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點奶茶時,菜單上悄悄多了一欄:經典咖啡、奶咖、果咖……
![]()
這是什么情況?為什么奶茶店紛紛賣咖啡了?
有人說奶茶店在“不務正業”,但這其實并不是老板們一拍腦袋的決定。背后,是一場正在發生的、轟轟烈烈的“飲品大戰”。
![]()
為什么奶茶店也要“卷”咖啡?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很簡單粗暴的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生意不好做了,但是機會又太多了。
![]()
在過去的幾年里,奶茶賽道已經卷到不能再卷了,各大熱門品牌的產品也越來越像,同樣地,上新速度也越來越快。
![]()
而在另一邊,咖啡市場正在以驚人速度爆發。據統計,中國人平均一年要喝掉近17杯咖啡,而在七八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現在的一半。
![]()
而對于奶茶店來說,賣咖啡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
1.客戶高度重合:都是年輕人,想喝奶茶是精神慰藉,但是咖啡提神卻又是現實需求;
![]()
2.成本幾乎不增加:現在只要設備稍作升級就能制作咖啡,店員也只要培訓一下就能上手;
![]()
3.增收明顯:有奶茶店靠咖啡產品線,一個門店一年多賺十多萬!
![]()
咖啡與奶茶:從“替代”到“互補”
可能你會覺得,咖啡和奶茶不是競爭關系嗎?
但是,精明的商家們卻發現:奶咖組合,才是王道。
![]()
可以想象一下:
早晨上班,來杯美式提神(如果是冰美式還能消一下熬夜的腫);
![]()
下午茶時間,來杯茉莉拿鐵,清爽又貼心;
![]()
周末逛街,可能還順手來杯珍珠奶茶~
![]()
場景不同,需求也不同。一個門店同時供應奶茶和咖啡,相當于牢牢“鎖住了”消費者全天候的飲品需求。
![]()
中國咖啡市場:靠什么實現“狂飆”?
不管你有沒有發現,咖啡身上“小眾”、“高端”的標簽都早已被撕掉,而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日常。
![]()
推動這一變化的,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價格打下來了!“9.9元一杯”不香嗎?
這當然要感謝瑞幸、庫迪掀起的“9.9元價格戰”,甚至飲品大佬蜜雪冰城也推出了“5-6元的美式”,這些徹底改變了市場對咖啡的認知。
![]()
但要注意的是,這并不只是補貼戰,更是供應鏈的終極比拼。大規模采購咖啡(薄利多銷)、云南咖啡豆崛起,才讓“好喝不貴”成為可能。
![]()
3.咖啡“奶茶化”:不喜歡苦?那就變甜吧!
很多人排斥咖啡是因為它“苦”,奶茶店就推出了“甜”咖啡,而且還是創意“甜”咖啡,比如生椰拿鐵、玫瓏燕麥拿鐵、山茶花Dirty……
![]()
這些爆款其實更像“能提神的飲料”。它們吸引了大批原本不喝咖啡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用戶。
![]()
3.咖啡正在“下沉”
和過去一二線城市的咖啡店不同,現在三四線小城、縣城甚至鄉鎮,咖啡店越開越多。
![]()
小鎮青年或許不需要咖啡因,但他們喜歡咖啡帶來的“氛圍感”和“新生活方式”。
![]()
未來,咖啡市場會如何?
1.地域化+文化化
咖啡不再只是美式意式,而是融入本地特色:比如“昆明玫瑰咖啡”“成都椒麻拿鐵”,甚至“潮汕單樅咖啡”。
![]()
“咖旅融合”也成為新玩法——比如去云南咖啡莊園打卡研學。
![]()
2.平價≠廉價,消費者開始追求“性價比”
無論如何, 價格戰不會永遠打下去,最終大家還是會回歸品質。
![]()
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保證豆子好、牛奶好、口感好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
3.空間體驗重新變得重要
當咖啡成為日常,人們又開始追求“第三空間”——舒服的座位、適合聊天辦公的環境、有特色的裝修……環境體驗,將成為下一個競爭焦點。
![]()
最后總結一下:
奶茶店賣咖啡,不是跟風,而是看清趨勢之后的“聰明決策”:
1.用已有門店低成本試水;
2.覆蓋更廣的消費場景;
3.抓住咖啡大眾化的時代紅利。
![]()
而中國咖啡市場的未來,絕不會止于“9.9元”。
![]()
它將會更豐富、更本土、更有層次——
也許有一天,你將會在一家由奶茶品牌開的、但極具設計感的本真咖啡館里,品嘗一杯“西湖龍井拿鐵”。
![]()
你對于奶茶店咖啡有什么看法呢?
你最近都喝過怎樣的咖啡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