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不管是哪個皇帝,都不敢和世家大族作對。光武中興靠的就是河北潁川南陽的世家,通過外戚制約世家也是從東漢開國就有的,劉秀廢郭圣通立陰麗華就是平衡世家的手段,劉秀晚年沒能控制好南陽士族,只能通過聯姻再次平衡,明帝開始引入隴西士族,東漢期間外戚權大都是竇家和梁家,背后都是隴西士族,桓帝期間皇權失控。
![]()
東漢末年,經濟中心還在中原一帶,糧食主產區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還有四川盆地,江南地區雖有小片種植但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因此當時河南、河內地區(此河指黃河)大旱導致農田顆粒無收,大批百姓餓死,再加之與旱災同時爆發的蝗災,更是讓底層百姓雪上加霜。
![]()
黃巾之亂就是官逼民反,士族大量吞并農民土地,農民食不果腹,無地可種,又沒人管,活不下去了,才起來造的反,所以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句口號痛斥的是社會的不公。而那群士族,不但要吞你土地,占你房屋,還不準你起來造反。你起來反抗,還要打壓你,說你是賊。對于這場起義,他最初是好的,是反抗的不公,反抗的壓迫,只是后來性質變了。
![]()
黃巾軍看似合為一體,其實各自為政,遇到威脅,不團結一致,給了東漢朝廷軍隊一一擊破的機會。另外,張角死得太早,黃巾軍失去了最重要的領導人,繼任的張寶,張梁都達不到張角的水平。張角團結不了漢末的士人,反而與士人走向對立面,缺乏強有力的執行者,縱使勢力再強大,也如同一盤散沙,更別提領導者的死去,失去了神圣性,嚴重打擊了黃巾的戰斗意志。黃巾軍也有不少能人的,張曼城、波才等人,波才部的潁川黃巾最開始都憑借人數優勢把朱儁給圍了,但因為夜里依草結營被火攻了。其實這部分挺讓人難受的,在搞軍事的眼里依草結營可能是大忌,但對于沒什么軍事經驗的農民這就是純純的淳樸生活習慣,夜里草堆林木可以避風還能一定程度上的保暖,結果被漢軍火攻。
![]()
黃巾起義如果成功了,也不過是換個皇帝一樣的性質,但是光靠皇帝一個人是改變不了天下的。像漢和帝,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沒幾年人沒了,人亡政息,何況是從一開始造反就要約束方眾避開世家豪強的黃巾呢。黃巾的敗亡一開始就注定了,加快了世家豪強與皇權的合作。
![]()
東漢的滅亡就在國策上,一是精兵政策,靠少量精兵維持統治,遇上羌人這種游擊部落,捉襟見肘,為了軍事上壓制,大量動用屬國兵和外族兵,這些人的開支是大量的錢,形成了惡性循環。沒有戰事他們就會發動戰事,只求漢政府雇傭他們,最后這些外族雇傭兵都會越強大,越裝備越精良,形成的危害也會越來越大,為了應對他們作亂,軍費的開支也會一路高漲。外有屬國雇傭兵,內有世家豪強的私兵部曲,內憂外患,皇權不穩,士大夫又只會搖唇鼓舌,占領輿論高地,相互串聯,加之皇帝早夭,國庫無錢,稅收萎靡,天災人禍,軍費開支,怎么看都是亡國之象。
![]()
每個王朝都會順其自然作死,封建時代具有天然的封閉性,土地幾乎是唯一生產資料,生產力也就那水平,蛋糕就那么大,不管怎么分配,最終都導致極端的貧富分化。農民起義王朝覆滅是必然的結果,始態和終態已注定,只是中間過程稍有不同罷了,推倒重來,王朝更迭,這就是王朝周期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