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評測 鳳凰新聞客戶端 出品
![]()
鳳凰網旗下評測公眾號
專業生活消費品評測,推薦關注哦!

不知道最近逛商場的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各大運動品牌展位的 C 位,幾乎都被跑鞋占領了。從「云端緩震」到「能量回彈」,在各種聽起來像黑科技的名詞不斷加持下,這些跑鞋的價格也跟著一路飆升。
本期我們掏空錢包,斥巨資買來了5雙跑鞋屆的“當紅炸子雞”,各個品牌的頂級緩震跑鞋。咱們不玩虛的,每雙鞋都會被剪開進行專業減震測試,摩擦500次測耐磨,壓力傳感鞋墊實測腳感,還路跑百公里測穩定性。
一番測試下來,我們發現即使價格千元級別的跑鞋,也不能閉眼選。選錯了不僅傷錢包,還容易傷身體。提前聲明,本期絕對無廣,大家可以放心觀看!
戳此看視頻
選品
雖然市面上跑鞋種類這么多,但你可能想不到,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針對跑鞋的國家標準,所以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跑鞋」分類。不過從實際的使用場景出發,大致能分為三類:追求速度的(碳板)競速鞋、征服野外的越野跑鞋,以及適配日常訓練的公路跑鞋。而公路跑鞋里,又細分為穩定支撐款和這幾年大火的緩震回彈款——今天我們要測的,就是最適合大眾慢跑的緩震跑鞋!

這 5 雙鞋,全是各大品牌的「當家花旦」:Hoka 人氣王 BONDI 9、昂跑家的「雷總同款」怪獸2代、亞瑟士經典 GEL-NIMBUS 27,還有阿迪達斯 ULTRABOOST 5、耐克斷貨王頂級飛馬(PEGASUS PREMIUM)。這些鞋子不僅價格不低,更代表著各品牌最尖端的跑鞋科技,到底是真有實力?還是營銷噱頭?咱們馬上開測!

哪款減震好?
緩震跑鞋的核心競爭力,當然是減震能力。跑步時候的膝蓋、腳踝受到的沖擊力大約是我們體重的三到五倍,一雙減震好的跑鞋,能大幅減少膝關節和腳踝的壓力,避免我們運動損傷。

我們把這些跑鞋全部送往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光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實驗室在跑鞋的檢測上有多權威。

那該怎么量化這些跑鞋的減震能力?參考國家標準(GB/T 30907-2014膠鞋 運動鞋減震性能試驗方法)的要求,需要先把鞋子固定在平臺上,然后讓一個特制重物以真實跑步的頻率高速撞擊鞋底,用傳感器實時捕捉每次撞擊的沖擊瞬間的最大力度和鞋底形變情況。

最終計算出峰值G值,G值越小,代表著鞋底將沖擊力轉化為形變的能力越強,也就是鞋子的減震效果越好。

前掌的減震:耐克=亞瑟士>HOKA>昂跑=阿迪達斯
后跟的減震:耐克=亞瑟士>HOKA=阿迪=昂跑

總體來看,整體減震效果最好的,是耐克和亞瑟士,并列第一名。緊隨其后的是HOKA,而阿迪達斯和昂跑這兩雙,減震的表現,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等等,先別扔,我們評價一雙跑鞋好壞,減震只是一部分,還要綜合其它性能來考量,偷偷劇透,后邊結果有反轉。
哪雙回彈好?
減震好的鞋子,核心價值在于降低關節壓力,給我們的膝蓋、腳踝提供更好的保護。而回彈的本質,是中底材料受壓形變后快速恢復的能量反饋能力,這就好比 “彈簧在壓縮后的反彈”。回彈好的跑鞋,能將蹬地時的動能高效的轉化為向前的推動力,減少「卸力」,從而降低跑步時的疲勞感。

為量化這些跑鞋的回彈效果,我們自建了這個測試裝置:通過1 米高度鋼球自由落體沖擊鞋底,來模擬跑步時的能量反饋場景。

回彈表現一騎絕塵的是阿迪達斯ULTRABOOST5。這雙鞋在前邊的減震測試上表現靠后,但回彈確實做的不錯,這個結果也能看出,它的調教策略明顯是偏向速度導向,更適合小體重,追求速度的人群來選。

處在第二梯隊的是hoka和昂跑,hoka BONDI 9在減震上表現中等,回彈同樣是中等偏上水平,所以算得上是一雙緩震回彈做的比較均衡的鞋子。

而昂跑和阿迪類似,減震效果較差,但整體更偏回彈一些,可惜的是,回彈做的也并沒有特別出彩。

回彈上稍差的是亞瑟士和耐克,這兩雙減震性能穩居榜首,但回彈表現落后,這就好比「數學好但體育掛科」的偏科學霸,典型的「防御型選手」。而這種「偏科情況」體現在跑步運動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會讓你跑步更費力,增加你的體能消耗,速度上不去,所以追求速度的選手,還是要盡量選回彈好的跑鞋。

哪雙更耐穿?
跑鞋畢竟是消耗品,單價一千多塊的鞋子,頻繁換起來也確實心疼,所以在性能基礎上,我們肯定希望這雙跑鞋能抗造,穿的久一點。
外底是跑鞋直接接觸地面的部分,它主要負責耐磨。當外底橡膠磨穿,抓地力就會喪失,不只會影響運動表現,還會容易出現濕地打滑摔跤的情況,這時候這雙鞋就必須要更換了。

我們再次把這些跑鞋送進專業實驗室,用這臺專用的耐磨試驗機來測試耐磨能力,將鞋底試樣固定好,旋轉帶砂紙的滾筒,每雙鞋都需要連續旋轉摩擦500次!如果你也認可這種硬核評測,希望可以點個贊,你的支持就是我們下次開測的最強動力!

通過測量磨損痕跡的長度來衡量耐磨性。磨痕越短,也代表著,耐磨能力越好,越耐穿。最終結果來看,鞋底明顯更耐磨、更結實的,是昂跑的怪獸二代,更適合追求長期使用的人群。

亞瑟士和HOKA,這兩雙屬于中規中矩水平,日常跑步路面穿著夠用了。
阿迪這雙底部是兩種橡膠拼接的材質,可惜的是,這里邊白色部分橡膠耐磨效果很一般,可它分布的位置,又恰好在我們普通人穿鞋最容易磨損的右后跟位置。再搭配它柔軟的織布鞋面,總體來看,買這雙鞋得做好經常更換的準備了。

耐克頂級飛馬,到了耐磨環節又一次上演「翻車現場」,拿到最后一名。這個結果倒也不難理解,這雙鞋中底堆料多,為了在重量上盡量的輕一點,只好犧牲外底橡膠的厚度了,但作為千元級跑鞋,這種「偏科」顯然不夠厚道。

數據的表現,畢竟只是理論,具體穿起來怎么樣?還是要看實跑測試。
哪款最好穿?
影響跑鞋腳感的因素有很多,中底的材料,鞋面的透氣、后跟的支撐,鞋楦的寬度,整體的重量等等……所有跑鞋我也都穿著分別在柏油路、橡膠跑道進行了實跑測試。

耐克:
首先登場的是耐克「頂級飛馬」,中底全掌AirZoom氣墊+ZoomX泡棉+ReactX泡棉,都是nike家最拿得出手的中底技術,乍一看上去「科技感拉滿」,堆料是相當足。

上腳也能感受到氣墊的軟彈感,但跑起來以后,它的短板就暴露了,從這個慢放的跑步視頻也可以看出,左腳在落地的時候,足弓部分是有比較明顯的內旋現象,其它幾雙鞋都沒有出現這個情況。
而這種足弓過度的內旋,會讓足底的筋膜被反復拉扯,而導致足弓內側或者腳后跟酸痛,類似我們走路或者跑步時間長了以后,會感到的“腳心疼”。

翻過來看這雙鞋的楦腰和后跟,也是明顯比其它幾雙鞋更窄的,穿上的時候,部分足弓甚至處在鏤空位置,沒有支撐。再搭配上42mm的超高后跟,直上直下的造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穿它跑起來以后會覺得不穩,有一種擔心崴腳的不安全感了。
可這畢竟是nike家主推的斷貨王,腳感竟然如此拉垮?為了更精準的展示出真實體驗,我買來了個帶壓力傳感器的鞋墊。壓力分布再一次的驗證了我前邊的感受,足弓部分比較空,說明對足弓的支撐確實比較弱。

而鞋楦整體又比較窄,后跟高,前掌低,穿起來以后腳尖位置承受的壓力也會更大一些,這種壓力分布的不均勻,穿的時間長了,受壓大的區域肯定會更不舒服。

再結合它的重量40.5碼數達到291克,是這5雙鞋里最重的。且重量主要集中在鞋底,分布不均勻,所以穿起來后的量感很明顯,甚至還出現了掉跟的情況。

要說優點,它是5雙鞋里透氣最好的,鞋面肉眼可見的網眼設計,穿起來很涼快,顏值也確實很能打,好幾個同事看到這雙鞋都直呼好看,再就是增高3厘米不在話下!

On/昂跑:
昂跑的Cloudmonster2,中底的鏤空設計,也就是官方稱的Cloud 模塊,辨識度確實拉滿了。
但實測腳感,卻沒什么「云」感,反倒是在這5雙鞋里屬于偏硬的一掛。

雖然看起來底很厚,其實由于做了側墻上翻設計,真正的鞋底厚度,實測前掌32mm左右,后掌37mm左右,其實是這5雙鞋里比較薄的(第2)。

鞋面很薄,尤其鞋舌部分是單層網面透氣很好,穿起來涼快。

但是鞋面沒什么彈性,后跟薄,再加上寬楦的設計,所以瘦腳的人穿起來,會覺得鞋面沒有包裹住腳,尤其是前腳掌部分會有空蕩感。

實測這雙鞋的40.5碼數克重276克,在5雙跑鞋里屬于中等重量,可以接受,上腳量感不算突兀。

值得一提的是,鞋墊足弓位置有做加硬處理,對足弓的支撐非常明顯。壓力分布圖也能看出,足弓這里是有明顯支撐的。

鞋楦很寬,中底側墻有加高支撐,后跟的包裹性很好,所以跑步時落地的穩定性也不錯。

理論上寬楦+強足弓支撐應該是中大體重福音,但我們前邊實測,它的減震表現平平,而這類人群恰恰更需要優秀的減震系統來保護膝蓋,所以也還是很難推薦給中大體重人群。
HOKA:
HOKA BONDI 9,這雙鞋在腳感上,確實做到了能讓你有明顯“踩屎感”,腳感非常軟彈。

雖然底看起來厚,但重量控制的不錯,實測40.5碼數,重量在265g左右,在 5 雙鞋里算輕量級選手了。

鞋面有彈性,包裹性強,穿起來很“跟腳”。但是材質比較厚,透氣性一般,夏天跑步穿還是會覺得有點熱,更適合春秋季節。

中底側墻做了上翻設計,鞋面是這種靠編織加密加硬,來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后跟也做了加硬處理,再加上鞋楦寬,所以跑步時的落地很穩。

總的來說,這雙鞋在腳感上,屬于既有“踩棉花”軟感,同時也有一定的支撐,不是一味的柔軟。壓力圖再次驗證了這一點,穿這款鞋時,腳底的壓力是5雙鞋里最小的,分布也很均衡。

實際跑步時,確實也能感受到中底給予的推進感,但從前邊實測這雙鞋中等水平的回彈表現來看,它算是一雙名副其實的「慢跑鞋」,想沖速度的話,可能很難跟上節奏。
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ultraboost5這雙鞋在腳感上,也屬于偏硬一派。在「超厚底」跑鞋盛行的時代,阿迪這雙算是比較獨樹一幟的存在了。

雖然外底看著厚,但實測后跟部位高度只有37mm左右,前底27mm左右,只能算得上雙薄底鞋。

鞋面是編織材質,彈性大,包裹感很強,穿上的感受就像穿了一層襪子。

原本以為這種編織鞋面設計會很透氣,但實測并不如其它幾款跑鞋網面透氣好,所以也同樣更適合春秋季。

實測40.5碼數的重量是260克,是這5雙鞋子里最輕的,加上鞋底薄,鞋面材質也薄,整體看起來和穿起來,都會覺得是一雙量感比較輕的鞋。

后跟有加高的TPU支撐,慢跑落地穩定性不錯。但它前后坡差有10mm,是這5雙跑鞋里坡差最大的。坡差大,落地時就會強制后腳跟先著地,這樣能很好的緩沖足跟的落地沖擊,更適合后掌落地的跑者,所以前掌落地跑者不建議選這雙鞋。

我們在剛剛的減震、回彈測試也有做分析,這雙鞋明顯回彈好,減震差,是更偏向「速度」的調教,綜合來看,更適合小體重,且追求速度的后掌落地跑者。
ASICS亞瑟士NIMBUS 27
亞瑟士NIMBUS 27同樣是一雙厚底系跑鞋,實測中底厚度前掌36mm,后跟44mm,坡差8mm。

和BONDI 9腳感類似,是穿上明顯能感受到「踩屎感」的一雙鞋,腳感非常軟彈。這兩者相比較來說,NIMBUS 27是要更柔軟一些,hoka踩下去以后的承托感更強。
實測40.5碼數的鞋子270g左右,算是厚底鞋里比較輕的產品。

鞋楦是5雙鞋里最寬的,配合側墻做了上翻加高,后跟加硬,所以跑起來以后落地的穩定性很強。
材質比較薄,所以同碼數下,內部空間更大,很適合寬腳、胖腳的人選。

鞋子有一層內襯,包裹感不錯,工程網面設計,鞋舌部位很薄,透氣好。
壓力分布圖來看,整個腳底的壓力分布也非常均勻,但對足弓的支撐稍顯不足,所以如果本就是足弓力量較差的扁平足人群,就不建議選這雙了。

另外有個小插曲,我從旗艦店買來的兩雙NIMBUS 27,其中一雙新鞋的膠味特別大,左右腳重量也足足差了5g,千元的鞋子,這個品控實在不應該,同意的評論區扣個1。
哪款值得推薦?
與其說是哪款更值得推薦?我覺得更應該是「哪款更適合你」?但現實探店的體驗卻經常踩雷,大多數店員的推薦邏輯簡單粗暴,優先推新款、高價款,對價格敏感的顧客就甩折扣款,很少有人會主動了解你的體重、足弓形態甚至跑步習慣。

這種“賣貨至上”的服務邏輯,讓不少人錯選了不適合的鞋子,輕則影響體驗,嚴重些可能會導致腳踝、甚至膝蓋受到運動損傷。
那跑鞋該怎么選?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緩震慢跑鞋并非 “萬能鑰匙”,適合所有人。如果是大體重跑者,或者存在扁平足、X型腿等容易導致足弓過度內旋的情況,比起盲目的追求軟彈腳感外,其實更適合選擇能提供穩定支撐的款式來保護關節。
拋開這些情況之外,要去選一雙緩震慢跑鞋的話:
如果是選一雙各方面都比較均衡的鞋子,能日常通勤穿,又能在跑步運動時提供一定的支撐和速度反饋,那HOKA BONDI 9更適合,腳感柔軟但不失支撐,減震和回彈平衡的很好,耐磨、透氣等方面的表現不是最好的,但日常使用也夠用了。

如果使用場景偏通勤、散步的人群,不需要跑步的速度感,沒有足弓問題,只需要一雙結實耐穿,能提供極致舒適體驗的鞋子,那可以選亞瑟士的NIMBUS 27,減震和耐磨的性能上,它的表現都不錯,調教也是偏緩震保護一掛,在活動時基本千元以內可以拿下,比邦代9更有價格優勢。

避雷款相信大家看到這里也心中有數,從穩定性不足,耐磨性差,重量比較沉等等特性來看,它都不是一雙適合跑步的鞋子,更像是一雙時尚出街穿搭鞋。
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希望給我們點贊收藏轉發支持一下。我們下期再見。
40度高溫!6款小風扇10倍差價,誰能讓你真涼快?| 凰家實驗室
七大品牌旗艦洗烘一體機 烘干性能橫評:誰烘得干?誰更省電?| 凰家實驗室
熱銷掃拖一體機橫評(1):五大極限測試,誰是拖地之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