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大明首善之區南京應天府一派喜慶氣氛。紫禁城中,一場盛大的封冊儀式正在舉行。大明第三代皇帝朱棣身著皮弁服駕臨奉天殿,傳制冊封燕王妃徐氏為皇后。隨即正副使捧節冊寶行至右順門,交給內官于坤寧宮行冊封禮。禮畢,皇帝、皇后具盛服至奉先殿行謁告禮,將冊封皇后之事祭告列祖列宗。其后,禮部官員忙著將冊封皇后之事昭告天下。而后宮之中,皇后也忙著接受公主、王妃及四品以上命婦拜謁。這一天,整個大明朝廷都在圍繞著皇后冊封禮而忙碌著。
朱棣與徐氏成婚劇照
![]()
然而這其中也有一絲不和諧的音符出現。剛奉召回京的廣澤王朱允熥和懷恩王朱允熞,還沒得及向四嬸徐皇后表示慶賀,便受到了四叔朱棣的嚴厲懲處:削去二人爵位,廢為庶人。
二人究竟是什么身份,為何會讓朱棣不惜破壞喜慶的氣氛,急不可耐的降旨治罪?讓我們通過朱允熞的生平,來了解前因后果。
建文帝的胞弟
朱允熞(音jiān),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六月二十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孫,懿文太子朱標的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胞弟,生母太子繼妃呂氏。
呂氏本為皇太子朱標的次妃,進宮時間當在洪武八年(1375年)到十年之間。吳王朱允熥(音tōng)篇中,對她進封繼妃的描述可能存在問題,在此重新梳理一下。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是可與男主相匹敵的內宅之主,掌管內宅大小事務。而小妾是以滿足男性個人喜好并為家族開枝散葉為目的的產物,在古代家庭中地位較低,堪稱附屬物。也正因此,“娶妻娶賢,納妾納色”成為社會主流的共識。
所以一個是“娶”,一個是“納”。娶妻需經過三書六禮這一整套復雜的流程,要拜天地、拜祖先,用的是聘禮。而納妾,這要簡單的多,只要出一筆相當于買斷費的身價銀便可,別無正式儀式,給的是彩禮。
當然在妻與妾之間,還有一個不被官方承認,但獲得民間認可的特殊存在:平妻。網絡上口口流傳的三妻四妾制:男人有一正妻、二平妻,其實是一種天大的誤解。宗藩倫理社會決定了“一夫一妻”是婚姻的基本原則,自先秦起便是如此。
三書六禮之三書
![]()
《春秋·隱公五年》云:“諸侯無二嫡”,意為即便是貴為天子諸侯,后宮中也不能出現兩個妻子并存的現象。東漢的《白虎通義》云:“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至庶人,其義一也。”《新唐書·韋公肅傳》稱:“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嫡,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后繼,皆嫡也,兩祔無嫌。”也即只有正妻去世后方可續娶,兩者都屬于嫡妻。所以搞出五后并立的北周宣帝宇文赟,被嘲笑了千年。
然而很多時候以恢復傳統自居的明太祖朱元璋,卻在宗室之中搞出了個另類的封號:次妃。與永樂以后出于安撫親王的目的,而將其寵妾或生母由妾提升為次妃,本質上還是妾的封號不同,洪武朝的次妃擁有著“類平妻”的地位。
有史可查的洪武朝宗室次妃共有兩人,第一個為秦王朱樉(音shǎng)的次妃鄧氏。朱樉的正妃為北元齊王王保保的義妹王氏,也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的趙敏,二人結合完全出于政治需要,婚后并不和諧。
出于對兒子的愧疚心理,洪武八年(1375年)十一月又封衛國公鄧愈之女為秦王妃。秦王元妃王氏此時依然在世,且沒有被廢,故鄧氏只被冊封為次妃,且儀式相對簡化“不傳制,不發冊,不親迎”。雖然六禮中的最后一禮被簡化,太子無需親迎,但夫妻共謁奉先殿祭祖等儀式得以保留,故鄧氏這位次妃還是通過三書六禮明媒正娶的,屬于妻而不是妾。為此明太祖還命禮部制定了相關禮儀。
至于次妃地位比正妃地位低這一點,事實上在民間的平妻制度中同樣存在,即便是平妻因為后入門,地位也會比正妻低一些。奇葩的是《大明律》并不承認平妻:“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離異(歸宗)。”
太子繼妃呂氏
![]()
呂氏是洪武朝有明確記載的第二位次妃,且是太子朱標的次妃,理論上當與秦王次妃鄧氏等同,擁有“類平妻”的地位。
故當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子正妃常氏因產后并發癥不幸去世后,呂氏成為繼妃是順理成章的事。
本來嫡不像嫡庶不似庶身份尷尬的朱允炆,也由此一舉得以正名為嫡子,在大哥朱雄英、父王朱標先后去世后,憑借太子事實嫡長的地位,成為被命運眷顧的幸運兒,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被祖父立為皇太孫。
當然這其中的彎彎繞跟朱允熞這個嫡四子無關。父王去世后,若祖父選擇立子,則二叔秦王朱樉是第一人選,奈何此人不爭氣,逼得六十有六的老皇帝不得不放棄立子轉而選擇立孫,從幾個年僅十幾歲的嫡孫中挑選繼承人。可朱允熞前面有身為事實嫡長的二哥朱允炆,和身為元嫡的三個朱允熥擋著,再怎么著太孫之位都落不到年僅8歲的他頭上。
被四叔玩弄于股掌的可憐人
洪武二十八年,由明太祖御筆欽定,三易其稿才最終定型的《皇明祖訓》出臺。這部“不可更易一字”的祖訓,就此成為朱明皇族的最高法典,被老皇帝寄予了無限希望,對皇族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規范。內中規定太子的嫡次子及庶子的待遇與親王諸子相同,年齡達標受封郡王。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皇明祖訓·職制》)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
《明太祖實錄》,關于朱允熞的記載只有其誕生這一條,別無其他。可當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駕崩時,他年已14歲。即便其他孫輩到點沒能受封,可他作為生活在老皇帝眼皮子底下的嫡脈嫡孫,皇太孫的胞弟,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會被一早就授予郡王爵位。
至于史實究竟如何,拜朱·刪帖狂人·棣所賜,已成為無法還原的歷史之謎。
閏五月十六日,也即明太祖去世六天后,皇太孫朱允炆在靈前奉召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追尊乃父懿文太子為帝,謚孝康皇帝,廟號興宗,陵號不詳,同時追尊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后,生母呂氏為皇太后。
作為先帝之子,今上胞弟,不管之前朱允熞有沒有獲封郡王,隨著皇兄君臨天下,進封親王是必然的。建文元年(一說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正式冊封他為衡王,藩地不詳。
建文帝即位后,基于對各位在藩皇叔們手握重權的恐懼,在江南士大夫出生的文官集團鼓動下,暴力削藩。五叔周王朱橚(音sù)、七叔齊王朱榑(音fú、fù或bó)、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音pián),先后被廢為庶人,或被發配邊疆瘴癘之地,或囚禁于王府。十二叔朱柏不甘受辱,與王妃吳氏在王府舉火自焚。最終逼得諸叔之中最年長的燕王朱棣,打出“恢復祖制”的旗號起兵靖難。
雙方大戰經年,眼見都奈何不了對方,燕王朱棣選擇兵行險著,通過快速機動甩開朝廷大軍,直奔京師應天府而去,打算來個擒賊先擒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在瓜洲渡過長江,自鎮江一路向西推進,很快兵鋒直抵京師城下。
當月十三日,谷王朱橞伙同曹國公李景隆打開金川門,靖難大軍長驅直入,占領京師。建文帝眼見大勢已去,在皇宮奉天殿自焚,蹤跡成迷。
受限于年齡沒能之國,四年間一直住在京師衡王府的朱允熞,自然也成了甕中之鱉,被四叔握于手中。
六月十七日,朱棣祭祀過孝陵后登基稱帝,完成從燕王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蛻變。隨即廢黜建文年號,稱今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意思是世間沒有建文帝,他的皇位直接傳承自老爹,為此不惜讓明太祖多活四年。
明成祖劇照
![]()
為消除建文帝的影響,朱老四不惜毀掉他敬愛的大哥的陵號、廟號、謚號等與帝號相關的信息,將他重新降為懿文太子,兩位皇嫂也降為太子妃。好在對其身后事,依然給予了極大的尊重,陵寢維護不輟,連祭祀也維持了建文時期的一年九祭,遠比孝陵的一年三祭頻繁。
父母、兄長在建文年間的經歷被四叔一把抹除,朱允熞兄弟自然也逃不過這一宿命。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明成祖下詔改封朱標諸子,吳王朱允熥降為廣澤王,封藩福建漳州府,衡王朱允熞降為懷恩王,封藩江西建昌府,徐王朱允熙降為敷惠王,隨母妃呂氏遷居懿文陵園,要求他們接到詔令即刻成行。
“癸巳,改封懿文皇太子第二子吳王允熥為廣澤王,居福建漳州府;第三子衡王允熞為懷恩王,居江西建昌府;第四子徐王允熙為敷惠王,隨母呂氏居懿文陵園。俱以是日行。”(《明太宗實錄》)
洪武時期,郡爵多用郡名,永樂及以后改用縣名作為郡爵封號。懷恩縣,為一個消失的古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置漳州,并立漳浦、懷恩二縣,懷恩縣大致轄今詔安、東山一帶,治今詔安縣南詔鎮。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縣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廢為鎮,并入漳浦縣。
同時,懷恩又有心懷恩德之意。至于要對誰心懷恩德,那當然是四叔這位新皇帝了,你看你家兄長不爭氣,胡作非為攪亂太祖高皇帝的德政,屠戮朱明皇族,簡直是罪不可赦,四叔我沒有對你們進行誅連,反而封王之國,是多大的恩德啊。
懷恩,懷恩,即符合郡爵的設立原則,又告誡了幾個侄子,端得是一個好封號。
然而兩個月后,朱老四突然變臉,于九月初十下詔將朱允熥、朱允熞兄弟從藩地召回,隨即便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至于所用的罪名嗎,他表示兩個侄子沒能好好輔佐兄長,以至于釀成朱明皇族同室操戈的慘劇。
“壬辰……廣澤王允熥、懷恩王允爁至京,皆免為庶人,以表不能匡輔其兄也。”(《明太宗實錄》)
![]()
永樂二年(1404年)三月,改封朱標第五子敷惠王朱允熙為甌寧王,以奉懿文皇太子之祀時,又給朱允熞兩兄弟增加了一條罪名:本就有罪在身,他朱老四寬大處理,哪成想這倆小子不知悔改,降封之后心生怨懟。
“少主自絕于天,闔宮赴火。諸王臣民合辭勸進。朕以宗社之重,勉狥輿情,祇承大寶。長兄諸子:允熥、允爁、允熙,并錫王封。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懟,朕以至親之故,不忍譴責,免為庶人,用保全之。”(《明太宗實錄》)
真可謂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明成祖朱棣這一手,可以說是把幾個侄子完全玩弄于股掌之間。登極之初,他急需獲得在藩諸王的承認,故給予了懿文太子諸子一定的優待,以邀買人心。待在藩諸王紛紛承認其正統地位,內部的威脅幾乎消除,此時就需要防備外部有人拿懿文諸子興風作浪了。于是乎,將幾個侄子廢為庶人,囚禁一處并用重兵把守,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阿越說
永樂二年三月的記載,是朱允熞在史籍上留下的最后背影,此后再無與其相關的只言片語見諸史端,去世時間不詳。《明史·諸王傳》稱他被廢為庶人后,與二哥朱允熥,及侄子朱文圭一道被囚禁鳳陽。
阿越在吳王朱允熥篇中分析過,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降敕釋放建庶人朱文圭等人時,用的表述為:“自幼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憫此遺孤,特從寬貸,用是厚加賞。賚遣人送至鳳陽居住,月給廩餼,以安其生。”以此內容觀之,應當是從別處遷居鳳陽,故最大的可能是被囚禁于天子腳下,畢竟單憑懿文太子后人這一點,便是個巨大的定時炸彈,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將他們囚禁在沒有城墻,缺乏防護的鳳陽。朱允熞定然也當與三哥侄子關押在同一處。
明孝陵
![]()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允熞年僅18歲,堪堪達到成婚的年齡,忙于戰爭的二哥估計也沒時間為其準備婚禮,而四叔恨不得懿文太子一系早早絕嗣,自然更不可能幫他完婚。歷史上有吳庶人、建庶人,卻從未有過衡庶人之稱,所以應當沒能留下后嗣。他去世后,衡王一脈就斷絕。
朱標在世時,對兄弟們多有照顧,算是一位好兄長。若是他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好弟弟”如此對待自己的子孫,不知會有何感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