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財政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接連出臺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
這意味著,從今年9月開始,一些居民在買車、裝修、旅游、醫療等消費時,如果通過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辦理貸款,將享受到政府的貼息補助;餐飲、旅游、養老、健康等服務業經營主體在貸款改善服務供給能力時,也能降低融資成本。
政策的力度不算小。個人消費貸款方面,貼息比例為年化1個百分點,且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一半,最高累計貼息金額可達3000元,涉及多家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消費金融公司;服務業貸款方面,單戶貸款最高可達100萬元,貼息期限最長一年,覆蓋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健康等八大消費領域。
消息一出來,“貸款買車更劃算”,以及“旅游貸款也有補貼”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問題是,這樣的財政貼息,真的能拯救低迷的消費嗎?
說白了,貼息就是消費貸、經營貸的“國補”,它的邏輯在于:降成本、促需求。
貼息的本質,是政府用財政資金替借款人支付一部分利息,從而降低貸款成本,讓人們更愿意去貸款消費。
對普通人來說,如果原本年利率是4%,貼息1個百分點后,就相當于只付3%的利息,這對大額消費還是會提升不少吸引力;對商家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而言,融資成本的下降意味著有更多資金可以用于裝修、設備更新、營銷推廣,從而間接拉動投資和消費。
從短期效果看,這類政策確實可能帶來一波消費反彈。尤其是在汽車、家裝、旅游、教育培訓這些重點消費領域,消費決策往往受到融資成本影響,利率的下降會刺激部分“觀望型”消費者提前購買。
舉個例子,原本打算明年換車的人,可能會因為今年有貼息政策而提前下單;一些旅游企業,也可能借著貸款成本降低的機會擴展業務,從而推出更多吸引消費者的產品。
![]()
這種短期刺激效應,并非中國獨創,在國際上也有過類似案例。2009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推出了“現金換舊車”的補貼計劃,日本實施了節能家電購置補貼,都在短時間內帶動了相關消費領域的銷售額明顯增長。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當年的美國和日本刺激政策都只是起到了“短期內挽救經濟于水火”的作用,并不能作為經濟復蘇真正的驅動力。
為什么這次的政策效果可能難以持久?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居民消費的核心動力并不只取決于貸款利率,而是取決于收入預期和就業穩定性。現在雖然居民存款規模龐大,但不少家庭對未來收入的信心不足,擔心收入不穩定、支出壓力大,這種情況下,即便貸款成本降低,也未必敢增加負債上杠桿去消費。
一句話,財政貼息可以降低利率,卻無法直接改變居民對未來的擔憂和信心。
其次,貼息政策的適用范圍有限。個人消費貸款貼息要求貸款必須真實用于消費,而且有額度上限——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貼息部分也只按5萬元計算,全年累計貼息金額最高3000元。這意味著,真正能享受到顯著優惠的人群比例相當有限。
對中低收入群體來說,這點貼息額度未必能顯著改變消費決策;對高收入群體來說,利率優惠雖好,但他們本身并不依賴貸款來消費。
更何況,有很多真正需要用錢的中低收入群體,在過去幾年都陷入了負債狀態或者征信損壞狀態,他們本來就被排除在貸款目標群體之外了。
另外,財政貼息的期限和資金規模都有限。
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執行期為一年,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期限也不超過一年。短期內可能集中釋放一部分被壓抑的消費需求,但一旦政策到期,利率回到原水平,消費增長的動力可能再次減弱。
這就像吃一顆糖果能帶來片刻的甜味,但無法解決長期的饑餓問題。
而且,今年春季其實已經有過消費貸降息的政策,但對消費的拉動相當有限。
更深層的問題是,消費低迷背后往往是結構性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大額支出占據了家庭預算的大頭,可自由支配收入空間被壓縮;人口老齡化導致部分群體更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讓家庭必須為不確定的未來留出更多儲蓄。
這些,都不是降低貸款利率所能根本解決的。
對于服務業經營主體也就是這類企業或者個體戶的貼息貸款,邏輯也是類似的。貸款成本降低固然能幫助一些企業渡過資金緊張期,改善服務設施、擴大供給能力,但如果整體客流不足、消費者不愿意花錢,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仍然偏低。
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企業可能寧可減少投資、收縮規模,也不愿貿然擴大經營。
換句話說,貼息是提供一點“優惠加油”,但如果市場整體需求不足,這些油未必有人來加。
因為企業最終需要看到的是更穩健的市場預期——包括居民收入增長、消費信心回暖、經濟環境穩定——而這些,單靠財政貼息是很難實現的。
![]()
當然,貼息的意義也是有的,在于穩預期、保活力。
第一,它釋放了政策信號。財政、貨幣、金融監管等部門聯合發力,表明政府在積極采取措施提振消費,這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
第二,對部分消費領域有直接拉動作用。比如汽車、家裝、旅游、健康醫療等,本身需求彈性較大,利率下降后,消費者更容易提前做出購買決定。
第三,幫助服務業經營主體渡過難關。尤其是餐飲、旅游、文化娛樂、養老托育等行業,在疫情沖擊后依然恢復不均衡,融資成本下降可以緩解短期資金壓力,維持市場供給的多樣性和活力。
就這一點來說,其實政策出臺的有點晚,因為很多這些行業的小微企業這兩年都已經負債累累,依靠借貸經營的很多,有些已經被抽貸,他們這次也是很難真正享受到貸款優惠的。
財政貼息,就像是在消費這鍋湯里加了一把調料,可以在短期內增加味道,但決定這鍋湯是否好喝的,還是食材本身。真正能讓消費持續回暖的,是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就業的改善、社會保障的完善,以及住房、教育、醫療等長期支出壓力的緩解。
從這個意義上說,貼息不是無用,而是需要和更系統的改革、政策組合拳配合使用。它可以為市場注入一陣暖流,但要讓消費這條河水長流不息,還需要更堅實的源頭——信心、收入和保障。
?1997-2025 網易公司版權所有About NetEas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