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清朝“黃雀在后”入關,由邊疆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開啟全國性統治。
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二位皇帝清圣祖康熙帝在位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是清朝的第76年,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后的盛世之康雍乾盛世的第一階段。
在兩年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準噶爾部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之侄)出兵進攻西藏,占領拉薩,并且將清廷支持的蒙古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殺死,意圖控制藏傳佛教格魯派,控制西藏,再進而影響到信奉格魯派的蒙古諸部,當時康熙帝緊急下令駐扎在西寧的清軍向拉薩開進,并在途中與和碩特部的軍隊匯合,雙方共有七千余人,結果因為輕敵冒進而被準噶爾部全殲。
康熙帝再一次面對巨大的挑戰,準噶爾部很可能會進一步徹底控制西藏,那青海岌岌可危,蒙古諸部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屆時他面臨的壓力將會比當年面對噶爾丹的壓力還要大。
![]()
因此康熙帝經過深思熟慮以后,以第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征的規格率軍驅準保藏,最終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月,清軍將準噶爾部驅逐出西藏。
該事件有著兩大重要意義,一是清軍首次入駐西藏,對于西藏的控制力大為加強,在此基礎上,康熙帝決定排除蒙古諸部長期以來對西藏的影響,開始宣稱蒙古諸部不再是格魯派的保護者,清廷才是格魯派的保護者,并且留下軍隊和兩位大臣長駐拉薩,可以視為駐藏大臣的前身,又啟用西藏地方貴族執政,使其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兩相結合下極大加深了對西藏的統治。
康熙帝此舉不只是使得清朝的疆域進一步西擴,更是進一步鞏固了清朝在西藏、青海、蒙古諸部的統治,奠定了雍正帝時代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收復青海,乾隆帝時代平定了準噶爾部,收復新疆的基礎。
二是胤禵為大將軍王也意味著九子奪嫡達到新的高潮,因為清朝是家族式開國,是上陣父子兵,因此在初期并非一般王朝那般是儲君坐鎮京師,不輕易領兵出征那般,像康熙帝就授予諸子很大的實權,以子嗣作為維護皇權的重要一極,并且在出征時還下令皇子參與戰事,他讓胤禵率軍獨當一面,很明顯是對他另眼相看,在儲位空懸的時期,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所以胤禵在當時被朝野上下認為是康熙帝默定的儲君。
![]()
康熙帝對于胤禵也是表現出很大的重用和信任,胤禵在出征期間,甚至可以代表了他的意志,因此在西藏的藏文記載中,甚至有直接稱呼胤禵為皇太子的記載。
渠料次年十一月,康熙帝突然駕崩于暢春園,根據《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上諭內閣》等史料記載,康熙帝因為是突然駕崩,所以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由隆科多口述康熙帝遺命,立皇四子胤禛為新皇帝,之后根據隆科多口述遺命內容潤色而成《康熙遺詔》。
因為只有隆科多這個唯一“人證”,由此引發了雍正帝篡位風波,在當時不只是八爺黨不服雍正帝,很多王公大臣也是不服雍正帝,像康熙帝的表弟鄂倫岱就曾將雍正帝的諭旨直接扔在地上,使得雍正帝下不來臺。甚至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都不愿意當皇太后。
雖然之后雍正帝親自在《大義覺迷錄》的大作中解釋此事,是改變之前親口說得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的說法,而是說道當時不只是隆科多一人在場,還有其他七位皇子在場見證,更是有著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拙劣感。
![]()
因為當時雍正帝已經徹底掌握大權,殘酷打壓了八爺黨等反對派,威壓諸王大臣,形成了“一言堂”,而他所說的七位皇子,要么已經被他打壓致死,諸如八阿哥胤禩。要么已經被圈禁,諸如十阿哥允?。要么就是謹小慎微之人,雍正帝說什么就是什么,諸如七阿哥允祐。要么就是雍正帝的鐵桿,諸如十三阿哥胤祥。至于隆科多更是已經死去。
所以雍正帝雖然勉強壓住了篡位的爭議,但其前后矛盾的說法,即使依靠皇權掩蓋了一時,也不可能永遠掩蓋,他的篡位爭議也是一直持續到今天,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當然無論雍正帝是不是正常繼位,他接棒康熙帝,繼續康雍乾盛世,使得清朝繼續保持巔峰狀態,繼續延續了清朝初期連出雄主的狀態,用成績證明了自己,所以篡位與否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