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為《方圓》雜志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悟空”來了!8月20日,農歷七月十七,是“齊天大圣信俗日”(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天,一款以中國神話為背景的動作角色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引爆熱搜。
該游戲以《西游記》為背景設定,不僅對山西小西天、玉皇廟等多處全國名勝古跡進行實景掃描,還融入了陜北說書、山西彩塑、懸塑等多種非遺元素,生動體現出“用世界品質,講中國故事”。
事實上,從古老的民歌,傳承至今的民間故事,到傳統的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
那么,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吃好“老祖宗”這碗飯?
多位接受《方圓》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文化和歷史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的集中沉淀,非遺作為最生動、最鮮活的部分,其傳承和保護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蘊藏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對非遺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
以非遺保護講好中國故事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現任國家非遺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是中國非遺保護20余年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曾深度參與國家層面的非遺保護工作。在他看來,21世紀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維護人類的整體價值和長遠利益而開展的一項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工作。2003 年《公約》的通過,標志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世界各國參與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達到了新的階段。
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我國成為全球率先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今年是我國加入該《公約》20周年。全國人大代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巴莫曲布嫫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與中國深度參與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
一方面,我們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另一方面,要通過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和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都與非遺保護關系密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心相通的最佳對話資源。
2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貫徹《公約》精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非遺保護成為中國文化建設事業中的一大亮點。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包括京劇、昆曲、二十四節氣等,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江西省景德鎮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省級26項、市級83項,形成了以手工制瓷技藝為核心,其他門類較齊全的具有瓷都特色非遺項目保護體系。目前,景德鎮有非遺傳承人市級以上1899人、省級190人、國家級11人。
自2015年啟動申遺工作以來,景德鎮的申遺之路備受關注。“做好景德鎮申遺工作,對景德鎮的歷史、現在和未來都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提出,可以結合景德鎮申遺工作,將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這一活著的遺產整合發展,支持將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團體性傳承。同時呼吁中央和國家層面,繼續加大對景德鎮申遺的支持力度,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
非遺傳承面臨多重困境
![]()
在王隆夫故居“還經樓”內,王安維(中)向檢察官介紹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相關情況。(方圓記者 劉亞 攝)
“從現實情況來看,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降低,一些傳統技藝逐漸失傳,非遺傳承現狀堪憂。”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學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王安維向《方圓》記者表示,以手工制瓷技藝為例,其蘊含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傳統手工成型工藝的藝術價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手工制瓷技藝傳承創新對于傳播中國陶瓷文化、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但在許多產瓷地區,手工制瓷技藝得到部分保留與發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斷流失和消亡,如琺瑯彩、古彩、傳統刷花和高溫顏色釉工藝及祖傳秘方、微雕等,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在王安維看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認識不充分、宣傳不到位,存在重作品輕技藝、重大師輕工匠的現象;另一方面,人才基礎弱,傳承方式單一,由于手工制瓷技藝上手門檻高、學習周期長、收入少,是典型的苦臟累,愿意潛心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接力棒無人可遞,尤其傳統手工陶瓷工藝品市場小眾,經濟效益欠佳,那些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非遺項目,迫于生活壓力的年輕人自然不愿接班。照此下去,部分非遺項目不得不面臨“人走藝亡”的絕境。
作為唯一的赫哲族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同江市電子商務發展中心主任劉蕾一直致力于赫哲族“伊瑪堪”的傳承和保護。伊瑪堪,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敘述,以說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2006年,伊瑪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包括伊瑪堪在內的赫哲族傳統文化和語言,都面臨從地球上消失的危險。”劉蕾向《方圓》記者表示,通過深入調研,她發現伊瑪堪所反映的內容過于古老,采用無樂伴奏藝術形式,旋律不鮮明,對演唱者有著較高的要求。隨著老一輩人的相繼離去,主動學習赫哲語的年青一代很少,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瀕臨失傳。
“非遺保護,關鍵在人。”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均持相同觀點。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認定5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公布1.6萬多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但非遺項目傳承人年齡老化、后繼乏人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2022年3月,西湖龍井制作茶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湖龍井采摘和制作技藝”傳承人樊生華看來,對非遺技藝來說,人才是延續傳承的命脈所在。
茶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傳統技藝。但隨著機器炒茶的普及,手工茶的辨識度成了最大的難點,西湖龍井采摘和制作技藝也曾后繼乏人。
“西湖龍井茶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們杭州世代相傳的味道,必須充分重視,把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樊生華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說。
為了做好炒茶技藝的傳承工作,樊生華招收了很多學徒和學員,也經常應邀到學校、培訓班授課,廣泛傳授炒茶技術,還會到各地與同行開展各種活動,交流制茶經驗。“我們要將這項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同時也要保護好我們的茶源地、茶樹生長的環境和氣候,保障、提升西湖龍井茶的品質。”樊生華表示。
![]()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迎來新挑戰
不僅是傳承人、傳承技藝面臨困境,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在法律層面也存在不足。幾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均表示,盡管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缺乏細化的規定和明確的操作指南,實際執行和監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商業化和侵權等問題,傳承環境不理想,修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迫在眉睫。
據了解,目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頒布,是繼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文化領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不僅提升了文化立法的層次和水平,而且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在文化建設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提出了認定非遺傳承人這一角色,并引入了傳承人退出機制,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審定、保護及應當履行的義務作了明確規定。
此外,各地也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定了地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適應地方非遺保護的實際需要。
“非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的利益主體較多,在繼承性與創新性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與矛盾,這為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隨著時代的變遷,知識經濟時代非遺所有權的取得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檢察院檢察官程志田向《方圓》記者表示,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使珍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競爭力,法律是其根本保障。
加強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既要破解非遺使用中的“無主公地”現象,又要激活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讓人民群眾在參與中獲益,防止非遺被少數群體壟斷、不當牟利。
例如,“景德鎮制”這一區域品牌,承載著景德鎮千年文化底蘊和精湛制瓷工藝,但市場上卻出現了以外地瓷冒充景德鎮瓷、貼花瓷冒充大師瓷等侵權行為。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注意到,2023年9月,以服務保障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為主題,景德鎮市檢察院創建了全國首個集線索舉報、業務咨詢、案件受理、綜合保護等多項職能于一體的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檢察保護中心。
為提升工作質效,該中心借助“外腦”,聘請陶瓷專業領域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檢察技術咨詢專家,參與檢察機關陶瓷知識產權保護綜合履職中的咨詢、分析、判斷等工作,選聘一批熱心公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陶瓷檢察保護公益咨詢律師”,免費為陶瓷從業人員提供法律法規咨詢等服務,共同聚力保護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悉心呵護千年文脈。
張婧婧向《方圓》記者表示,檢察機關依法嚴厲打擊侵害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犯罪,形成對轄區內涉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犯罪的高壓態勢。希望檢察機關不斷提升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能力,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構建陶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
![]()
非遺熱、文旅熱對法律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隨著《非遺里的中國》走進千家萬戶,‘非遺熱’‘文旅熱’持續升溫,對非遺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副廳長邱景輝表示,檢察機關正在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和旅游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從三個方面加大力度,提質增效。
據邱景輝介紹,2023年10月,《公約》通過20周年之際,最高檢向全國推廣貴州檢察機關開展專項監督助力非遺系統保護和廣東檢察機關聚焦特色非遺公益保護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融的典型經驗,并陸續發布一系列典型案例,展示非遺檢察保護的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以貴州省紫云縣檢察院督促保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亞魯王”行政公益訴訟案為例,貴州省檢察機關在督促協同行政機關依法完善非遺調查記錄、傳承體驗設施和理論研究等體系,以及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人認定和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等制度,加強分類保護,促進合理利用和廣泛傳播;在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同時,更加注重理解非遺的表現形式、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實踐和傳承方式、藝術和審美特征、歷史記憶和存續力現狀、創造及再創造的內生動力,積極推動補強法治保障,落實并豐富《公約》倡導的過程性保護措施。
“該案對系統開展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瑪納斯’‘格薩(斯)爾’等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傳統的非遺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邱景輝表示,《公約》強調非遺保護的重點在于世代傳承或傳播非遺所涉及的過程。檢察機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既要保護好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要保護好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讓非遺實踐充分融入現代生活。
同時,檢察機關還加強涉外涉僑涉臺非遺項目的協同保護。以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送王船”為例,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水居社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傳習點之一,在申遺成功后未能配套相關保護性措施,存在妨礙九龍江流域疍民數百年來在水上生產生活的民間信俗繼續施行、傳承或傳播的潛在風險。
檢察機關邀請臺胞僑胞建言獻策,督促協同行政機關加強綜合保護,專門開展民間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充分展示該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菲律賓、馬來西亞、琉球群島等國家地區傳播交流過程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
公益訴訟為非遺保護提供強大助力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全國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關注到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譬如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檢察院督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權益行政公益訴訟案、安順市紫云縣檢察院千年史詩《亞魯王》行政公益訴訟案等,發現很多非遺保護中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都通過公益訴訟得到了妥善解決。在她看來,“公益”二字體現了人民至上、人本主義。檢察公益訴訟立法能夠推動公益訴訟工作走深、落實,更好地保護公共利益。
在邱景輝看來,不論是巴莫曲布嫫建議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譯寫規范納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立法保護,還是劉蕾建議加強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曲藝類非遺項目“赫哲族伊瑪堪”的司法保護,都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幫助檢察機關探索從法治保障科技賦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通用入手,在促進各民族非遺保護傳承方面更有作為。
例如,針對世界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重要組成的安平橋,因經年累月風沙侵蝕,橋墩、橋板、渡頭石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鄰近村民擅排污水,導致周邊污水橫流、水體發臭,傳統風貌遭到破壞;同時,當地“嗦啰嗹”“水上掠鴨”等非遺項目與民眾生活融合不夠,導致閩南民俗文化面臨傳承危機等問題,福建泉州晉江、南安兩地檢察機關在加強當地文物保護的同時,對承載或關聯的非遺項目相關的實踐場所、紀念地和自然空間加以協同保護,為規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作出了示范。
據了解,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目前我國已設立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羌族文化(四川)、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海洋漁文化(象山)、齊魯文化(濰坊),黔東南民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大理文化、陜北文化(榆林市)、晉中文化(山西省晉中市)、客家文化(贛南)、銅鼓文化(河池)、迪慶民族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羌族文化(陜西)等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檢察公益訴訟具有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劃監督辦案的優勢,可以有效打破條塊分割障礙,突破行政區域界限,以開放性、系統性思維,既保護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邱景輝表示,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已成為推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保護的強大助力。
(更多內容請關注《方圓》9月上期)
本文雜志原標題:《非遺保護20年:讓非遺煥發新活力新光彩》
延伸閱讀
直播間不允許景德鎮買家下單!怎么回事?
“無語佛”有多“顯眼包”?作者的傳人來看展也得排隊
景德鎮千年窯火緣何生生不“熄”?
![]()
編輯丨肖玲燕王麗設計丨劉巖
首席記者丨劉亞
往期精彩
![]()
![]()
![]()
點擊圖片
購買《方圓》雜志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