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文明新坐標
文明花開滿滎澤
——滎陽以文明之力塑城市之魂
在中原大地的腹心地帶,一座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正以文明為底色,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滎陽,這座總面積943平方公里、總人口73萬的魅力之城,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浪潮中,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構筑起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三位一體”的精神坐標。從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熱血擔當,到見義勇為協會的標桿實踐,再到豫龍街道劉村社區“黨建+網格+大數據”的治理創新,這片滎澤大地正用一個個溫暖故事和創新實踐,書寫著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篇章。
文明培育:讓榜樣力量照亮城市星空
在滎陽的文明譜系中,“凡人善舉”是最動人的音符。這座城市始終堅信,文明培育的關鍵在于挖掘身邊的道德之光,讓榜樣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旗幟。
造血干細胞捐獻,平凡英雄的生命接力。滎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熱血為素不相識的生命搭建起希望的橋梁——他們就是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群體。全市50名成功捐獻者來自不同行業,有扎根基層的公職人員、辛勤耕耘的教師護士、充滿活力的青年學子,也有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所有人都懷揣著共同的信念:“我多一份勇氣,就可能多挽救一個生命。”截至目前,滎陽市已有5500人登記入庫,50人成功捐獻。他們用行動證明,偉大源于平凡的勇氣,英雄就在市井巷陌之間。
見義勇為,構筑城市正義脊梁。滎陽市見義勇為協會的一系列創新實踐,成為文明培育的又一標桿,連續被河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和鄭州市見義勇為協會評選為“優秀組織單位”及“先進縣(市)協會”。
滎陽市見義勇為協會通過構建“協會—工作站—聯絡點—志愿者”四級聯動體系,實現了組織架構的全面優化。在規范化建設方面,14個工作站嚴格執行“七個統一”標準,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志愿者隊伍建設成效突出,700余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經過系統培訓,在治安巡邏、應急救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陣地建設亮點紛呈,投資打造的8000平方米見義勇為主題公園成為城市新地標,10家示范共建單位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宣傳工作實現創新突破,采取“線上+線下”立體宣傳模式,年發稿量突破100篇,新媒體平臺關注度持續攀升。特色活動豐富多彩,300人規模報告會、“四進”宣講等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典型選樹,讓崇德向善成為全民共識。滎陽深知,文明培育需要“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近年來,該市深入開展“鄉村光榮榜”“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選樹活動,2021年以來,6人入選河南省“鄉村光榮榜”,2人獲評“河南好人”。
文明實踐:讓志愿之花遍開城鄉大地
在滎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如同一個個能量樞紐,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全市90個志愿服務組織、2465支志愿服務隊伍、13.8萬名注冊志愿者,構成了文明實踐的“毛細血管”,讓關愛與溫暖觸手可及。
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圈”。走進滎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寬敞明亮的展廳內“志愿紅”元素撲面而來,墻上的志愿服務地圖實時更新著全市活動動態,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優秀志愿者事跡。該中心整合理論宣講、文化服務、科普教育等六大功能,在全市鄉鎮(街道)、村(社區),304個實踐所(站)實現全覆蓋,形成“中心吹哨、所站響應、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理論宣講課堂上,專家學者用“家常話”解讀政策,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文化服務活動中,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剪紙、面塑,社區文藝隊帶來豫劇小調,讓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科普教育基地里,青少年沉浸式體驗VR科技、參與“變廢為寶”手工課,在趣味中播種科學種子;文明實踐活動中,“棋遇滎陽 緣定今生”集體婚禮傳遞新風,“花開盛世 樂動索城”音樂會點亮城市夜空,“情系桑榆慰晚情”關懷行動守護銀發幸福;扶危濟困行動里,“愛心義剪”項目為5000余名老人、環衛工人解決理發難題,“情暖臘八”活動發放7000份暖心臘八粥套餐惠及群眾;文化傳承工程中,“岐黃之光”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項目落地生根,校園中草藥園里1.5萬名小學生習練“少兒五禽戲”,讓傳統醫學浸潤童心……
從理論到文化,從科技到民生,滎陽將文明實踐精準送到群眾需求點上,讓“志愿紅”成為城市最溫暖的底色。
文明創建:讓城市蝶變惠及萬千百姓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滎陽始終將創建作為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推動城市功能、環境、治理全面升級。
滎陽市豫龍街道劉村社區以“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獲評河南省五星級基層黨組織。該社區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136名黨員,打造“三強”黨支部,通過“黨員聯戶”志愿服務、黨群服務中心與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構建起“15分鐘黨群服務圈”,讓民生服務直達居民身邊。
在網格治理中,劉村社區整合“人、地、物、事、情、組織”六要素,創新“三色標注”分級管理機制,對1個紅色、3個黃色、62個藍色風險點位實施差異化巡查,依托“一進、二看、三訪、四報、五辦、六核”六步工作法妥善處置網格事件,同時構建“1個勸導站+2名信息員+50名勸導員+62人救援隊”的“1+3”應急體系,筑牢風險防控屏障;智慧社區建設成效顯著,已實現智慧守護、智慧安全車棚、智能梯控、智能車庫照明、數字哨兵、火災報警、智能燈桿、高空拋物防控等八大數字化場景應用全面落地,實現從安全防控到便民服務的全鏈條智慧化升級,讓治理更精細、服務更高效、群眾更安心,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兼具溫度與精度的“滎陽實踐”。
漫步滎陽街頭,軌道交通6號線、10號線(一期)的開通讓城市交通“舒筋活絡”,新建停車場、新增車位有效緩解“停車難”,老舊小區改造后,外墻穿上“保溫衣”,道路鋪上“瀝青毯”,加裝的電梯讓老年人告別“爬樓難”。最讓市民點贊的,是新建公園、游園和城區綠地,禹錫園里市民在唐詩主題雕塑旁練太極,中原棋遇記里市民閑坐對弈、漫步賞景,“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生活常態,城市功能實現了從“基本滿足”到“品質躍升”的跨越。
文明遠航:讓幸福底色更濃更亮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更是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在滎陽,無論是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熱血擔當,還是見義勇為英雄的挺身而出;無論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溫暖浸潤,還是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蝶變躍升,都在詮釋著同一個主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文明發展之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滎陽正以全國文明城市為新起點,持續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文明之花在滎澤大地常開常新,讓幸福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未來,滎陽將繼續書寫更多“文明故事”,為中原更加出彩貢獻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報記者 史治國 通訊員 王佳琳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