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代打工人自嘲“牛馬”,上班996任勞任怨,連司馬遷都自稱“太史公牛馬走”,那么同為六畜之一,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豬,為何在古今社畜界都缺席了?豬真的是又懶又蠢,不配和加班牛馬為伍嗎?
![]()
今天,我們就結合“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展出的與豬相關文物,聊一聊這位二師兄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沉浮······

從史前野獸到神壇一哥

提到豬,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其食用價值。其實,早在幾千年前,豬就已經開始為人類提供“情緒價值”(豬神崇拜)。大家熟悉的浪浪山小豬妖,從外貌特征看,原型是野豬,而人類的豬神信仰起初也與野豬有關。
![]()
在地球生命演化進程中,當智人剛剛踏上文明征程,家豬的先祖野豬已經在地球上狂飆了超過3500萬年,這些戰力強悍、繁殖力高的偶蹄目動物遍布歐亞大陸,盡管如此,卻依然未能逃脫被人類主宰的命運 —— 成為原始社會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人類的狩獵行為解決了生存需要,也奠定了野豬馴化基礎。當野豬被逐步馴化為家豬,人類因此受益無窮,豬肉可以食用,豬糞反哺農業耕作,加之人類對自然之力充滿敬意,于是逐漸產生了豬神信仰。
小豬妖費盡心思連考三年,都沒能考上大王洞編制。歷史上,豬在神壇的進階之路相對順遂很多。在民間傳說(尤其是《西游記》影響下),豬生肖常被視為十二生肖中唯一具有人幻化背景的形象(豬八戒)。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信仰中,豬具有極高的神圣性。以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為典型代表,其造型融合了豬首(或熊首)與蜷曲龍身,是當時社會最高等級的祭祀重器和精神信仰的核心象征,反映了先民對祖先神靈、宇宙力量或溝通天地的崇拜。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神話學家葉舒憲認為,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首、玉豬龍等文物表明,豬與熊、鹿等動物一樣,是構成中國史前神龍想象的重要原型之一。
![]()
牛河梁遺址出土
玉豬龍(圖)
翁特牛旗出土
卷體玉龍(圖)
![]()
豬是掌管多項職能的神。豬被稱為“烏金”,與同樣在烏云當中出現的閃電結合成為雷神。因體肥喜水,傳說能拱土為堤,也被奉為水神。因為豬肉豐、多產,還被尊為豐產之神、財福之神。
豬被視為漢王朝的保護神。漢代崇豬最典型的就是創制神話?劉邦自稱擁有龍即(豬)的血統。除了烏金外,豬在不同的時期積累了諸多別稱,如豕、豚(小豬)、彘、糟糠氏、剛鬣等。漢代人經常用“豬”取名,漢武帝原名“彘 ”,七歲以后才改名“徹”。《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中記載有侯者叫“靖侯劉狗彘”。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王莽為抵御匈奴族侵擾,也曾組建了一支名為“豬突豨勇”的軍隊,意圖通過取名獲得劉氏祖宗的庇佑。好笑的是?劉家豢養的豬神只蔭庇劉氏?并沒有罩著王氏。

豬肥家潤:嶺南人的理想生活

![]()
你聽說過牧羊人、牧馬人,但不一定聽說過牧豬人(牧豬者)。牲畜飼養方式分圈養和人工放牧兩種。兩漢時期,牧豬是養豬業的一種主要飼養方式,到了魏晉南北朝,養豬方法又有了改進,從放牧為主變成了放牧與圈養相結合的方式。在糧食生產技術不高的古代社會,牧豬人將豬趕到水源充沛、草料豐美的海邊、沼澤地或其他無法耕作的土地上自由放牧,大自然的饋贈為豬提供了天然食材,也降低了糧食養殖成本。
兩漢時期,養豬業高度發展,養豬風氣自上而下遍及社會各階層,皇家設有專門的養豬場所,一般貴族、地方豪強也熱衷于養豬,且規模巨大,一個專門的養殖場是一筆很大的產業,價值可達百萬錢。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馬后有5個兄弟,他們都經營養豬業。當時莊園經濟盛行,莊園主養的豬動輒幾百頭,還會安排專人負責放牧。莊園里的農奴要飼養豬幼崽,同時也要完成牧豬任務。
![]()
東漢樓閣式陶屋
陶屋后院設有豬圈,產生的豬糞用于積肥。
牧豬人除了農奴這類長期傭工,也包括書生之類的短期傭工。兩漢時期,書生們之所以會把牧豬當作一種勤工儉學方式,是因為野外牧豬并不需要技術成本,也沒有體力限制,時間寬松自由,可以邊牧豬邊學習。當然,一旦有其它生存方式,或取得入仕機會,書生們會馬上舍棄牧豬生活。在基層基層農戶家庭,養四五只豬是一般農民家庭能忙得過來的數目,老人、小孩也會參與到牧豬活動中。牧豬現象的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養豬業的盛況。
![]()
東漢曲尺式陶屋
![]()
后院的豬
豬被視為家庭的重要財富。漢初,有人估算出一個農戶家庭的全部生產收入中有20%來自于六畜飼養。在漢代,一只羊可以賣到900至1000錢,豬的價格可能與羊差不多,相當于一個勞力一個月的法定工錢,可見養豬確實可以賣個好價錢。班固在《漢書·貨殖傳》談到寡婦清時也說“澤中千足彘 ”“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又說“屠牛羊彘千皮 ”“羊彘千雙 ”“亦比千乘之家 ”。在“祭神如神在 ”、“視死如生”社會觀念影響下,作為財富象征的豬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墓葬中,寓意著逝者攜帶財富進入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富裕生活。
![]()
洛陽漢畫像(圖)
畫像上一神靈在林中騎鹿追豬,寓意有祿有財,蔭蔽后人。
![]()
玉豬(圖)
將玉制的豬形雕刻放置于逝者手中,逝者握豬而去,
意味著在另一個世界仍有享之不盡的財富。
![]()
![]()
![]()
![]()
滑石豬
玉握豬在漢魏時主要分布于廣義的中原地區,
直到東晉南朝時,才繼續擴大流行到嶺南地區。
廣州兩晉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滑石豬,
這是嶺南社會用滑石豬代替玉豬入葬的表現。
漢代社會普遍愛吃豬肉,食肉部位也很有講究。依照《儀禮·郊特牲》的說法,豬肉的不同部位相應地被分成不同等級,其中里脊肉是最好的,一般留于招待尊貴的賓客,而豬下水則是最差的,多為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或窮人食用。如果按現代豬肉品類劃分方式給一只陶豬做解剖圖,你會看到身體各個部位的肉大致是怎么區分的(見下圖),做東坡肉通常選用的就是五花肉部位。
![]()
東漢陶立豬 廣州博物館藏

嶺南的豬:餐桌上的跨國交流大使

桂林甑皮巖遺址下層出土的豬骨化石,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家養豬遺存之一,可追溯至約9000年前。專家據此推測,早在一萬兩千年前,中國就開始了家豬飼養。古代文獻對中國豬的品種記載很少,已有史料多記載豬的局部特征,例如毛色。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嶺南地區的豬以白色為主,稱為“江豬”,“白而極肥”,而江豬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大白花豬的先祖。
![]()
自秦漢以來,嶺南地區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外經貿往來,而嶺南的豬也經由海道外傳,它們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并沒有立刻被端上餐桌,而是要完成一項神圣的交流任務——與外國豬配種。英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兩千年前,羅馬帝國便引進中國豬種,以改良他們原有的豬種,而育成羅馬豬(拿破利坦豬)。起初,羅馬的本土豬由歐洲的野豬馴化而來,肉質差、成熟晚、長得慢,而嶺南本土豬成熟早、易肥且味道鮮美的特點剛好彌補了羅馬本土豬的不足,于是羅馬帝國多次引進嶺南豬種改良羅馬本土豬。
![]()
嶺南的本地豬聲名遠播。現今世界著名的很多豬種,在其育成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嶺南本地豬的參與。英國的巴克夏豬,曾采用中國豬、泰國豬與當地的母豬雜交,當時的中國豬就來自于廣州附近。著名的英國約克夏豬,也曾于18世紀后期引入嶺南本地豬種參與培育新豬種。不得不說,嶺南人民培養出的優良本土豬種,其遺傳優勢對歐洲養豬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地方豬種的全球影響力。
![]()
既管飽肚皮又治愈心靈,二師兄堪稱動物界的全能“打工人”。
看到這里,你是否對豬有了不同印象呢?
參考文獻:
許倬云,《漢代農業》
徐旺生,《中國古代豬的品種類型及其對世界豬品種育成貢獻》
蔣波,《漢代“牧豬”現象小考》
鄭先興,《漢代豬信仰的原型分析》
田小娟,《文物里的豬》
張莉玲,《廣元地區豬神信仰考論》
王煜,《南京江寧上坊謝家山出土“天乙”滑石豬與司命信仰——也談玉石豬手握的喪葬意義》
蔡運章,《伏羲女媧傳說與龍鳳圖騰崇拜 ——從牛河梁、凌家灘發現女神像、豬龍神像、玉豬龍和玉鳳鳥說起》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
撰稿 | 常絲茗
美編 | 謝佳璇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