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盛夏,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龍巖市委宣傳部聯合攝制,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直屬福建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組織創作生產,與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出品的 40 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浴血榮光》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重磅首播,以最高破 3%的收視率創下近三年重大革命歷史劇開播新高,迅速引爆熒屏內外的熱烈回響。這部革命題材大劇,聚焦 1927 年大革命失敗至 1935 年遵義會議期間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軍隊從絕境中奮起、浴血尋路的苦難輝煌歷程,以突破性的敘事藝術、震撼人心的場景美學與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在新時代語境下重新激活那段被歷史塵封的崢嶸歲月,更以光影為經緯,織就一幅革命信仰的永恒圖騰。
![]()
赤心向黨:先驅群像的全民投身
《浴血榮光》創新性地采用“偉人敘事+人民敘事”雙線交織的創作手法,在宏大革命史詩中注入細膩的人文溫度。劇中既展現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指點江山的雄才大略,又以“小人物+大歷史”的視角,刻畫普通民眾在烽火歲月中的赤誠堅守,立體呈現中國革命的壯闊征程與人民群眾的犧牲奉獻。
![]()
在人民群像塑造上,《浴血榮光》巧妙地用閩西林裁縫一家的故事貫穿始終,成為千萬革命群眾的生動縮影。作為秘密黨員的林育才,帶領家人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情報、運送物資,兒子兒媳亦投身革命洪流。即便時刻牽掛前線的兒子,二老仍堅決拒絕“回家看看”的特殊照顧,要求兒子堅守組織紀律,并請求領導人對兒子嚴格要求;得知兒子犧牲的噩耗,二老亦強忍悲痛,轉身繼續為紅軍戰士趕制軍服。
![]()
《浴血榮光》中林裁縫一家從普通手藝人到革命堅定的支持者乃至犧牲者的歷程,代表了無數默默無聞犧牲奉獻的革命家庭。《浴血榮光》通過林家人的不同選擇,具象化詮釋了閩西大地“戶戶有紅軍,家家有貢獻”的壯烈圖景,讓“舍小家為大家”的信念在親情牽掛與革命抉擇中愈發厚重。
![]()
《浴血榮光》對偉人形象的塑造則突破“高大全”模式,著力展現領袖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井岡山時期,毛澤東、朱德與百姓一同挑糧鑿井、織鞋勞作,一起吃著紅米飯、南瓜湯,共唱革命歌曲;朱德白日里要挑糧,晚上要研究作戰方略,大家都心疼朱德,藏起他的扁擔,朱德又去老鄉那里買了新的竹條做扁擔,還在上面寫“朱德扁擔,不準亂拿”;面對群眾的感謝和饋贈,領袖們堅持“收禮必付錢”,踐行“不亂拿百姓一針一線”的承諾。這些生活化細節,讓“浴血榮光”的內涵愈發清晰:革命的勝利從來不是孤立的奮斗,而是黨與人民同甘共苦、并肩作戰的結晶。
![]()
兩條線索在劇中相互映照,通過互讓物資、集體勞作等日常場景,與生死抉擇、忠孝兩難等情感沖突,讓每一個革命者都成為有血有肉的主體。領袖與群眾不再是割裂的個體,而是匯聚成革命洪流的磅礴力量,生動印證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更以藝術化表達深刻詮釋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歷史真諦。
功業千秋:鏡頭重鑄革命堡壘,史詩級場景美學
《浴血榮光》以電影級工業標準重構革命史詩,通過光影的淬煉與場景的深耕,將“鏡頭重鑄革命堡壘”的創作理念轉化為震撼的視覺詩篇,在歷史真實與藝術升華的交融中,鑄就了革命題材電視劇的史詩場景美學新范式。
為復現革命圣地的精神圖騰,劇組扎根福建龍巖這片紅色熱土,將山川脈絡、風土人情與革命記憶熔鑄于影像之中。
汀州福音醫院作為紅軍第一所正規醫院“中央紅色醫院”的前身,其場景的還原堪稱匠心典范:傅連暲院長帶領醫護人員救治傷員,鮮血斑駁的擔架、由門板改造的簡易病床,與昏暗搖曳的光線、忙碌密集的人群相互交織,每一幀畫面都如歷史切片,既刻錄著紅軍醫院的艱苦卓絕,更彰顯著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的信仰光芒。
![]()
閩西風格的夯土墻上,“打到廣州去,打到潮州去”的標語蒼勁有力,承載著革命軍民的不懈追求;上杭蛟洋獨具特色的文昌閣內,“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場景重現,古建飛檐與革命火種相映,讓地域文化底蘊與紅色革命精神在光影中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
劇組對歷史細節的考據近乎苛刻。井岡山時期,領袖與群眾同食紅米飯、共飲南瓜湯;轉戰閩西后,革命的食物又變成了當地紅薯,充分還原了紅軍輾轉各地的實況。劇組的鏡頭聚焦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生動捕捉到當地人用客家板凳龍等特有民俗歡迎毛澤東等人的到來,那蜿蜒的長龍與群眾臉上的喜悅,完美復刻了群眾信任黨,軍民一家親的動人畫面。鏡頭掠過崇山峻嶺,紅軍踩著染血破敗的草鞋,在風雪中艱難行進,山川河流都化作沉默的見證者,將蘇區的革命底蘊在光影流轉間磅礴鋪展。
![]()
更令人矚目的是《浴血榮光》油畫影像風格的創新。光影在此成為敘事語言——暗部沉淀歷史的厚重,亮部勾勒英雄的輪廓,在現實主義的肌理中注入浪漫主義的詩意。這種風格讓歷史從教科書中躍出,化作可觸可感的視覺交響。
《浴血榮光》以鏡頭為刻刀,在光影流轉間重鑄革命堡壘的雄渾氣象。從閩贛之地到貴州遵義,從紅軍醫院到長征行軍路,每一處場景都是對“功業千秋”的視覺注解,每一幀畫面都讓史詩級場景美學從概念變為現實。當歷史質感與藝術審美共振,當革命記憶轉化為感官體驗,這部作品不僅還原了年代,更讓紅色基因在當代觀眾心中燎原重生。
精神永續:高筑思想燈塔,照亮新時代精神圖譜
《浴血榮光》以史詩敘事為橋,將革命年代的精神內核轉化為照鑒當下的思想火炬,在三重維度上完成歷史與現實的精神對話。
其一,奮斗之火永不熄滅。劇中盧德銘、王爾琢、伍若蘭、毛澤建等烈士犧牲時仍惦念著革命的隊伍,牽掛著革命的成功;冬娃子彌留之際,最后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一路圍追堵截下,紅軍浴血奮戰渡過湘江的悲壯場景將“艱苦卓絕、永不屈服”的精神具象化。
![]()
《浴血榮光》對毛澤東詩詞的穿插運用,更是讓奮斗精神在歷史人物與文本的唱和中代代相傳。《西江月?井岡山》“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團結之志,《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決心,都在劇中擁有高光表達,這些詩詞不僅是文學經典,更是革命歷程和奮斗精神的注腳。
![]()
其二,革新之刃常磨常利。《浴血榮光》一劇敢于直面“朱毛之爭”等歷史議題,以細膩鏡頭展現黨內意見分歧時領導人內心的迷惘困擾與坦誠碰撞。朱德敢于站出來處罰那些流寇主義泛濫的舊軍人,承認在軍隊指揮和建設上存在的不足,毛澤東亦向朱德坦誠自己在處事時的急躁,毛澤東、朱德、陳毅三人都做出了自我檢討。最終,古田會議的召開指出并糾正了當時黨內存在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盲動主義殘余等各種問題,確立“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浴血榮光》不僅還原了中國共產黨“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傳統,更成為當代黨建的生動教材。
![]()
其三,真理之光穿透時空。《浴血榮光》一劇重視呈現共產黨實事求是的精神。從《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田野調查印記,到閩西實踐下誕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浴血榮光》劇中多次聚焦領導人扎根實踐、深入群眾的創作場景,形象記錄了面對共產國際和黨中央對紅軍實際情況缺乏了解、照搬蘇聯模式時,毛澤東等領導人如何從事實出發據理力爭。
![]()
《浴血榮光》讓歷史人物、經典文本與革命舊址等紅色標志形成互文,既承載了共產黨與紅軍艱苦奮斗、自我革新、實事求是的光輝歲月,更彰顯其在新時代強基鑄魂、指引前路的現實力量。
《浴血榮光》的熱播和成功印證了革命敘事的青春化轉型,生活化的表演和細節撕掉歷史只可遠觀的標簽,卻未曾消解歷史的厚重,先驅群像的塑造、史詩級美學場景、強大的精神號召,吸引觀眾走進歷史深處。《浴血榮光》創下的收視新高與社交話題熱度,更表明主旋律作品以藝術創新破圈傳播的可能——當光影交織成信仰的經緯,當浴血犧牲的榮光轉化為照亮前路的燈塔,《浴血榮光》不僅為革命題材創作樹立技術美學標桿,更昭示著紅色基因從未褪色,而是在歷史長河中沉淀為照亮未來的精神坐標。在新的時代挑戰中,我們當如劇中革命者般“浴血前行”,以赤誠與奮斗,在屬于我們的時代續寫榮光。
— THE END —
作者 | 有所思
主編 | 彭侃
執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