偷買個小蛋糕,插上蠟燭,然后吹掉,假裝是你吹的;
下雨天,他們會看看窗外,再看看手機通訊錄,猶豫著要不要打電話提醒你帶傘,但又怕你嫌啰嗦。
錢能讓父母日子不難過,但見不到你,他們心里肯定會覺得空落落的。
說實話,這種“空”不是快遞一臺按摩椅就能填滿的。
二、“把父母當保姆”
這幾年最常見的畫面是什么?
年輕人上班打卡,孩子早上是爸媽送,晚上也是爸媽接;
三餐有人做,地有人拖,孩子有人看,生活看似井井有條,可幕后導演,全是父母。
同事莉莉家的寶寶一出生,莉莉就把娃送去鄉下讓老人帶。老人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先煮粥,再洗小衣服,抱著孩子哄睡到手酸,晚上還得幫她熬夜照顧發燒的孫子。她呢?發個微信:“媽,今晚少放鹽,你上周末做的菜我都吃不下。”說得理直氣壯,好像父母天生就應該伺候孩子、伺候孫子。
![]()
父母不是“全自動生活機器”,他們的腰會疼,眼睛會花,晚上睡不好第二天也會犯困。
你嫌他們動作慢、做事不完美,可你忘了,他們已經用盡全力在幫你扛生活的重。
幫你帶孩子是愛,不幫也是情理之中。可一旦你把這份愛當作義務,那就不只是“麻木”了,而是對他們感情的消耗。
三、“啃老啃到心安理得”
房價高、壓力大,這是事實,可事實不能成為啃老到理直氣壯的理由。
有不少子女買房的首付是父母賣掉老家房子湊的,婚禮的錢也是父母出的。嘴上說“以后一定孝順你們”,結果以后每個月還要父母補貼兩千生活費。最可氣的是父母一旦拒絕,子女居然還抱怨:“你們不支持我,我怎么撐得下去?”
這種“啃”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經濟,而是心理。
它讓一個成年人失去了獨立的底氣,把父母的付出當成永遠的退路,甚至覺得父母沒給夠是他們的錯。
父母愛你,所以愿意幫你,但他們也有生活、有老年的不安和焦慮。你一味索取,就是在掏空他們的安全感。
![]()
辣媽語錄:
我們都知道,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大家都不容易。
我們這一代人很少會像過去那樣當面頂撞父母,可是,“不吵不鬧”并不代表真的孝順。那些不經意間的忽視、理所當然的依賴、把陪伴換成轉賬的習慣,其實都在一點一點蠶食父母的心。
父母老得比我們想象中快,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你是核心。他們的快樂也很簡單,簡單到一個電話、一頓家常飯、一次陪他們散步,就能讓他們笑得像個孩子。
孝順不是一筆轉賬,也不是一臺禮物,而是用時間、用心意去回應他們的愛,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