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開不上BBA了!
BBA一直都是豪車的代名詞,無數人心中的白月光,妥妥的吸金猛獸,如今卻活成了最讓人陌生的模樣。
上半年的財報,給了“BBA們”當頭一棒:寶馬凈利暴跌近三成,奧迪利潤暴跌37.5%,“大哥”奔馳更是跌到了地板上,Q2凈利暴跌69%......
利潤集體大跳水,BBA上半年業績慘不忍睹!
![]()
BBA銷量暴跌,經銷商先后轉網,標志著屬于德系豪車的時代結束了,是外資豪車的縮影。
電動智能化時代,“豪華”二字,仿佛在與BBA漸行漸遠。
哪怕是BBA有些車已經降價到了20萬以內,還是無法重回中國市場的巔峰。
究其根本,豪車情懷在信仰崩塌那一瞬消逝了;更重要的是,發動機的轟鳴聲,已經激發不起汽車玩家的荷爾蒙了,油車時代的“三大件”,正逐漸被電車驅動系統所取代。
上半年,國產汽車銷量927萬臺,同比增長25%。
一邊是BBA節節敗退,一邊是國產車在新能源車時代突飛猛進;大變局下,一種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冰火兩重天的感覺油然而生。
![]()
01
奔馳跌慘了!
前不久,奔馳股價一夜跌超3%,市值跌破500億歐元,蒸發了大約200億元。
更糟糕的是,奔馳集團公布的最新財報,讓整個汽車行業倒吸一口冷氣:
二季度凈利潤同比暴跌68.7%,從去年同期的30億歐元驟降至9.57億歐元,BBA的“老大哥”奔馳單季利潤還不如Q1淡季的比亞迪。
2025年上半年,奔馳營收663.77億歐元,同比下滑8%,凈利潤26.88億歐元,同比暴跌55.8%。
誰能想到,曾經不可一世的豪華車霸主,如今正在全球市場節節敗退。
奔馳第二季度銷量同比下降9%至45.37萬輛。其中,歐洲銷量下降3%,北美下降6%,亞太地區則大幅下降11%;作為奔馳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銷量同比下降19%至14.04萬輛,奔馳是真的賣不動了。
盡管這家以三叉星徽標著稱的豪華車制造商將困境歸咎于全球供應鏈緊張、能源及原材料成本高企、貿易壁壘加劇以及主要市場消費疲軟等原因。
但是,大家都知道奔馳最深的傷口來自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尤其是在決定未來的電動車領域。
第二季度,奔馳全電動汽車銷量下降了24%;上半年,奔馳在中國僅交付了5200輛純電動車,相比去年同期,銷量斷崖式下跌66%。
數據顯示,奔馳集團在中國純電動車市場份額已萎縮至0.16%,僅為寶馬的六分之一。即使算上傳統的燃油車,其整體市場份額也僅為2.8%。
為挽回銷量,奔馳去年起瘋狂降價,熱門車型直降十余萬。結果適得其反,終端價格混亂,品牌溢價折損,消費者信任崩塌。
曾經象征著身份地位的奔馳4S店,如今也是成片倒閉轉網。
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超過80家奔馳4S店終止授權,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3個城市;
6月24日到6月30日,短短七天,奔馳一口氣終止了北京、杭州、紹興等九家4S店的官方授權。不少門店如今已經迎來新的接手者,不是別人,正是鴻蒙智行。
02
BBA并非奔馳一家受困于新能源,奧迪也算得上是“難兄難弟”。
財報顯示,奧迪2025年上半年營收325.7億歐元,同比增長5.3%,但這微弱的增長被利潤的斷崖式下滑徹底掩蓋。上半年,奧迪營業利潤暴跌45.2%至10.87億歐元,稅后利潤重挫37.5%至13.46億歐元。奧迪上半年業績財報實在是慘不忍賭,如果說單單是因為賣得不好,奧迪也認了,但奈何這次利潤的暴跌不光是自己的問題,更像是無妄之災(奧迪首席財務官將利潤暴跌矛頭指向關稅,稱加征的關稅一項就已導致公司損失約6億歐元)。
從某種程度上,這6億歐元反映在財務表現上本該是純純的利潤,但最終卻因為關稅政策不得不拱手相讓。
當然,業績差還是得先從銷量上找原因,奧迪集團在上半年共交付79.4輛汽車,同比下滑近6%,而且這已經是奧迪第三個半年度的連續下滑。
歐洲市場,奧迪同比下滑4%,北美同比下滑9%(奧迪在美國第二季度的銷量暴跌了19.4%);作為奧迪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銷量同比下滑10.2%,純電動銷量同比下滑23.5%,僅有7897輛,奧迪新能源車真心是賣不動了。
原本,奧迪的計劃是2026年在全球發布最后一批燃油車,2033年實現全面電動化,結果電車技術低沒人要,眼看油車銷量愈發低迷,奧迪前不久撤回了全面電動化轉型的計劃,目前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
BBA的半年報,也為德系豪車的上半年定下了灰暗的基調,遭遇關稅重拳與轉型陣痛重創的德國汽車工業難了。
![]()
03
前不久,寶馬汽車集團也公布了其 2025 上半年業績:
銷售收入677億歐元,同比下降8%;稅后凈利潤40億歐元,同比下滑29%。
寶馬中國上半年銷量31.8萬輛,同比暴跌15.5%,全球降幅最大單一市場。
暴跌的原因是國產高端新能源車搶占了更多用戶的心智,根本上還是電動化轉型慢的問題。
不過在BBA里,寶馬卻是半年報表現最好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寶馬同期銷量在全球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唯獨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栽了跟頭,“小優”還是彌補不了“大漏”啊!
說到底,這也不怪寶馬,背水一戰的它已經很努力了,在BBA里“降價”最狠,電氣化卻是最前沿的,可是依舊卻拼不過國產新能源車啊。
寶馬在華的電動車滲透率還不足20%,遠低于中國整體新能源車35%滲透率。
當中國消費者用實際行動證明后,BBA“油轉電”的基因與智能化短板暴露無遺。
去年,寶馬全球首家5S店關門停業、天津最大奧迪4S店人去樓空、有人卡里還有幾萬服務費沒來得及用,有人交了80萬元卻無法提車......奧迪、寶馬多家4S店的爆雷,徹底揭開了BBA的遮羞布。
“BBA們”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里面充斥著燃油車時代罕見的負號,甚至在沃爾沃的半年報里,出現了凈利潤由盈轉虧的情況——2025 年上半年,沃爾沃凈虧損 71 億瑞典克朗,相當于約 52.8 億人民幣,同比下滑 177%。
此前,德國豪華跑車制造商保時捷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保時捷在全球市場銷量同比下降6.1%至14.64萬輛。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28%。
“BBA們”羸弱的銷量表現,本質上是傳統汽車在電動化浪潮中的“達爾文時刻”。
04
沃爾沃、奔馳、奧迪,前不久先后在電動化路線發生了重大轉向,決定向現實低頭,最終還是選擇將燃油車戰略給重新提上日程。
確實,比起豪車的臉面,活著更重要。
豪車情懷拯救不了銷量,降價保量式的“飲鴆止渴”徹底把BBA推下信仰神壇。
面對豪車信仰的崩塌,奔馳奧迪沃爾沃的全面電動化“回撤”不寒磣,也是對現實的無奈。
屬實是國產車抄了BBA后路,把城區領航、智能座艙、激光雷達等這些功能都當標配了, 而BBA之流的L2級輔助駕駛還要花錢選裝,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產自主品牌崛起了。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達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連續10年穩居全球榜首。
2025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1500萬輛,見證歷史!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5年1-6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27萬輛,同比增長2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68.5%。
在合資、外資車企經歷著一場被時代淘汰敗局的同時,國產汽車正奔馳在康莊大道上。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BBA們也想全面電動化,可最終不得向現實妥協,放棄后抱上華為大腿的那一刻,才終于明白了軟件生態是靈魂一樣的存在。
坦白講, “亡羊補牢”這個詞并不適用于現在的BBA電動智能化。
有點晚了啊,現在國產自主品牌在30萬以上的市場份額, 已經從2020年的不足5%飆升到34%了。
10萬級以下,國產無敵;20萬以下,國產“1換1”;30萬以上市場,正是如今國產新能源車爭相搶占的“高地”,小米、蔚來、問界、方程豹、仰望......在各自領域都有了一席之地,也都在各自產品力上有著自己的“殺手锏”。
只能說,現在國產車才懂中國市場,更懂中國汽車消費者需求。
我們要的不是“冰箱彩電大沙發”,而是同等性能價位條件下的“附加享受”,說白了,更舒適更具性價比才是當下消費者的本質追求。
同時,國產新能源車或許也正在證明,沒有永遠繁榮的行業,更沒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實創新、順勢而為才是企業常青的唯一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