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楠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新浪潮將至,往往供應鏈先行。
在智能汽車的普及落地浪潮中,激光雷達成為了“安全帶”一樣的智能車必選配置。
定點項目、出貨量、技術前沿探索……捷報頻傳,每個財報季,都是它們刷新紀錄的固定舞臺。
![]()
但智能汽車延續的新浪潮里,關鍵供應鏈展現的作用再次明確而篤定。
剛剛開幕的WRC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激光雷達展現出遠超“安全冗余”的價值和作用。
新場景、新應用,也是激光雷達技術迭代的新引擎。
從汽車機器人時代到具身智能機器人時代,不變的是激光雷達在其中的作用和位置。
具身量產,LiDAR先行。
具身智能百花齊放,激光雷達先行一步
機器人,其實就是自動駕駛、智能汽車軟硬件技術的外溢、延伸。
無論是駕駛任務還是更復雜的生活工作技能,前端都需要感知環境,而后端都需要能理解認知場景,并且能自主規劃控制運動機構的大腦——VLA多模態大模型。
所以從底層計算芯片,到基礎模型架構,再到前端感知設備,自動駕駛和具身智能高度復用,這也是為何現在大部分機器人創業團隊都是資深自動駕駛團隊班底。
![]()
更直白說,智能汽車就是一種四輪機器人。
但到了WRC展會上,你仍然能直觀感受到機器人和智能汽車最大的區別:
- 智能汽車任務目標只有一個:go anywhere,但機器人的挑戰艱巨得多:do everything。
就比如,地平線前智駕一號位余軼南的機器人創業公司維他動力,第一款產品是主打陪伴輔助的智能四足機器狗:
![]()
除了能與人進行自然的語言、動作交互,在出門買菜、戶外郊游登山場景下,能幫你背負重物:

還是自由記錄跟拍的私人攝影師:

當然還能設置“遛狗模式”,自主感知探索環境的同時,又能對你的指令做出回應:

再比如星動紀元的超擬人服務機器人“星動Q5”,可以化身全能“逛街搭子”:

拎包、端盤、送水、搬運、按電梯這些基礎活不在話下,窄路穿行、高處取物、下蹲擦鞋、彎腰撿東西也能完美拿捏。
今年大熱的宇樹科技,WRC上亮相了最新的四足機器人Unitree A2,自重約37kg,滿載可持續??3h、12.5km。空載可持續??5h、20km,比上一代更輕、更快、更強悍:

幾乎可以應用在一切惡劣環境的安防、巡檢、救援等等場景下。
廣義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就更多了,比如MOVA推出的兩款割草機器人——MOVA 600和MOVA 1000,建圖過程中能一次性獲取完整的環境信息,且0.1秒就能覆蓋近2000㎡的草坪感知區域。
![]()
今年3月登陸海外,兩個月時間橫掃歐洲割草機市場登頂銷冠……
“配送機器人”——京東物流車也搭載了多顆禾賽激光雷達:
![]()
WRC上的產品,形態各異、功能不同,落地場景也天差地別,但都有一個共性:
具備實時、高精度、復雜場景的感知能力。
這一點在宇樹科技的Unitree A2上體現更直接,前后各兩個激光雷達:
![]()
維他動力、MOVA、星動紀元等等機器人產品上也都能發現相同的“裝備”:
![]()
JT系列——和智能汽車的激光雷達產品大不相同,禾賽科技出品,專門為機器人的需求場景設計。
激光雷達,對機器人也是剛需?
帶著這個疑問,智能車參考找到了禾賽機器人感知業務高級總監佀新泉聊了聊。
他告訴我們,激光雷達對車和對機器人,作用和意義其實并不一樣。
對智能汽車來說,激光雷達要求更高的是探測范圍,要保證在一定的速度條件下,盡可能早地把目標障礙物情況搞清楚,相當于保證ADAS系統可靠性下限的“安全帶”。
但無論是四足還是人形,或者輪式履帶式機器人,都是在一個空間范圍內工作,只不過這個空間內目標障礙物的種類、狀態要無序、復雜得多。
![]()
所以定位、導航、避障,是機器人的核心能力。沒有激光雷達的年代,方案是GPS+攝像頭,但視覺方案始終存在漏檢錯檢的風險,而且在寫字樓、商場等環境中GPS也不好用。
能夠360°無死角覆蓋,精準描繪目標尺寸、形狀、位置關系的激光雷達,就成了機器人最重要的“眼睛”。
這也是為何禾賽為機器人打造的JT系列激光雷達產品,并沒有采用固態半固態技術,而是選擇了成熟度更高的機械式激光雷達。
![]()
JT系列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全旋轉的掃描方式,獲得360°的水平視野,垂直方向最高可實現256線,通過禾賽創新的光學模塊設計,垂直方向視野達到了187°。
感知范圍相當于1.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此外,還做到了最小探測距離0米,實現近距離感知無盲區。
![]()
這一突破性的技術升級,不僅為機器人提供了全面升級的無死角感知能力,還同時兼顧地面探測與上方空間的環境結構感知,大幅提高機器人的定位精度和障礙物識別能力。

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另外一個方案:為什么一定要用“落后”的機械式結構,而不用多塊固態激光雷達“圍”成360°探測范圍呢?就像軍艦上的相控陣雷達排列方式?
佀新泉給出了兩個邏輯。
首先是經濟層面,三個固態或半固態產品,成本遠高過一個機械式的JT,工業機器人還好說,消費級機器人產品上這樣的方案,難以規模量產。
其次是技術層面,禾賽JT系列產品的“機械式”,早就不是刻板印象中價格幾十萬、尺寸花盆般大小的機械式激光雷達了:
![]()
背后,是禾賽自研激光雷達芯片化的突破。
早年在ADAS、L4賽道打拼的時候,禾賽就率先提出了芯片化路線。2022年量產的AT128,收發端芯片化集成的架構將整個產品體積縮減至接近傳統方案的一半,同時還將點云密度提升2倍。
JT系列應用的則是最新的第四代芯片,將發射端VCSEL陣列、接收端3D堆疊SPAD面陣及信號處理單元,分別集成于單顆芯片,實現了感存算一體化的極簡芯片架構方案。
星動Q5和維他機器狗上的JT,目測也就一顆荔枝大小。
![]()
性能上,除了雙核CPU、8核APU,還有全球首個波形解碼引擎(IPE),每秒246億次超頻采樣,配合多回波分離算法,可對激光回波波形進行納秒級時域解析。
![]()
啥意思?每一束激光回波的波形,在雨霧、沙塵、汽車尾氣等典型干擾場景下,都能實現99.9%以上環境噪聲的智能濾除,顯著提升了對復雜環境的感知精度。
具身智能是自動駕駛的延伸,這一點在禾賽這個傳感器玩家上體現得極其明顯:
每一項核心技術,最早都不是為機器人這一單一物種研發的,但結果都完美契合機器人的場景需求。
等機器人賽道真正爆發,需要落地量產方案時,禾賽可以把各種成熟的原子化技術排列組合,迅速拿出尺寸、形態、性能、成本都符合要求的產品。
市場也的的確確給了禾賽相當慷慨的回報。
激光雷達的第二引擎
比較幾家激光雷達上市公司公開的經營數據,禾賽在機器人領域復現了其在L4級自動駕駛領域的強勁表現:一枝獨秀。
截止2025年Q1,禾賽機器人激光雷達累計出貨155011臺,絕對數量全球第一。份額占比,也超過了第二名第三名的總和。
![]()
2025年Q1,禾賽機器人激光雷達交付量達到49731臺,和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649.1%暴漲,占總交付的比重提升了12.4個百分點。
機器人業務已經成為禾賽現在最強的增長引擎,或者說是整個激光雷達產品在汽車之后的第二個引擎。
佀新泉告訴我們,對于有技術實力、有大規模車規交付能力的激光雷達玩家來說,轉向機器人領域不存在什么技術壁壘。
畢竟底層原理相同、技術路線高度復用,消費級、工業級機器人的量產要求,也沒有車規級那么嚴格。
![]()
“先發”不止禾賽一家。早規劃、早投入,技術儲備按部就班釋放的戰略思維,科技圈并不稀缺。
但禾賽自認為有兩個關鍵點,在這個賽道是稀缺的。
第一是堅持推進激光雷達芯片自研,帶來的優勢是產品尺寸更小巧、性能更強、成本更低(降低了外采芯片成本)。
第二是自建產線,工藝可控、質量可控,長遠看成本也可控。更重要的是打通科研與工業的壁壘,掌握工程落地能力。
![]()
客戶有需求,技術儲備就有匹配的方案,這個方案還能馬上投入量產,并且能快速實現規模交付。
只不過這個“先發”優勢,需要前期巨大的資金、時間、重資產投入,對創業公司來說,很考驗經營能力和戰略定力。
而與當年競逐ADAS、L4賽道相比,禾賽在機器人賽道的開局,實際更加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GGII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機器人(包括割草機器人、人形/四足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和商用服務機器人四大類)領域3D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為3.89億元。2025年,在割草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市場的帶動下,3D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實現翻倍增長,達到10.91億元。
![]()
按照禾賽自己的測算,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市場最終會是100億的市場規模。
畢竟你不可能同時開兩輛汽車,但可以同時讓很多機器人為你工作。
與“天時”相配合的,是禾賽在智能汽車領域錘煉的技術、工程、制造能力的“人和”,以及賽道唯一實現正向經營現金流的“地利”。
![]()
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的“金礦”一個接一個被“勘測”出來,幾年前是智能汽車,現在又是機器人。
從來不缺躊躇滿志的“淘金者”,有人賺的盆滿缽滿,更多人是鎩羽而歸。
但禾賽做出了最理智最聰明的選擇:
站在每個時代的十字路口,把工具賣給需求最迫切的淘金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