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的養育之恩向來是子女最難以報答的深情厚誼。
然而,近期河南商丘一女子被抱養37年拒絕認親的新聞沖上了熱搜,引發了全網熱議。
![]()
1987 年,河南商丘一女子,剛出生三天,就被親生父母送給了遠房親戚撫養。
9歲時養母去世,之后養父、養兄也相繼離世。
只剩下她與養姐相依為命。
而后,養姐結婚成家,女子靠著姐夫在工地扛鋼筋,每月300元的生活費讀完大學。
然而,37年后,在同一城市的親生父母輾轉打聽她的下落,還假裝客戶給女子留下10萬塊錢認親。
女子把父母邀請到一家飯店包間面談,聲淚俱下地控訴:“就是因為我是個妮子,你們就要拋棄我是不是?到現在我都惱,惱那些重男輕女的人!”
她還說:“我9歲時養母去世,后來養父、養兄去世,是姐夫在工地上扛鋼筋,一個月300塊錢供我上完的大學,姐夫憑什么要養活一個小姨子?”
說完,女子向親生父母跪下磕了三個響頭,將10萬元現金悉數歸還,并對他們說:“你們以后不要再找我了!”
![]()
![]()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一群父母,在孩子成長時期未能盡到撫養之責,待到孩子長大成人,生活安穩,他們開始四處尋找孩子的下落,尋求親情回歸或是物質依靠。
但是,兒女不欠你的!這種 “生而不養,老而尋親”的父母,莫讓尋親變“擾親”。
01 被拋棄的孩子,可能就是不愛
這不禁讓我想起三年前一則尋親悲劇。
2021年12月6日,17歲的劉學州,3 個月大時被賣到養家,養父母很早就去世,于是他在網上發布尋親視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同年12月15日,山西臨汾警方通過DNA比對找到劉學州的親生父親。
12月27日,劉學州在石家莊見到了自己的生父。2022年1月,在內蒙古見到了自己的生母。
然而,結局并沒有按照父母子女盡享團圓的方向發展。
劉學州尋親成功后,與親生父母之間產生諸多矛盾,生母指責他強行向父母索要房產,被生母拉黑。
劉學州在網上曝光了生母的通話錄音,引發了網絡輿論。
2022年1月24日,在找回親生父母40天后,劉學州在海南三亞發布一封七千字遺書后自盡身亡。
![]()
劉學州自幼被父母賣掉,在養父母離世后,他踏上了孤獨無助的尋親之路。
本以為能尋得溫暖與親情,卻不曾想到又遭遇了親生父母的冷漠和嫌棄。
那些在網絡上流傳的惡語相向的聊天記錄,像一把把利刃,斬斷了他對這個世界最后的眷戀。
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親生父母在他最需要關愛與保護的時候,選擇了利益與拋棄,再次將為人父母的責任拋之腦后。
不知道,劉學州的親生父母在午夜夢回的時候 ,每每想起絕望而死的孩子,會是怎樣的心情?
![]()
有位網友曾沉痛地說:“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有時候真的是不愛。”
愛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與生俱來的責任與擔當。
那些被拋棄的孩子,他們在懵懂未知時,便被父母從生活中割舍,過早地陷入了孤獨與迷茫的深淵。
也許父母有諸多所謂的 “理由”,生活的窘迫、意外的變故或是其他,但在孩子心里,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拋棄了。
安全感成為了他們一生難以企及的幻想,自卑與敏感如影隨形。
![]()
02 我的好兒子,我沒臉見你
江蘇徐州,39歲的亮亮,出生十天,被親生母親從四川綿陽送到江蘇徐州養父母家里。
隨著年齡的增長,亮亮知曉了自己的身世。
他發誓,一定要找到親生父母,問一問他們為何狠心將自己拋棄?
39歲那年,亮亮求助于情感欄目的記者,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然而,當志愿者根據線索找到了張祖蓉,張祖蓉拔腿就跑,當志愿者追上時,張祖蓉直接蹲在地上掩面痛哭。
沒錯,她就是亮亮的親生母親。
![]()
原來,39年前,因家境貧寒,她把剛出生十天的二兒子亮亮,選擇了送養。
她拖著產后虛弱的身體,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親自將亮亮從四川綿陽送到江蘇徐州,路途還遭遇大出血,險些丟了性命。
得知消息的亮亮,馬不停蹄地飛往了四川綿陽。
當亮亮出現在面前時,張祖蓉撲進亮亮的懷里,哭得聲嘶力竭,幾近昏厥。
亮亮看著眼前滿是愧疚和自責的母親,他跪在地上向母親磕頭。
張祖蓉見狀馬上也跪在了地上,抱著亮亮哭著說:“對不起,你剛出生幾天我就把你送走了,這些年不知道你吃了多少苦頭,我沒臉見你呀。”
![]()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當生活的陰霾沉重地壓在張祖蓉的肩頭時,她將嗷嗷待哺的亮亮送予他人撫養。
幸運的是,亮亮在養父母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還打拼出一份驕人的事業。
而張祖蓉卻經歷了大兒子去世、與好吃懶做丈夫離婚、獨自撫養小兒子等一系列變故。
老舍先生曾嘆:“生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黑暗的時代,在窮困的環境中。”
張祖蓉的選擇,是對生活殘酷的無聲妥協,也是一位母親在絕境中,為孩子謀求生存的最后掙扎。
![]()
亮亮在見到親生母親后,他沒有去指責親生母親的拋棄,而是心疼母親這些年所受的苦難。
他跪地磕頭感恩親生母親,是對血脈親情的敬重與釋懷。
這是一種超越怨恨的愛,是親情的升華。
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亮亮的寬容,母親的愧疚,都化成了止不住的淚水,洗凈了過往的悲傷與誤解,流淌出了新的希望與親情。
親情回歸的前提是有愛!
![]()
03 女兒過得好嗎?媽媽錯了!
1992年,上海一對來自四川廣安來滬務工的毛先生和蒲女士迎來了他們的女兒 “小毛毛”。
那時,他們已經有一個4歲的兒子,經濟的困窘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無奈。
在工友的建議下,他們將三個月大的女兒送給了一戶上海人家。
然而,就在送走女兒的第二天,毛先生夫婦便后悔了。
當他們匆匆趕到收養人家時,對方卻矢口否認,不久后他們就搬離了住處。
此后的30年里,毛先生夫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四處打聽,只要聽說哪里有尋親的消息,就立刻趕去。
![]()
2022年7月,毛先生夫婦求助綿陽市公安局的 “胡祥雨工作室”。
警方通過 DNA 技術篩查和比對,終于找到了他們的女兒楊女士。
然而,由于楊女士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對認親十分抵觸,甚至拉黑了民警的電話。
經過胡祥雨警方近半年的耐心勸導,楊女士終于同意與親生父母相認。
2023年2月5日元宵節,毛先生夫婦與親生女兒楊女士通過視頻相見了。
毛先生夫婦淚如雨下,不斷地向女兒展示過往的照片,訴說著這些年的相思之苦。
蒲女士泣不成聲,不停地說著 “女兒,你過得好嗎?媽媽錯了。”
然而,面對生母的聲淚俱下,楊女士全程冷漠,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像一個局外人。
這場景,讓人心痛,也讓人深思。
![]()
血脈的紐帶本應是最堅韌的牽連,然而,當 “生而不養” 的裂痕出現,這根紐帶便被拉扯得搖搖欲墜。
當親生父母選擇放棄的時候,他們切斷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是孩子內心安全感與歸屬感的源頭。
他們可曾想過,孩子冷漠的背后,他們缺席了太多太多:孩子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跌倒、第一次成功的喜悅……
“生而不養,老而尋親”的父母,可能是出于內心的愧疚、外界的壓力或者其他目的,卻從未思考過這遲來的 “親情”,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和愿意接納的。
![]()
說在最后的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勸誡子女珍惜孝順父母的時光,然而放在“生而不養,老而尋親”這一事件中,卻也有著不一樣的意味。
親情不是一件隨意擱置又重拾的物品,它需要持續地付出與守護。
同時,親情是有責任和邊界的,一旦跨越了應有的界線,尋親就可能演變成了“擾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