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的浪潮里,武人和醫者的身影常常交織在一起。鏢局護送的,不只是貨物與銀兩,也是江湖上的信譽與血脈里的武藝。而在這條南北往來的古道上,有一個名字被后世的武醫傳承者不斷提起——耿德海。
![]()
鏢師的另一副行囊
耿德海,晚清名鏢師,曾在李鴻章的幕府任職。他不僅以行鏢穩健、武技高強著稱,更因為醫武雙全而在江湖中享有聲譽。
![]()
在那條從北京通往嶺南的漫長驛道上,鏢師們隨身所帶的不僅是長刀鐵槍,也有布包、草藥。耿德海習慣在行鏢途中隨身帶一包中藥外洗方——其中多為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品。每當夜宿客棧,他會用熱水煎煮,將藥汁倒入木盆中,浸洗酸痛的雙腿與臂膀。
“白天打拳,晚上養身。”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同行的鏢師后來回憶,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調養,讓他在長期奔波與搏斗中,仍能保持身手敏捷。
醫武同源的傳統
耿德海的身影,不是孤立的。自古以來,江湖行走的武人,常常兼通醫道。原因并不復雜:武人難免跌打損傷,若不懂得自療與調養,難以持久。于是,武術與醫術在漫長的實踐中自然交融。
嶺南地區尤為典型。跌打損傷藥、草藥洗方、推拿正骨,這些方法在拳館和鏢局中一代代傳承。蔡李佛一脈,自譚三開宗立派以來,不僅講究拳術的剛猛,也格外注重傷科與養生。
據口述傳承記載,譚三的弟子李堯山在師承過程中,曾得耿德海親授。耿德海不僅傳授他技擊之道,更強調醫武結合的理念。這一理念在傳入嶺南后,與當地豐富的中草藥經驗相融合,逐漸孕育出具有鮮明特色的“蔡李佛武醫”體系。
從北方鏢局到嶺南拳館
十九世紀中葉,隨著廣州十三行的對外開放,嶺南成為中外貿易匯聚之地。南北商貿通道的暢通,也讓鏢師與拳師的交流更加頻繁。耿德海這樣的北方武醫人物,其經驗與醫術,通過徒弟與同門,傳入嶺南。
廣州,不僅是商貿的都會,也是醫學的重鎮。越秀一帶云集的醫館與藥鋪,為武醫的發展提供了土壤。蔡李佛武醫在這里逐漸吸收北方經驗,同時又與嶺南中醫世家的外治法結合,形成了一套既能正骨療傷,又能調理臟腑的完整體系。
一個傳統的回聲
今天,嶺南街巷里依然可以見到武館與醫館并立的景象。推門而入,藥香與拳聲交織。人們或許難以想象,這種“武醫同堂”的傳統,曾經和南北鏢師的奔走、與一包包草藥洗方有著直接關聯。
耿德海的名字,并未在正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蔡李佛的傳承譜系里,他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精神:武與醫并不是兩個世界,而是同一條路上的雙翼。
這條路,從北方的鏢局,延伸到嶺南的拳館,再傳承到今天峣華堂的社區與康養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