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全面部署的今天,中國能源結構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委多次發文,強調推進“源網荷儲”協同發展、智能電網建設以及新能源高效消納的戰略意義,明確指出:要加快微電網技術突破,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靈活調度能力。
這不僅是技術上的躍遷,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在能源領域的具體落地。在這一國家號召之下,許多高校科研力量迅速響應。
![]()
作為扎根首都、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工科高校,北方工業大學長期深耕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與消納等方向,尤其以胡長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為代表,圍繞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微電網優化控制與區域協同消納等核心問題開展攻關,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能源現場”,在首都北京乃至京津冀區域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樣板”。
科研接地氣,智能微電網落到實處。在智能微電網領域,胡長斌教授領銜的“新能源發電與智能電網”創新團隊,矢志于智能微電網協同優化控制、新能源消納、高可靠性供電等關鍵技術研究,目標是實現能源系統的穩定、安全與經濟運行。
他們的科研成果真實地應用到了現場——包括北京冬奧會主場館、天津西青開發區、河北雄安新區等50多個項目中,乃至江西、浙江、廣東等地鄉村振興和新能源扶貧工程,這種“科技直接變社會福利”的轉化路徑非常難得且可貴。很多人認為高校科研與社會脫節,但胡教授團隊的表現直接打破這種印象——研究不在儀器里,而是在社區、城市乃至國家級場景中實現場景化應用。
![]()
硬核產品鏈成套輸出,自主技術底氣強,十年拼搏中,團隊研制了包括分布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電能質量治理裝置、協調控制器及相關規劃軟件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產品。這些設備不僅通過了嚴格的CQC、CE、CNAS認證,還銷售給200多家工業客戶,用實際訂單證明了研發實力。能夠從實驗室跨越到市場,不僅驗證了技術的工業可行性,也為學生提供了真切的“創研就業”路徑——他們可以親眼參與從科研到產業鏈的各環節。
搭建“樣板基地”,支撐未來智慧電網,團隊還聯合國網河北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建立了國內首個驗證分布式光伏、復合儲能和地源熱泵等多種能源規模化接入的智慧配電網場景化物理實驗示范基地。
這里集成了分布式光伏、復合儲能、地源熱泵等多種能源技術,并通過精準控制、柔性互聯,解決聚合分析、協調控制、電能質量治理等關鍵課題。這樣一個真實運行的實驗示范平臺,既是科研賽場,也是一所“未來能源工業的縮影”,能讓學生在真實物理系統中學習、試錯,打磨問題意識與工程思維。
![]()
校級專業支撐,教學與創新同步提升。北方工業大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新能源發電與微電網實驗室”及其他實驗平臺,讓學生真正參與從理論到實操再到競賽的全過程。學生通過逆變并網、儲能控制、風光儲微網仿真等實驗訓練,提升動手與創新能力,每年在全國技能賽中屢獲佳績,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升學率約30%,畢業去向直指國家電網、華能、國電投等核心單位。
這里不是“教一下電網概念就完事”,而是在真正想造車、造網、造系統的高度,對接產業鏈與就業市場,讓學生從課程到職場無縫對接。
學科落地成鏈,持續推進科技服務,早年獲得科技進步獎-技術開發類二等獎,到近期獲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胡長斌團隊的成果持續釋放社會影響力,他們是學科推動產業的重要“連接線”。科研成果影響省市基礎設施并獲得省級獎勵,這種影響力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高度體現,也意味著高校教育真正為產業服務、為社會提供支撐。
![]()
如果你看重一所高校不僅能教你“課本技術”,還能帶你真正進入新能源與智能電網的實戰現場,那么北方工業大學在這一領域的表現極具吸引力。
這里不僅有科研創新、有硬件產品、有示范基地,更有日常教學與行業應用緊密結合的路徑——讓理論與現實無縫銜接,為學生職業成長提供了實戰“起飛跑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