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東漢永元四年六月的一個深夜,洛陽皇宮的側門悄然打開,年僅14歲的漢和帝穿著便服悄悄來到清河王劉慶的府邸。
劉肇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借著微弱的燈光,低聲討論著如何扳倒權傾朝野的竇氏外戚。
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看似柔弱的少年天子即將在三個月后發動一場雷霆兵變,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力,開啟東漢最輝煌的一段統治。
![]()
漢章帝病逝后,9歲的劉肇繼位,因為年紀尚小,所以暫時由養母竇太后臨朝聽政。
竇太后掌權后迅速將外戚安插在關鍵崗位,其他竇氏子弟遍布朝堂,朝野上下無一不是她的心腹。
此時的劉肇雖為天子,卻形同傀儡,朝政全由竇太后與竇憲把持,他甚至不能隨意召見大臣。
竇憲為人驕橫,某次宴請百官竟讓當年的開國元勛鄧禹之孫鄧疊行跪拜禮,滿座皆驚卻無人敢言。
更嚴重的是,竇憲為鞏固權力暗中培植私黨,連皇宮侍衛都多是其親信,劉肇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
![]()
少年劉肇卻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沉穩,
他從不公開反對竇氏,甚至在竇憲北伐匈奴獲勝后,主動提議為其加官進爵,以示信任,但私下里一直在尋找反擊的機會。
劉肇注意到清河王始終對漢室忠心耿耿,且與竇氏有深仇大恨,于是常以探討學問為由召見劉慶,兩人在書房里用密語交流,逐漸形成同盟。
《漢書·外戚傳》記載了西漢以來外戚專權的結局,從呂氏到霍氏,無一不是權盛而亡。
劉肇徹夜苦讀,從漢文帝誅薄昭、漢宣帝除霍禹的案例中,總結出對付外戚的策略:
爭取禁軍支持,切斷其兵權,一擊致命。
![]()
與此同時,劉肇開始聯絡宮中宦官,恰好竇太后重用自己的親信宦官,排擠其他宦官,這讓以鄭眾為首的老宦官集團心生不滿。
劉肇看出其中端倪,通過貼身侍從悄悄接觸鄭眾。
鄭眾為人謹慎,熟悉宮廷運作,他告訴劉肇,竇氏兄弟雖掌兵權,但竇憲常年在外,京城防衛的關鍵在北軍五校。
其中越騎校尉馮柱是忠臣之后,可爭取。
永元四年,竇憲北伐匈奴大勝歸來,威望達到頂峰。
他率軍進駐長安城外遲遲不回京,暗中與鄧疊等心腹密謀,準備在回京時發動政變廢黜劉肇。
![]()
消息通過馮柱的密報傳到劉肇耳中,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這年六月庚申日,劉肇以祭祀先帝為由,召竇氏核心成員入宮。
竇氏兄弟以為皇帝仍在掌控之中,毫無防備地進入皇宮,與此同時鄭眾已按計劃調動宮中侍衛,控制了宮門。
劉肇在德陽殿召見竇篤,當場宣讀其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的罪狀,命人將其軟禁。
緊接著,劉肇派使者持節前往竇憲軍中,以論功行賞為名解除其兵權,改任冠軍侯。
竇憲麾下將領多是漢室舊部,見天子詔書不敢反抗。
![]()
對于鄧疊等竇氏黨羽,劉肇則下令北軍五校圍捕,一日之內,竇氏在京城的勢力被連根拔起。
這場兵變干凈利落,未動一兵一卒,就解決了盤根錯節的外戚集團。
劉肇沒有趕盡殺絕,僅處死鄧疊等主謀,將竇憲、竇篤等外戚流放封地,竇太后則被軟禁于南宮。
事后大臣們才驚覺,這個14歲的少年天子,竟有如此周密的謀劃和決斷力。
親政后的第一件事,劉肇就下詔清理竇氏余黨,將那些靠外戚關系上位的官員全部罷免,提拔馮柱、鄭眾等有功之臣,
同時恢復劉慶的待遇,讓其參與朝政決策。朝堂之上,第一次響起屬于漢和帝的聲音。
![]()
劉肇親政后,他深知竇氏專權時賦役繁重,于是下令減免全國賦稅,將公田借給無地農民耕種,又多次派遣使者巡查地方嚴懲貪官污吏。
僅永元六年一年就罷免了12州的刺史。
同時他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核實人口,迫使豪強將多占的土地還給農民,這一舉措遭到豪強反抗,甚至引發局部叛亂。
但劉肇態度堅決,派軍隊平定叛亂后繼續推行政策,使得東漢的耕地面積在十年內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軍事上,劉肇的成就遠超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雖重創匈奴但未能徹底解決邊患,而劉肇在位期間通過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徹底消除了匈奴威脅。
![]()
在西域治理上,劉肇的策略比漢武帝更成熟,
劉肇還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下令鼓勵地方官推薦寒門人才,甚至親自在白虎觀出題考試,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朝堂。
這些措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為東漢注入新鮮血液。
可惜的是,劉肇31歲時就病逝了。
而他的早逝讓東漢的發展停滯,外戚專權的局面再次出現,此后東漢陷入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逐漸走向衰落。
![]()
歷史往往由勝利者書寫,東漢后期的史學家多受世家大族影響,對劉肇重用宦官、打擊豪強的舉措頗有微詞。
直到近代,隨著《后漢書》等史料的深入研究,人們才重新認識劉肇的功績,被稱為永元之隆。
這一時期的繁榮穩定,不僅超過漢武帝時期,甚至可與盛唐貞觀之治比肩。
漢和帝劉肇的一生是少年天子逆襲的典范,可惜的是這位被低估的皇帝因早逝和歷史書寫的偏見,未能獲得應有的評價。
但永元之隆的輝煌證明了東漢王朝曾經的強大,也為后世留下了少年天子亦可成大事的雄心壯志。
![]()
參考資料:
1. 《后漢書·和帝紀》(范曄撰,中華書局標點本)
2. 《后漢書·竇憲傳》(范曄撰,中華書局標點本)
3. 《后漢書·班超傳》(范曄撰,中華書局標點本)
4. 《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司馬光編著,中華書局標點本)
5. 《東漢會要》(徐天麟撰,中華書局,1955年)
6. 《秦漢史》(呂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 《永元之隆研究》(張鶴泉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