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壓的管理正經歷著觀念的重要轉變,尤其是對于80歲以上的高齡人群,血壓控制的“安全線”需要重新審視。越來越多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將150/90 mmHg作為這一群體的起始控制目標,可能比盲目追求更低數值更能平衡風險與獲益。這一調整的背后,是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深刻理解——隨著血管老化、調節功能減退,過度降壓可能引發腦、心、腎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反而增加跌倒、暈厥等意外風險。
我國6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已高達55%,但血壓控制達標率不足15%。這組數據不僅反映出防治工作的艱巨,更揭示出一個普遍問題:在老年高血壓管理中,許多人尚未擺脫傳統認知的束縛,既存在過度干預的傾向,也存在放任不管的誤區,這些都讓高齡長者的健康暴露在潛在風險中。
![]()
米亞非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博士,教授
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臺州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要專業特長冠心病介入治療、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心力衰竭、難治性高血壓治療
浙江省醫學會介入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冠心病介入學組委員
浙江省數理醫學學會心血管介入診療專委會常委
浙江省卒中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
臺州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委
臺州市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質控中心副主任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衛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訓基地冠脈介入導師
撥開迷霧:
老年血壓管理的認知誤區
追根溯源,老年高血壓管理的現實困境,往往與三個根深蒂固的認知誤區密切相關。
第一個常見誤區是“越理想越好”論,即認為血壓必須嚴格控制在120/80 mmHg的“理想標準”才安全。這種觀念忽略了老年人血管彈性下降、自主調節能力減弱的特點,就像78歲的李大爺,雖然血壓“完美達標”,卻因過度降壓導致晨起頭暈甚至跌倒,背后正是血管衰老與血壓過低的雙重影響。
第二個誤區是“隨齡升高”論,不少人覺得“年紀大了血壓高點正常”,無需刻意干預。但事實上,老年高血壓并非簡單的生理老化現象,而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血管病變,它會悄然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是腦卒中、心力衰竭、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癥的重要源頭,堪稱“沉默的健康殺手”。
第三個誤區是“無癥狀免管”論,因高血壓常無顯著不適而忽視規律監測和治療。需要警惕的是,老年高血壓的“無癥狀性”不代表無危害,等到出現明顯癥狀時,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靶器官損害。定期監測、及時干預,才是避免風險的關鍵。
![]()
這些誤區相互交織,既讓部分老人承受了過度降壓的代價,也讓另一部分人錯失了早期干預的時機,成為老年高血壓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循證指引:
年齡不同,標準不同
國際權威指南已摒棄“一刀切”的血壓控制標準,轉而高度強調個體化治療原則。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需遵循差異化的管理目標。對于65~79歲的老年人,起始治療的閾值為≥140/90 mmHg,基本目標值設定為<140/90 mmHg,若身體耐受良好,可進一步將目標降至<130/80 mmHg。而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起始治療閾值調整為收縮壓≥150 mmHg,初步目標值為<150/90 mmHg,耐受良好者可嘗試降至<140/90 mmHg。
對于生活能力下降、營養不良或多病共存的衰弱老年人,起始治療閾值需提高至收縮壓≥160 mmHg,目標范圍則為<150 mmHg(收縮壓),且不宜低于130 mmHg(收縮壓)。尤為重要的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收縮壓不應低于130 mmHg,過度降壓可能導致腦、心、腎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引發頭暈、跌倒等嚴重后果,因此150/90 mmHg應視為安全的起始控制線,140/90 mmHg則是理想目標而非最低要求。
精準施策:
超越數值的個體化評估維度
制定降壓方案需超越單一的血壓數值,進行多維度的個體化評估。脈壓差是反映血管彈性的“晴雨表”,當脈壓差超過60 mmHg時,提示動脈硬化顯著,即便收縮壓達標,心血管風險仍較高,此時優選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等能改善血管彈性的藥物。血壓的晝夜節律同樣不容忽視,清晨高血壓(≥135 mmHg)和夜間血壓不降(非杓型/反杓型)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因子,醫生常會建議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評估全天情況。
![]()
肌肉質量是容易被忽視的“血壓調節器”,肌少癥會削弱血壓調控能力——肌肉質量下降10%,收縮壓波動可增加3~5 mmHg,對此類老人,抗阻訓練(如彈力帶練習)往往比單純加藥更有效。此外,心理社會因素也可能成為血壓升高的“無形推手”,孤獨、焦慮等情緒問題會刺激神經導致血壓波動,鼓勵老人參與棋牌、廣場舞等社交活動,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對穩定血壓同樣重要。
基石穩固:
非藥物干預的核心地位
改變生活方式是管理老年高血壓的根基。在飲食方面,推薦采用DASH飲食模式,即富含水果、蔬菜、蛋白質,同時堅持低脂、低糖、低鹽原則;每日鈉攝入量需嚴格控制在2g以內(相當于氯化鈉5g),鉀攝入量應超過3.5g,鎂攝入量需超過350mg——鎂缺乏可能導致夜間高血壓。堅持DASH飲食模式,收縮壓平均可下降11 mmHg,舒張壓下降5 mmHg,最快2周即可見效,還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運動方面,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建議每周進行5-7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抗阻訓練如靠墻靜蹲、彈力帶練習可每周2-3次;若采用每日30分鐘等長抗阻訓練加太極拳、每周5天的組合方式,降壓效果堪比單藥治療,可降低收縮壓8~10 mmHg。
監測方面,建議選用通過國際標準(ESH)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每日晨起服藥前、晚間睡前各測2次,間隔1分鐘,同時記錄臥、立位血壓,警惕立位收縮壓下降超過20 mmHg的體位性低血壓。
藥物選擇:
個體化與合理應用
老年高血壓的藥物治療需遵循“小劑量、緩慢、聯合、適度、盡可能使用長效降壓藥”的原則。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是老年高血壓,尤其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優選藥物之一,其優勢在于長效平穩,半衰期在老年人中可達50小時,能改善動脈順應性,適合合并冠心病或心絞痛的患者。用藥方案上,起始劑量為2.5~10mg/日,高齡或衰弱老人建議從2.5mg起始。聯合用藥時,首選鈣通道阻滯劑與ACEI/ARB/ARNI聯用,可減輕前者可能引起的踝部水腫;次選鈣通道阻滯劑與小劑量利尿劑(如12.5mg/日的氫氯噻嗪)組合,適合鹽敏感人群;若血壓仍未達標,可采用鈣通道阻滯劑、ARB與利尿劑的三藥方案。
目標:
健康老齡化的血壓管理邏輯
真正的健康老年,不僅要求血壓數值達標,更需維持器官有效灌注與血管調節儲備。例如,60歲后血壓長期穩定在130-139/80~85 mmHg、脈壓差<60 mmHg、夜間血壓下降率>10%且清晨無突升的長者,其血管系統往往保有良好的彈性與適應性。實現綜合管理需構建三大支柱:定期全面評估,包括年度頸動脈超聲檢查血管硬化情況,監測血脂(LDL-C<2.6mmol/L)和血糖(空腹<7.0mmol/L);關注癥狀重于數字,對血壓“達標”卻頭暈乏力者,需評估是否存在血壓調節功能障礙,解決方案常在于增強運動耐力、改善心肺功能;整合傳統醫學,耳穴埋豆、降壓操等中醫方法可作為高齡衰弱老人輔助穩定血壓的選擇。
![]()
特別警示:
亟需就醫的危急信號
老年高血壓患者出現以下情況務必立即就醫:收縮壓持續>180 mmHg或<110 mmHg;服藥后頻發眩暈或跌倒;家庭自測晨峰血壓>160 mmHg;新發胸痛、呼吸困難或肢體麻木無力;出現明顯腳踝水腫(可能與藥物相關)。這些信號往往提示病情變化或潛在風險,及時就醫可避免嚴重后果。
結語
老年血壓管理,如同在過高的峭壁與過低的深淵間尋求一條精妙的平衡索道。藥物能調節冰冷的數字,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重塑血管生命力的根本:減鹽增鉀的智慧飲食、持之以恒的抗阻運動、積極陽光的社交心態——這“黃金三位一體”的干預方案,才是延展健康壽命的核心密鑰。科學管理血壓,其真諦并非與數值錙銖必較,而是與歲月達成智慧的共融。
參考文獻
[1] 張梅, 吳靜, 張笑, 等. 2018年中國成年居民高血壓患病與控制狀況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21, 42(10): 1780-1789.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高血壓聯盟(中國),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病學分會, 等.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J]. 中華高血壓雜志(中英文), 2024, 32(7): 603-700.
[3]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聯盟. 中國老年高血壓管理指南2019[J]. 中國心血管雜志, 2019, 24(1): 1-23.
[4] 楊晨, 何華娟, 李建蒲, 等. 原發性高血壓合并肌少癥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22, 25(35): 4381-4388.
作者:米亞非臺州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