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0 日,合肥龍蝦產業智匯交流會在"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合肥成功舉辦。長三角(江蘇)小龍蝦產業科技與人才創新聯盟秘書長、鹽城工學院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所所長王愛民教授受邀作《小龍蝦攝食生理及飼料技術》主題報告,以其團隊十年深耕的科研成果,為合肥乃至全國小龍蝦產業破解發展瓶頸、實現綠色高效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與技術方案。
![]()
01 產業現狀:規模擴張與深層挑戰并存
近年來,我國小龍蝦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23 年,小龍蝦總產值達 4580 億元,養殖面積 2950 萬畝,產量 316.10 萬噸,成為淡水養殖第四大品種。安徽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小龍蝦主產區,2024 年養殖面積已突破 800 萬畝,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形成了從稻蝦綜合種養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合肥作為安徽小龍蝦產業的核心區域,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升級,連續舉辦 23 屆合肥龍蝦節,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然而,產業繁榮背后隱藏著深層挑戰。王愛民教授指出,當前小龍蝦產業面臨 "雙重過剩" 困境:一方面,長江中下游主產區季節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5-6 月集中上市的時候導致價格暴跌,2024 年合肥市場小龍蝦批發價較 2023 年同期明顯下降,2025年受到加工廠庫蝦、小青等需求旺盛及前期干旱對產量的影響,出現了小蝦緊俏,大蝦表現平平;另一方面,區域性結構矛盾顯著,東北、西北等新興產區因苗種、技術限制發展緩慢,而南方冬養區又面臨消費淡季的市場風險。
飼料環節的問題尤為突出。全國 200 余家小龍蝦飼料企業雖形成 150 萬噸產能規模,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盲目追求高蛋白指標,忽視氨基酸平衡與消化率,導致 “高蛋白低效率” 現象普遍存在。改為部分企業盲目追求高蛋白飼料,忽視氨基酸平衡與可消化蛋白,導致 “高蛋白低品質飼料” 現象存在。養殖戶對飼料認知不足,投喂技術粗放,進一步加劇了養殖成本上升與水體污染問題。
02
破局之道:從攝食生理到精準營養的技術革新
王愛民教授的報告以小龍蝦攝食生理為切入點,系統闡述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技術創新。他指出,小龍蝦作為 "偏肉食性的雜食性甲殼類",其攝食行為具有顯著節律性 —— 夜間(21:00 至翌日 6:00)攝食活動最強,腸道食物飽滿指數較白天顯著提高,這一發現為科學投喂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消化生理方面,小龍蝦具有 "胃容量小、腸道短" 的特點,腸道排空速度快,50% 排空時間僅需 3.72 小時,99% 排空需 10.48 小時。這一特性決定了其對飼料穩定性的特殊要求 —— 水中穩定性需達到 3 小時以上,以確保攝食效率。王愛民團隊歷經十余年營養生理、精準營養需求及飼料技術研究,成功開發小龍蝦綠色高效專用配合飼料,既滿足了小龍蝦底棲攝食習性,又實現了環保高效,使飼料系數降低至 0.9左右,較傳統小龍蝦飼料利用率提升 10%-15%。
![]()
針對小龍蝦營養需求,王愛民教授展示了團隊多年研究數據:稚蝦階段(1.0-5.0g)蛋白質需求為 34%-35%,幼蝦(5.1-20.0g)為 32%-33%,成蝦(>20.0g)為 30%-32%,脂肪需求隨生長階段從 7%-8% 逐步降至 5%-6%。尤為重要的是,他強調 "營養平衡比單一指標更重要",提出理想的蛋脂比為 32%:6%,糖脂比為 34%:6%,并首次在國內建立小龍蝦 "鈣石 - 蛻殼 - 生長" 調控模型,通過飼料鈣磷精準配比(1.5-2.0:1)和水體鈣硬度管理,改善小龍蝦蛻殼與生長狀況。
03 技術創新:從飼料研發到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在飼料技術創新方面,王愛民團隊突破了多項行業瓶頸。針對傳統飼料蛋白源單一問題,他們開發出 "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動態配比" 技術:稚蝦階段采用 60% 動物性蛋白與 40% 植物蛋白,成蝦階段則調整為 40%:60%,既保證了生長需求,又降低了飼料成本,顯著改善肉質品質。
![]()
針對小龍蝦蛻殼難題,團隊研發出 "促蛻殼功能性飼料",通過添加雨生紅球藻、蝦青素及復合礦物質,構建了 "營養 - 激素 - 酶系統" 調控網絡,有效促進小龍蝦蛻殼,減少蛻殼不遂情況,提升蝦體規格。
在投喂技術上,王愛民團隊制定了國內首個《克氏原螯蝦養殖精準投飼技術規程》,提出 "四定原則":定時(上午 7-9 時投喂 30%,下午 4-6 時投喂 70%)、定質(飼料粉塵率 < 5%)、定量(幼蝦投飼率 7-10%,成蝦 5-7%)、定位(全池均勻投喂,稻蝦田重點投放在岸邊淺水處)。配合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精準投飼系統,提升投喂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04 未來展望:科技賦能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
面對小龍蝦產業的未來,王愛民教授提出 “三化” 發展方向:
- 養殖智能化
推動物聯網技術在水質監測、投飼管理中的應用,開發基于大數據的生長預測模型,實現精準化、智能化養殖。
- 苗種標準化
重點突破小龍蝦水花苗規模化繁育技術,解決當前苗種供應不穩定問題。團隊已在合肥開展試驗,通過離體孵化技術將水花苗成活率提升至 80% 以上,計劃 2026 年實現產業化推廣。
- 產業循環化
探索小龍蝦加工廢棄物(蝦殼、蝦頭)的資源化利用,開發甲殼素、蝦青素等高附加值產品,構建 “養殖 - 加工 - 廢棄物利用” 閉合產業鏈,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
王愛民教授自 2015 年起專注小龍蝦研究,組建了江蘇省首個小龍蝦營養與飼料創新團隊。作為團隊帶頭人,他帶領 7 名博士(其中 2 名教授、3 名副教授),在小龍蝦營養需求、飼料研發、投飼技術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發表 SCI 論文 3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10 余件,制定行業及企業標準 6 項,獲得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一等獎、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
其團隊研發的 “綠色低碳養殖技術” 使小龍蝦平均規格提升 20%,養殖周期縮短 15 天,該成果被評為鹽城工學院 “社會服務十大典型案例”,并獲《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等主流媒體專題報道。2024 年,團隊與合肥當地企業合作建立 “長三角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助力合肥龍蝦產業向 “高品質、高附加值” 轉型。
結語
![]()
王愛民教授的報告以扎實的科研數據和創新的技術方案,為合肥龍蝦產業撥開了發展迷霧。在科技賦能下,合肥小龍蝦產業正從 “規模擴張” 向 “質量提升” 轉變,從 “傳統養殖” 向 “智慧農業” 邁進。值得關注的是,由長三角小龍蝦產業聯盟主辦的第四屆長三角小龍蝦產業科技學術會議,將于 2027 年在合肥舉辦,屆時將匯聚更多行業智慧,共繪產業發展新藍圖。隨著更多像王愛民團隊這樣的科研力量深入產業一線,合肥乃至全國小龍蝦產業必將迎來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