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芳 長沙報道
清晨7點,騎手李師傅的電動車駛入長沙恒大國際廣場小區。車頭一拐,便駛入一處集中停放區。他熟練地掃碼打開智能換電柜,取出滿電電池——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以前車沒地方停,找路靠瞎轉,電池沒電只能干著急。”李師傅說,“現在,這里就像我的第二個‘家’。”
![]()
智能換電柜前,騎手正在更換電池。
李師傅口中的“家”,是長沙市雨花區東山街道為穿梭于城市縫隙的騎手與網約車司機悄然編織的溫暖網絡。如何讓這些城市擺渡人真正感受“家”的暖意?東山街道用“騎手友好社區”與網約車“紅色之家”寫下了答案。
一張地圖里的歸家感
“友好”二字,首先刻在物理空間的重塑上。
在東恒社區恒大國際廣場小區,一張醒目的“騎手友好地圖”貼在入口處,清晰標注樓棟分布與最優路徑。這解決了騎手“進門難、找路難”的痛點。地圖旁,是集中停車區與智能換電柜——配送路上的“堵點”,被悄然轉化為服務鏈上的“融點”。
![]()
通過友好地圖,騎手能快速找到樓棟。
“關鍵在于找到各方訴求的融合點。”東恒社區黨總支書記彭海道破玄機。騎手能否進小區、如何進,牽涉物業、住戶、騎手等多方利益。為此,社區搭建“雨鄰有約·東東議事”平臺,將小區黨支部、騎手、業主、物業公司請上同一張圓桌。
“黨建不是‘獨角戲’,而是多方參與的‘交響樂’。”彭海說。協商之下,各小區因地制宜:根據規模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最終形成“一小區一對策”的解決方案。
二十米外的“加油站”
距東恒社區僅二十米,雨花區首個網約車司機“紅色之家”悄然佇立。明亮的空間內,桌椅、充電設備、雨具、冰箱、微波爐、應急藥品一應俱全。食堂、廁所、淋浴間、休息室等設施,讓這里遠遠超越了簡單的“落腳點”。
![]()
網約車司機“紅色之家”。
“五區兩站”的配置令人眼前一亮:黨建展示區傳遞紅色力量,就餐服務區提供熱飯冷飲,訴求調解區開通快調快處“綠色通道”……這里不僅是司機的“歇腳地”,更成為思想教育的“補給站”、能力提升的“充電樁”。
![]()
長沙高鐵南站。
東山街道地處高鐵新城的核心片區,轄內駐有長沙火車南站。東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周少敏表示,東山街道打造“紅色之家”示范點,旨在輻射全市網約車司機,形成黨建服務標桿,解決司機“休息難、學習難、維權難”等實際問題,推動新就業群體從“治理對象”向“治理力量”轉化。
從被服務者到“治理尖兵”
溫暖一旦扎根,便會催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網約車司機、騎手化身“流動哨兵”,用“隨手拍”及時反饋安全隱患、環境衛生等問題。彭海展示手機里的社區反饋群:“燈光故障、電動車上樓,騎手們都是第一發現者。”
一次深夜,騎手一通電話打到社區:恒大綠洲小區某居民購買了抗抑郁藥。社區綜治主任張暢與衛健專干陳進立即上門,確認當事人狀態平穩后,仍不放心地聯系其家人:“多關心,多陪伴。”
“黨建聚力,關鍵在‘聚’字。”周少敏指出,將新就業群體納入基層治理“朋友圈”,既增強了他們的城市歸屬感,更激活了社會治理的“末梢神經”。
從換電柜的便利到司機參與治理的擔當,東山街道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真正的城市溫度,始于對“隱形鄰居”的看見與尊重。當騎手不再為進門犯難,當網約車司機能在明亮驛站喝上一口熱水,街頭巷尾便悄然生長出名為“家”的根系。
這些散落城市的星火驛站,正讓“和美星城”不再是一句口號——它在每一次便捷換電、每一處安心休憩、每一條及時反饋中,匯聚成屬于所有奮斗者的城市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